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興登堡—魯登道夫軍事專政

  開戰初始,統治集團為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尚能推行立憲政治,接受 社會民主黨右派提出的所謂“民族民主主義”新路線。如在 1914 年 7 月 25 日,普魯士國防部明令:人身、新聞、集會結社等的自由應繼續保持,儘量 限制建立和運用軍事法庭,社會民主黨報刊可在軍隊內部發行。按照貝特曼 的說法:若不與組織起來的工人合作,德國就無法進行這場戰爭。議會的權 力(儘管是有限的)仍起作用,議員的豁免權得到尊重。

  然而,戰事的一再失利與國內的反戰情緒,使“民族民主主義”新路線

  和帝國憲政再也難以維持了。興登堡、魯登道夫執掌軍權以及“興登堡綱領” 的發布,標誌著在德國公開實行軍事專政。

  1916 年 8 月底,最高統帥部以發布戰事命令的形式公布了魯登道夫起草

  的“興登堡綱領”。其中心思想是,實行“軍部獨裁”。綱領規定:推行“強 制措施”,加快軍火生產,增加勞動強度,抽調工人上前線。為保證《興登 堡綱領》的實施,1916 年 11 月 1 日建立了由格倫納中將領導的軍事管理局, 控制德國本土、被占領區和一部分帝國盟友的經濟。這是最高統帥部企圖通 過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干預、對全國人民的專制統治來保證最高軍事綱領的貫

  徹。

  在這種“軍部獨裁”統治下,軍事首領具有內政外交政策的決定權。1916 年底,圍繞進行無限制的潛艇戰一事,首相與軍部意見相悖,帝國國會議決: “帝國總理在作出他的決定時,必須根據最高統帥部的意見。”副總長魯登 道夫甚至直接負起政治行政職責,如保障國家安全、新聞和通訊檢查、保證 糧食供應和勞動安排等。戰爭初期人民僅有的一點點民主權利被剝奪殆盡。

  1916 年 12 月 2 日的“關於為祖國志願服務法”規定:每個 17 到 60 歲的德 國男子都有為戰爭服務的義務,在不直接為戰爭服務的機關和工廠工作的人 都被強制為戰爭服務,取消自由選擇工作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魯登道夫同時 嚴令:不准為工人提高工資,不准罷工,違者一律以叛國罪論處。無數的社

  會民主黨反戰分子慘遭迫害,李卜克內西就是被此“罪名”判刑送往前線的。 整個德國,從國家政治、社會生活到經濟活動,活像一座大兵營。正如斯巴 達克派所揭露的:興登堡—魯登道夫的軍事專政“是要把德國無產階級趕到 兵營中去,是要實行中世紀的勞役和強制勞動,是要把全國變成一座監獄。”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想用刺刀維持危機四伏的政權,以保證德國的總體戰

  戰略。但結果與願望相反,軍部獨裁終把帝國導向毀滅。

  第四節 帝國覆亡 協約國陣營擴大

  凡爾登戰役以後,兩大軍事集團的廝殺仍激烈地進行,雙方都想“徹底 擊潰”對手,從大戰的困境中解脫。但戰爭卻使各交戰國越發陷入泥腳之境。 德國的景況尤甚。

  1916 年 6 月開始的索姆河戰役,德軍投入 95 個師,仗打了 5 個月,飛 機也開始用於實戰,結果卻損兵 67 萬,毫無所獲。魯登道夫哀嘆:“軍隊已 經戰鬥到停頓不前,現在完全筋疲力盡了。”

  1916 年 5 月底進行的大戰以來首次海上決戰——日德蘭海戰,德軍出動

  各種戰艦 160 艘,結果損失 1 艘戰列艦、1 艘巡洋艦、4 艘輕巡洋艦和 5 艘驅 逐艦(實際噸位 6 萬多噸),傷亡 3000 多人,德國仍未打破海上被動局面, 制海權依然為英國所控制。

  1917 年初,法國發起“尼韋爾的進攻”。此時西線的德國軍事實力已大

  大小於對方了。協約國在此處的總兵力有 400 萬人,大炮 1.1 萬門,飛機 1000 架,坦克 200 輛。德軍僅有兵力 250 萬人,大炮 2000 多門,飛機 600 多架。 德軍只得退守“興登堡防線”,依靠密布的堅固的地面工事抵禦敵人的進攻, 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此外,在 1917 年 6 月的伊普爾戰役,8 月的里加戰役,還有空戰、潛艇

  戰、毒氣戰、坦克戰等,德軍雖時有獲勝,但終因兵力分散、戰線太長、後 方不穩、物質奇缺而難有進展。

  為扭轉困局,柏林當局發動了一場和平攻勢,謀求單獨乃至全面媾和。

  早在 1915 年,德國就通過丹麥向俄國作和談試探。接著,又通過俄國皇 宮的一女侍官向沙皇接連遞信。1916 年 7 月起,德俄雙方在瑞典首都頻繁進 行非官方的外交和談。德國試圖與俄國單獨媾和,以分化協約國集團,擺脫 兩線作戰的困境。只是因俄國受制於英法俄三國協約,以及國內主戰派的激 烈反對,德俄單獨媾和未獲成功。1916 年下半年,隨著各交戰國的政治、經 濟危機的加劇和階級、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和平呼聲日高,統治集團中的 主和派也積極活動。德國搶先提出和談,以緩和國內外矛盾。

  12 月 12 日,德國政府以自己及其同盟國的名義向協約國發出照會,建 議和談。但沒有提出具體條件,只是泛談“和平與和解”。貝特曼躊躇滿志 地以為協約國的答覆“將不會是拒絕”。然而他對形勢的估計又錯了。在協 約國陣營中,主和派的力量尚不足以左右政府的政策。法國的白里安政府視 德國的和談為“陷阱”,英國剛上台的勞合·喬治則是帶著一個爭取全面勝 利的方案執掌政權的,俄國不敢單獨行動。12 月 30 日,協約國集團以“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