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哈登堡改革同施泰因改革是一個整體,它同樣遭到了貴族地主的抵制和 責難,麕集在《柏林晚報》周圍的容克集團詛咒哈登堡改革是“把值得尊敬 的布蘭登堡普魯士變成一個新型猶太國家”。但由於國內外形勢的變化,1816 年後,哈登堡對調整法作了一系列有利於容克的修訂,加上容克不斷從農業 的資本主義化中嘗到甜頭,因而不再激烈反對,改革得以繼續緩慢地進行下 去。

  軍事和教育改革

  軍事改革是 19 世紀初普魯士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的領導者和 核心人物有: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1755—1813)、奧古斯特·馮·格 奈森■(1760—1831)、卡爾·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

  針對普法戰爭中暴露出來的普魯士軍隊中的問題——貴族充任軍官、雇

  傭兵制、野蠻的體罰及落後的訓練和作戰方式,沙恩霍斯特等一批有遠見的 軍官深深認識到,要使普魯士軍隊和民族融為一體,使軍隊成為民族的有活 力的機構,就必須改革軍事制度。早在 1802 年,沙恩霍斯特就發起組織“軍 事協會”,創刊《軍事手冊》,將許多將領聚集在一起,研究軍事問題,批 判不合理的軍事制度。提爾西特和約之恥更激起這批愛國軍官的改革熱情。 施泰因和哈登堡對此均予以支持。1807 年 7 月以沙恩霍斯特為首的軍事改組 委員會成立,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廢除僱傭兵制,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792 年 2 月軍事法規定的所有特

  權和例外,如納稅的富裕市民免服兵役、城市平民服役年限為 20 年等統統廢 棄。一切年滿 17 歲至 24 歲的青年(特殊條件者除外)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鑑於拿破崙強迫普魯士將兵力壓縮為 4.2 萬人,沙恩霍斯特採取一種速成兵 制度,即每個連隊每月給 3—5 名士兵放假,再由同樣數目的適令青年頂替, 通過這種不斷的短期輪訓吸收更多的國民服兵役。至解放戰爭時,已訓練出

  12 萬士兵。這就大大改變了軍隊的成份,使軍隊的組成再也不是強征的農民

  和對外招募的僱傭兵了。

  放棄單一的正規軍制,建立國民預備軍。1813 年 3 月 17 日發布《後備 軍條例》,決定組建三種後備軍。第一種為第一預備軍,由年滿 26 歲到 32 歲的男子、適令應徵而沒有入伍的男子和退伍軍人組成,其職能是戰爭期間 參與正規軍作戰。第二種為第二預備軍,參加者為 40 歲以下的所有男子,負 責在戰爭中的警備任務和為正規軍提供後備力量。第三種為地方民兵,17 歲

  到 50 歲未參加前兩項預備軍的男子均為其成員,主要任務是戰時保護交通 線,配合正規軍打擊敵人。

  改變貴族壟斷軍官職位的局面,從嚴選擇軍官,1808 年 8 月 6 日的軍事 條例明文規定,提拔軍官“不得照顧其出身”,“只有那些在和平時期學習 知識,受過教育,在戰爭時期表現出類拔萃的勇敢和能駕馭全局的人,才有

  權利得到軍官的位置。”據此,至解放戰爭前夕,1806 年任職的 143 名將軍 裁去了 141 名。1819 年,普魯士軍官中貴族成份僅占 54%。此外,為了培養 軍官和參謀人才,1810 年還建立了普通軍事學校。

  嚴禁對士兵的野蠻懲罰,推行精練組織、提高士氣的練兵方法。1808 年 的法令,禁止鞭打和穿列笞刑,保障士兵的“背脊的自由”。沙恩霍斯特格 外強調“更新戰士的精神”,使遵守紀律和作戰勇敢的保證不再是農奴式的 訓練,而是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發揚。同時,還取消陳舊的線式戰術,仿照法 國的榜樣,軍隊編為混合旅,進行協同作戰和散兵戰術的訓練,以適應現代 戰爭。

  建立新的軍事體制,嚴選軍官,提高士氣,採取新的訓練方式,這些被 克勞塞維茨所概括總結的軍事改革的內容,影響深遠。它在德意志民族的解 放戰爭和民族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教育改革的主要領導人是威廉·馮·洪堡(1767—1835)。洪堡出生於 波茨坦的貴族家庭,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在耶拿時結識 了哥德和席勒,並成為忘年之交。1802 年—1809 年擔任普魯士駐羅馬公使。 在施泰因的舉薦下,洪堡於 1809 年出任普魯士內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長,主持 教育改革。

  洪堡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了當時德意志資產階級的民族民主要求。他

  的目標是使每個人都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天賦受到教育,同時又使他具有對全 社會的責任感。為此洪堡確定,教育的目的應是“造就出為了祖國的利益、 完全自由和充分發展全部能力的人”,“所有學校不是作為任何特權階層的 部分,而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部分。”按這樣的方針,洪堡提出了一整套的 革新措施。

  建立新的教育體制,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層次。初等

  教育為小學,4 年制。中等教育分實科中學和完全中學,前者是 6 年制的職 業學校,課程以數學和自然科學為主,後者是 9 年制的普通中學,學生畢業 後可直接升入大學。初等學校進中等學校必須通過入學考試。這就打破了依 據出身門第而獲得受教育權利的陳規。

  注重師資水平,採用新教學法。政府明令,只有受過訓練的合格的教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