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形形色色的復仇主義勢力抬頭。1886 年 7 月 14 日,新任國防部長布朗熱利 用攻打巴士底獄紀念日舉行的閱兵式對德挑釁,之後又著手加強軍隊建設。 面臨這嚴峻的形勢,俾斯麥只得孤注一擲,背著維也納,同沙俄單獨盟

  的。

  1887 年 1 月,沙皇在親德派的影響下派員前往柏林。俾斯麥的兒子赫伯 特同沙皇的代表舒瓦洛夫兄弟舉行了會談。沙皇使者自作主張地建議續訂沒 有奧地利參加的協定,而這個雙邊條約的基礎應是:在發生德法戰爭或俄國 為奪取海峽而進行的戰爭時,雙方保持友好的中立。俾斯麥得悉之後,欣然 批示:“我認為這是可行的,不必顧慮到對奧地利完整性的擔保。”在接見 舒瓦洛夫兄弟後的第二天,1887 年 1 月 11 日,俾斯麥在國會發表長篇演說, 躊躇滿志地宣揚他與俄友好,同法敵對的方針,聲稱:“對我們說來,俄國 的友誼比起保加利亞的友誼以及保加利亞在我國的一切朋友的友誼更為重 要。”

  可是,幾個月過去了,彼得堡音訊杳然。沙皇反對德對法自由行事,直 到俄相吉爾斯危言聳聽地談到俄國即將孤立時,亞歷山大三世才同意重開德 俄會談。5 月,俄國大使帶著條約草案抵達柏林。俾斯麥準備妥協,他認為, 即使接受沙皇的協定條件,也比俄德決裂要好得多。只是在對奧關係上,俾 斯麥以披露 1879 年德奧同盟條約的方式,請求俄國諒解,他不能答應俄對奧 自由行事,但可以接受俄國的其他要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德俄密約終於

  在 1887 年 6 月 18 日由俾斯麥和舒瓦洛夫簽訂。條約規定:締結國雙方在任

  何一方同第三國處於戰爭狀態時,另一方必須保持友好的中立,但俄對奧、 德對法的戰爭,“不受本條約約束”;德國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優越的 決定性的勢力的合法性”;重申封閉兩海峽的原則。根據俾斯麥的建議,條 約附有特別議定書,說明:如俄皇認為有必要“負責保衛入口”以“維護帝 國的咽喉要道”,德將提供道義上和外交上的支持。

  對俾斯麥來說,似乎簽訂了德奧同盟而保險德國不受俄法的進犯,如今 再與俄國締結協定又保了一次險,因而這一條約被稱為“再保險條約”。其 實,再保險條約恰恰表現了俾斯麥在其執政後期對外政策上的混亂和自相矛 盾。在“保險”條約中,他答應哈布斯堡君主國如遭俄國進攻就予援助;在 “再保險”條約中,他向俄國人保證如發生俄奧戰爭德善守中立。而俄奧在 巴爾幹的利害衝突又是在所難免的,因此,俾斯麥的“保險”與“再保險” 的矛盾終難共存下去。再說,再保險條約也未能促使俄德真正接近。沙皇對 俾斯麥壓根就不放心,他知道,這位首相既可欺騙奧地利皇帝,也會以同樣 的方法來對付他。沙皇兄弟弗拉迪米爾對俾斯麥的兒子赫伯特說得很明白: “沙皇承認你父親的天才,但他始終擔心會受到他的欺騙。”彼得堡並不打 算受制於這項條約。事實上,德俄關係一直很冷淡。1887 年 5 月,雙方談判 期間,沙皇頒布旨在對付德國的禁止外國人在俄擁有地產的詔令。夏天,即 再保險條約簽訂後沒幾天,俾斯麥指示德意志帝國銀行和普魯士國家銀行抵 制俄國的有價證券。11 月,亞歷山大三世訪問哥本哈根取道柏林對俾斯麥的 熱情回之以冷麵孔。12 月,舒瓦洛夫到了柏林,俾斯麥向他出示了陸軍元帥 毛奇的一份備忘錄,告知總參謀部建議立即(在冬季)向俄國宣戰。這些說 明,傳統的俄德友誼如今“就像冰在炎熱的六月份馬上化為水一樣,瞬即消 失”。“保險”、“再保險”,實際上很不保險。

  俾斯麥再作調整。1888 年 2 月,他在國會演說中強調:“我們不能跟在

  別人後面跑。”為把哈布斯堡君主國緊緊地拴住,他同時公布了 1879 年的德 奧同盟條約,向世界表明中歐兩大君主國的緊密關係。此外,俾斯麥又把友 誼之手伸向倫敦。1887 年 11 月他在致英相索爾斯伯里的私信中寫道:“我 們的政策要達到的目標必須是,為自己爭取能夠爭取到的同盟者,這是考慮 到存在著這麼個危險,即德國可能不得不同時與我們的兩個強大的鄰國作 戰。”14 個月以後,1889 年 1 月,當俄德關係已冷到最低點時,俾斯麥乾脆 去掉含糊的外交辭令,指示他的大使哈茨費爾特向英國建議:締結一個對付 法國的英德同盟條約。索爾斯伯里看出俾斯麥的用意,表示英對德充滿善意, 卻拒絕正式結盟。俾斯麥的最後一項措施再告失敗。至此,他的大陸政策已 走到了盡頭,他的政治地位也發生了動搖。

  “政黨聯盟”

  同外交上的不順一樣,俾斯麥內閣在國內也面臨困局。1886—1887 年, 威廉一世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國君更迭已經迫在眉睫;而皇太子的登基, 則意味著一個“格萊斯頓內閣”的上台,這令俾斯麥倍感憂慮。他急切需要 有一個馴服的帝國議會多數派,藉以控制政局。

  1886 年 11 月,俾斯麥故意提前 12 個月,要求議會延長 1888 年春天才 到期的 7 年軍事預算撥款。次年 1 月,議會在草案二讀時,只同意 3 年而不

  是 7 年的軍事預算撥款。俾斯麥於是宣讀了威廉簽署的命令:解散帝國議會, 並定 2 月 21 日封齋節舉行新的選舉。首相重演故伎,利用布朗熱的活動大肆 宣傳來自西部的危險威脅。政府報紙以《決定關頭》的社論製造聳人聽聞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