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納粹黨與國防軍的關係一開始並不融洽,國防軍軍官團成員大多具有一

  定的社會地位,①通常站在代表傳統、保守和正統的勢力一邊。納粹黨從成立 的那天起就把矛頭指向合法政府,使用的手段是煽動、街頭暴亂,甚至政變, 其成員大多出身下層,舉止粗魯。國防軍成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之蔑視, 甚至心存疑慮。

  1923 年 11 月希特勒發動“啤酒店政變”時,國防軍作為整體來說並未

  支持納粹黨,反而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國防部長格斯勒下令取締攻擊政府的 納粹喉舌《人民觀察家報》,當駐守巴伐利亞邦的陸軍第四師師長洛索夫跟 隨巴伐利亞全權代表卡爾暫時與納粹黨合流,拒絕執行國防軍鎮壓暴動的命 令時,國防部解除了洛索夫的職務。

  此後,納粹黨同國防軍的關係一直不佳。希特勒儘管希望得到國防軍的 支持,但是為了控制衝鋒隊,卻又禁止衝鋒隊同陸軍發生聯繫。國防部則不 准陸軍招募納粹黨員,或者僱傭他們在軍火庫和補給站工作,並要求軍隊不 過問政治,超然於黨派之上。希特勒曾就納粹主義與軍隊的問題發表講話, 抱怨德國陸軍沒有像義大利陸軍那樣同法西斯運動合作。

  然而納粹黨與國防軍具有先天的血緣關係,這不僅表現在希特勒原來就

  ① 保羅·汪戴爾:《德帝國主義與戰爭》,世界知識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2 頁。

  ① 據 1932 年的統計,有 23.8%的軍官出身貴族,其餘為軍人世家和小資產階級家庭出身。見羅伯特·奧尼 卡:《德國陸軍與納粹黨,1933—1939 年》,紐約 1966 年,第 6 頁。

  是個陸軍政治“調查員”和大部分衝鋒隊員和一部分納粹黨員都是退伍軍人, 更主要的是在仇視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崇尚武力和民族擴張主義宣傳方 面,納粹黨和國防軍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希特勒清楚地看到,納粹黨要在 德國執政,沒有國防軍的支持則絕無可能。1930 年春,烏爾姆衛戍部隊中尉 施林格、盧丁和溫特因在軍隊中從事納粹宣傳並發展納粹勢力而被捕,被提 交萊比錫最高法院受審。希特勒抓住這個機會,爭取陸軍的支持。9 月,他 親自出庭作證。他的發言包含 3 個重點內容:保證陸軍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維護陸軍的完整,“任何想要取代陸軍的嘗試都是發神經病”;解釋成立沖 鋒隊是為了在宣傳時保護納粹黨,決無一點軍事性質和取代陸軍之意;保證 使用合法手段獲取政權,開除黨內“革命”分子。

  希特勒作此表態之後,一部分軍官,如參謀部軍官約德爾、烏爾姆第五 炮兵團團長貝克等,公開擁護納粹黨。對大部分青年軍官來說,除了希特勒 的保證外,納粹黨關於擴軍備戰的許諾使他們看到了晉升的希望。1931 年 1 月,國防部辦公廳主任施萊歇爾廢止了關於陸軍不得僱傭納粹黨人在軍火庫 和補給站工作以及不准納粹黨人加入陸軍的禁令。

  不過,經濟危機期間納粹分子尤其是衝鋒隊員街頭鬧事的行徑,以及

  1932 年希特勒同軍人心目中的偶像興登堡競選總統的舉動,阻礙了國防軍同 納粹党進一步合作。特別是身為國防部長兼內政部長的格羅姆和陸軍司令庫 特·馮·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男爵,繼續蔑視和厭惡納粹黨,直到 1932 年,格羅納還明確下令鎮壓武裝納粹分子的暴行,並積極主張取締衝鋒隊。 只是在 1932 年連續的政府危機中,國防軍領導層進一步分化,才使納粹黨有 機可趁。

  納粹黨內的矛盾衝突

  隨著納粹黨加強對中下層民眾的宣傳,黨內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派再度 活躍起來。1929 年 7—9 月,納粹黨同民族人民黨、鋼盔團等結成“民族反 對派”。同年 12 月,納粹黨在圖林根的邦議會選舉中獲得 11.3%的選票, 於是同資產階級政黨一起組織聯合政府。這些行動遭到施特拉瑟兄弟的反 對。格·施特拉瑟在納粹黨會議上告誡希特勒:納粹黨如此同反動派沆瀣一 氣,同資本家、容克、舊將領和高級官吏密切合作,會招至喪失群眾支持的 危險。奧·施特拉瑟則驚呼:希特勒已背叛了社會主義!“如此下去,民族 社會主義的性質和任務??是否還能維持?”一部分衝鋒隊員也認為“阿道 夫背叛了我們無產者”。1930 年 4 月,薩克森邦工會宣布罷工,奧·施特拉 瑟不顧希特勒的反對,在自己控制的報刊上宣布全力支持。希特勒在得到蒂 森等資本家的警告後,於 5 月 21 日趕到柏林,同奧·施特拉瑟展開了長達 7 個多小時的爭論。奧·施特拉瑟指責希特勒“為了用合法手段執政同資產階 級右翼政党進行新的合作,企圖扼殺社會革命”,要求納粹黨堅持實行工業 國有化的方針。希特勒則認為工人需要的只是麵包和馬戲,根本不懂得什麼 理想。他指責奧·施特拉瑟實際上信奉的是馬克思主義。希特勒強調德國只 需要進行種族革命,不需要進行政治、經濟或社會革命,再次肯定了壟斷資 本的私有權。在此期間,戈培爾秉承希特勒的旨意,先後在《進攻報》上發

  表 4 篇文章,指責奧·施特拉瑟“只在書桌旁拼湊革命理論,不考慮現實的

  可能性”,是“膨脹的激進主義精神病患者,手持匕首在大街上疾走”,號 召“開除所有奧·施特拉瑟的追隨者,結束這種路線”。希特勒以國會議員 之職和 18 萬馬克引誘奧·施特拉瑟,要求他放棄自己的主張,同時大力清除 其追隨者。奧·施特拉瑟拒絕了希特勒的利誘,1930 年 7 月,聯合 26 名北 方派領導人發表退黨聲明,並呼籲“社會主義者離開民社黨!”以後,退黨 者成立了“革命的民族社會主義者戰鬥同盟”(後簡稱“黑色陣線”),公 開反對納粹黨和後來的第三帝國。1935 年,該組織遷往捷克斯洛伐克境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