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發自廣大人民群眾的吼聲,都充滿著民族仇恨和恢復民族自信的激昂情

  緒。農家子弟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在他的《時代精神》(1806)論著中, 用通俗易懂語言,呼喚人們熱愛祖國,維護民族獨立,結成民族共同體,准 備起義。“體操之父”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是政治體育的創始人。 他組織青年,以訓練體操、野外遠足為名進行愛國主義活動。

  各地的愛國者還試圖組織起來,擴大民族主義宣傳,團結戰鬥。人們在

  沙龍和社團里秘密聚會。1808 年柯尼斯堡的共濟會員建立了“道德同盟”,

  1810 年費希特的學生弗里森組織的“劍術館協會”和雅恩組建的“德意志同 盟”都以積極維護德意志民族的獨立性為宗旨,竭力宣揚和發動民族反抗與 民族起義。

  在風起雲湧的民族運動中,在一大批傑出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者之中,

  不乏軍政要人。施泰因、哈登堡、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洪堡,他們所進 行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改革,都是以維護民族獨立和振興德意志為推 動力的。

  由於小邦割據和拿破崙的嚴密控制,民族運動未能在德意志形成為一個 同步進行的總行動。1809 年奧地利起事失敗後,藉助改革的強勁力量,普魯 士便躍上民族解放鬥爭的舞台,成為民族獨立運動的中堅。

  北德和普魯士起義

  1808 年夏爆發的西班牙起義,開始了歐洲人民反拿破崙的民族解放戰 爭。1809 年 4 月初,維也納當局在愛國者的推動下,對法採取軍事行動,反 抗拿破崙的壓迫。與此同時,被併入巴伐利亞的羅蒂爾農民起義,支援奧地

  利,拿破崙調重兵鎮壓,5 月 13 日,維也納宣布投降,10 月 14 日簽訂申布 龍和約。奧地利割地、賠款、裁軍,被貶為一個歐洲的二等國。

  1810 年底,拿破崙又將北德的漢諾瓦、漢撒城市等大片地區吞併,法蘭 西國旗直插波羅的海之濱。北德各邦人民在愛國軍官、貴族的領導下,紛紛 起義。起義的主力是軍人,但都是小股分散的部隊,普魯士的起義則有著廣 泛的人民參加,有力地打擊了法軍。

  早在奧地利準備起事時,施泰因、格奈森瑙就提出發動北德武裝起義, 瓦解拿破崙在這裡的結盟體系。沙恩霍斯特甚至動議,同東方強國沙俄聯手, 發動民族大起義,抗擊法軍。在哈登堡的支持下,沙恩霍斯特於 1811 年 10 月動身前往彼得堡同俄國簽訂軍事協定。當普王再次向拿破崙屈膝,於 1812

  年 2 月與法締約後,深感恥辱的愛國人士立即棄職離開了普魯士。施泰因、 克勞塞維茨去俄國,格奈森瑙去英國。他們在國外繼續活動,積極謀劃民族 解放戰爭。施泰因在彼得堡組織了一個德意志委員會,格奈森瑙努力溝通與 英國的關係,前柏林總監格龍納圖力圖在布拉格組織反抗力量給法軍以背後 一擊。1812 年 6 月—10 月,拿破崙侵俄慘敗,普魯士各界趁勢掀起了民族解 放的熱潮。

  首先樹起義旗的是普魯士將領漢斯·大衛·馮·約克(1759—1830)。 他是支援前線法軍的普軍指揮,在率部從波羅的海撤退的途中,於 1812 年

  12 月底未經普王授權,毅然同一支由克勞塞維茨為顧問的俄軍達成協定,宣

  布普軍保持中立。此舉導致了普法的決裂,也有力地推動了全德的民族解放 戰爭。1813 年 1 月,施泰因以沙皇代表的身份到東普魯士,會同約克一起組 織該省的反拿破崙鬥爭,並根據克勞塞維茨的建議籌建一支 2 萬人的地方武 裝。一股巨大的愛國主義熱流席捲整個普魯士王國。在沙恩霍斯特領導下的 軍備委員會號召組織志願狙擊兵部隊,取消一切免服兵役的規定,宣布動員。 迫於形勢,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於 2 月 23 日發布義務兵役制的命令,

  2 月 28 日同俄軍最高司令官庫圖佐夫簽約結盟,商定俄普雙方各派 15 萬人

  和 8 萬人共同作戰反對拿破崙。 3 月 16 日,普魯士向法國宣戰。次日,普 王發表《告我人民》書,呼籲人民通力合作,解放祖國。這樣,普魯士人民 的愛國運動就同政府的組織領導融合在一起了。全德各地,青年大學生踴躍 參加志願狙擊兵團,17 歲到 40 歲可服兵役的人被編入地方武裝。民族運動 開始越出邊界匯成巨大的洪流,“哪裡有人說德語,那裡就是德意志”,成 了人們的共識。一場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戰爭在德意志土地上開展起來。從

  3 月起,漢堡、德勒斯登、不萊梅、奧爾登堡、索林根、埃爾貝費爾德等地都燃起民族起義的烽火。

  萊比錫大會戰

  法軍在 1812 年侵俄戰爭慘敗後,歐洲所有反拿破崙的力量便急速匯集起 來。英國的工業資本主義與東歐的農業封建主義、西班牙的教權主義與德意 志的民族主義、各國的君主主義與民主主義,組成了不協調的反法大聯唱。

  1813 年 3 月,有英、俄、西、葡和瑞典參加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在春季 的戰役中,俄普聯軍渡過維斯杜拉河和奧得河,直抵易北河東岸同法軍相對 峙。並在 4 月初將法軍趕過易北河,確保了柏林的安全。在沙恩霍斯特任總

  後勤部長的普軍主力進而攻占了薩克森。4 月底,聯軍 8 萬多人進抵萊比錫 東南地區。但在隨後的幾次戰役中,聯軍頻頻失利。5 月 2 日的呂岑會戰, 聯軍敗北,撤出薩克森。5 月 20 日至 21 日漢堡重又陷入法軍手中,漢諾瓦 起義被平息,愛國將領沙恩霍斯特不顧戰傷前往奧地利勸說結盟,途中病情 惡化,在布拉格去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