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社會統制與德意志勞動陣線

  為了保持社會穩定,納粹政權加強了社會統制,並推行一部分社會經濟 政策以緩和社會矛盾。

  納粹黨在執政以前,就曾組建過一些外圍組織以增強自己的力量。執政 以後,它繼續保留這些組織,作為實行社會統制的工具,還大量增設新的社 會團體,將控制網絡伸向各個行業和各種年齡層次。根據 1935 年 3 月作出的 決定,這些團體從結社法的角度看,可分為納粹黨的“分支組織”和“附屬 協會”兩種。分支組織屬於納粹黨的組成部分,計有:衝鋒隊、黨衛隊、希 特勒青年團、德國女青年團、民族社會主義司機團、民族社會主義婦女團, 民族社會主義大學生聯合會和民族社會主義大學教師協會等等。附屬協會擁 有自己的法人地位,計有:民族社會主義醫生聯合會、民族社會主義律師協 會、民族社會主義戰爭受害者救濟會、德國公務員聯合會、民族社會主義技 術協會等等。

  1933 年 4 月 24 日,戈培爾受命向全國發表號召書,呼籲國民“克服階 級仇恨和等級觀念,尊重勞動和勞動者,在勤奮勞動中愉快地肯定生活。” 他還宣布將 5 月 1 日定為“民族勞動節”,作為法定的全民性節日。5 月 1 日那天,資本家根據納粹政權的旨意同工人一起參加慶祝集會,希特勒發表 演說。5 月 2 日,“保護德國勞動界行動委員會”根據 4 月 21 日納粹政權的 命令,用暴力占領工會機構,逮捕工會幹部,進而取締所有的工會組織。5

  月 10 日,“德意志勞動陣線”在柏林宣告成立,由納粹黨全國組織領袖萊伊 擔任頭目。該陣線首先合併了全國的工會組織和職員協會, 1933 年 11 月實行改組,開始吸收企業主參加。1934 年 10 月 24 日,頒布了有關勞動陣 線的法律,規定陣線是“有智力和體力創造性的德國人的組織”,其目的不 是保護工人,而是“創立一個由全體德意志人組成的真正社會性和生產性的 社會”,並根據納粹黨的總政治目標和正在修訂的勞動法規精神對其成員進 行教育。在實際運行中,該組織向成員灌輸納粹思想,調解勞資糾紛,用經 濟資助、提供教育和住宅、穩定工資和組織娛樂活動等方式欺騙和控制全國 工人和職員。為了籠絡工人和穩定社會秩序,從 1933 年到 1938 年,德國每 年有約 30 萬幢住宅交付使用。勞動陣線最主要的下層組織是名為“力量來自 歡樂”的娛樂組織,它控制國內旅遊區,擁有部分遊船,向工人提供廉價旅 游,它還擁有交響樂隊,經常組織工人觀看廉價的話劇、歌劇和展覽會,參 加體育活動,接受成人教育,其目的是控制工人的業餘生活,緩和階級矛盾。 魏瑪時期所存在的工廠委員會參與工資談判的做法被廢除。工廠委員會 被解散,代之以由納粹企業支部決定候選人名單的“信託人委員會”,“咨 詢性”地協助企業主決定工資等企業事務。勞動陣線任命 13 名“勞動託事”,

  主管全國 13 個經濟區,勞動託事是調解企業主和僱工矛盾的最後裁決人。在

  納粹統治時期,計時工資額被限定在 1932 年的低水平上,但由於實現了充分 就業和延長勞動時間,工人收入總額從 1933 年的 136 億馬克增加到 1939 年

  的 294 億馬克,而從 1932/ 34 年至 1936/ 38 年,私人消費價格指數僅增 長了 4%。但是,工人實際收入的增長幅度低於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工人收入在總贏利額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第三節 文化專制主義 文化統制

  納粹黨執政後,立即利用所掌握的國家權力,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

  1933 年 3 月 13 日,政府新設“人民教育和宣傳部”,由納粹黨全國宣 傳領袖戈培爾任部長。1934 年 5 月 1 日,又增設“科學、教育和國民教育部”, 由納粹黨徒魯斯特任部長。全國報刊每天刊登的主要內容,都由人民教育和 宣傳部決定。

  1933 年 9 月 22 日,在納粹政府控制下,德國成立了半官方的文化控制 機構“德國文化總會”,由戈培爾任會長。總會下轄文學、音樂、電影、戲 劇、廣播、美術、新聞 7 個協會。當時規定,只有具有雅利安血統並在政治 上同國家保持一致的人才能參加這些協會,只有會員才能從事文化工作。德 國文化總會是納粹政權控制文化領域的得力工具。

  除了政府系統外,納粹黨的“全國宣傳指導處”和新聞辦公室,羅森貝 格領導的“納粹黨世界觀學習教育監察局”和“德意志文化戰鬥聯盟”,也 參與文化統制事宜。

  納粹政權將文化劃分為“德意志文化”和“非德意志文化”兩類。1933

  年 5 月,當夏季學期開學時,“希特勒青年團”和大學生組織在許多大學舉 行了焚書活動,凡被認為是“非德意志精神”的書籍均拋入熊熊烈火之中。 被焚毀的不僅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倍 倍爾、梅林的著作,還有德國著名作家和科學家如海涅、托馬斯·曼與亨利 希·曼兄弟、愛因斯坦等人的書籍,以及外國著名作家高爾基、傑克·倫敦 等人的著作。戈培爾在焚書之際宣稱:“德國人民的靈魂可以再度表現出來。 在這火光下,不僅一個舊時代結束了;這火光還照亮了新時代。”在清除“非 德意志文化”和“文化布爾什維主義”的口號下,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被斥之 為“猶太物理學”。鮑豪斯派建築、表現主義和抽象派繪畫、爵士樂和無調 性音樂、“馬路文學”都被指責為“蛻化藝術”而遭禁止。一批為納粹分子 所反感的學者,如愛因斯坦、托馬斯·曼等,被迫流亡國外。所謂的“德意 志物理學”、“德意志化學”、“本族數學”等得到大力推崇。種族學、政 治教育學、軍事科學等可以直接為納粹主義作注釋的學科得到較快發展。生 物學、心理學和歷史學的內容被改寫,為此成立了“新德國歷史研究所”、 “猶太人問題研究所”和黨衛隊“遺傳研究所”。在文學中強調“血統與鄉 土”、民族與戰鬥;繪畫題材必須取自“人民”,如“德意志工人”、“德 意志農民”、“德意志士兵”、“德意志家庭”;雕塑要高大雄偉,象徵國 家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