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次,在普魯士羽毛未豐的時候,過份削弱奧地利而刺激歐洲大國,是 很不明智的。俾斯麥 7 月 7 日在給他夫人的信中寫道:“我有一項吃力不討 好的工作要做:向沸騰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歐洲的不光是我 們自己,而且還有三個憎恨妒忌我們的強國。”將苛刻的條件加給奧地利, 逼使它沒有退路,會使它成為“法國或其他敵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 時給奧地利體面地結束戰爭,普奧兩國由於歷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對付歐洲 大國的時候還有拉手的可能。俾斯麥就是這樣盤算的,他說:“我們應當保 留使我們現時的對手再度成為朋友的可能性”,“應當把奧地利看作是歐洲 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還有,奧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時候,此時進軍維也納有可能使民族矛盾

  激化為尖銳的階級矛盾,在這個正統主義的國度引起革命,這將極大地動搖 普魯士這個中歐君主國。反之,不使奧地利屈辱,避免傷害其民族感情,於 日後改善兩國關係是極為有利的。俾斯麥說:不應在“對手身上留下難以平 息的感情”,“普軍得意洋洋地進入敵國首都,自然會給我們的士兵留下愉 快的回憶”,但“它將會在奧地利的自尊心上留下傷痕??在我們未來的關 系中增加不必要的困難。”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麥竭力阻止進軍維也納,甚至不惜以辭職相威脅,

  終於迫使國王屈服。威廉御筆批道:“因為我的宰相要在我面對敵人處於困 境的時候丟掉我”,所以“在維也納的大門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軍隊取得 如此輝煌的勝利之後逆來順受,接受一個恥辱的和平。”俾斯麥明智地插劍 入鞘,竭力避免以拿破崙式勝利進入維也納,為德國的最終統一和日後的國 際事務中保留了“歐洲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7 月 22 日,普奧簽訂停戰協定,8 月 23 日正式簽訂布拉格條約。俾斯麥 確實寬大為懷:奧地利帝國的領土除威尼斯讓與義大利外,不割一地;石、 荷一切權利歸普;奧地利承認“沒有奧地利帝國參加的新的德意志組織”, 德意志聯邦解散;奧賠款 300 萬英鎊,普魯士保證在條約批准後,三個月內 將軍隊撤出奧地利。普奧戰爭就這樣以奧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而結束。因為 這次戰爭前後僅進行了 7 周,史稱“七星期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原站在奧方的北部 4 邦——漢諾瓦、黑森—卡塞爾、 拿騷和法蘭克福被併入普魯士版圖。普魯士王國從此連成一片,領土增至

  34.7 萬平方公里,人口 2400 萬,占全德的 1/3。資產階級在俾斯麥為他們爭

  得一個比以前更統一的德意志市場,得到了經濟上的好處後,便對喪失政治 權利也不再計較了。持續了 4 年的普魯士憲法糾紛結束了。恩格斯說:在波 希米亞戰場上,不僅奧地利,而且德意志資產階級也輸給俾斯麥了。新選舉 的議會,進步黨遭到失敗,絕大部分黨員分裂出來後建立民族自由黨,成為 俾斯麥的支柱。9 月 3 日,議會以 230 票對 75 票的多數通過法案:免於追究 未經議會同意而撥款的責任。議會還向普王主動建議,獎給俾斯麥 40 萬塔勒

  (他用這筆款購買了波美拉尼亞的瓦爾青領地)。

  1867 年 4 月,通過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由美因河以北 24 邦國(包括 3 個自由市)組成的北德意志聯邦在法律上得到確認。普魯士在北德聯邦中居 於絕對領導地位。

  普法戰爭

  北德聯邦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德國民族任務的完成。南德 4 邦(巴登、 巴伐利亞、黑森—達姆施塔特和符騰堡)尚獨立於聯邦之外。一條美因河, 隔開南北兩個德意志。這分離局面的主要支撐者就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路 易·波拿巴。

  在巴黎當局的眼裡,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將是法國在歐陸優勢地位的潛在

  威脅。而且,此時的法皇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地步:對內無限制地強化軍事官 僚國家機器,引起工農和民主力量的反對;對外窮兵黷武,侵略阿爾及利亞, 爭奪義大利,遠征中國、墨西哥,國力耗盡,國際地位下降。

  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小拿破崙深知,出路只有一條:阻止德國統一,

  惡化兩國關係,進而用戰爭手段奪取萊茵河左岸地區,轉移人民視線,鞏固 波拿巴的統治。

  俾斯麥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橋樑,完成統一大業,對法一戰在所

  難免。但俾斯麥強調:“要選擇正確的時機”,在普奧戰爭結束不久就揮戈 上陣對法開戰,非普魯士之力所能及。他在給慕尼黑韋特恩男爵的信中寫道: “出於純粹主觀上的原因擅自干預歷史的進程,就好比搖落不成熟的果 實??在某種形勢已在變化的時候能進行等待,這種能力是現實政治的迫切 需要。”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領土報酬”的糾葛上穩住小拿破崙。普奧戰火剛

  熄滅,小拿破崙便上門討債,1866 年 7 月 21 日、27 日和 8 月 8 日、16 日, 不斷通過普駐巴黎大使霍爾茨伯爵和法駐柏林大使貝內狄德向普索取“領土 報酬”。所含內容有三:“(一)法取得萊茵河左岸地區直至美因茲(蘭道 省和薩爾布呂肯)。(二)盧森堡併入法國。(三)承認法國對比利時的占 領。俾斯麥對在比亞里茨許下的諾言早已丟在腦後,他下決心:什麼也不給。 不過,他做得狡猾而又得體,使法皇的領土要求難以得逞。普法關係遂之緊 張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