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從福建進入江西,江西各地人民紛紛響應。文天祥率眾奪取了不少縣城,進駐興國,派部將趙時賞、鄒渢分別領兵攻打贛州和吉州的州城。元軍李恆部發動反攻,趙時賞、鄒渢均戰敗,與文天祥一起撤到廬陵。元軍追至廬陵,文天祥部下的老將鞏信率領士兵數十人守方石嶺的山口,為了掩護文天祥撤退,鞏信等全部犧牲。第二天,文天祥一行又被元軍追及。為了讓文天祥脫身,趙時賞冒稱是文天祥,被元軍抓去,被害犧牲。文天祥收拾殘部,進入五嶺山中。次年二月,進兵廣東海豐,向潮州移動,準備和張世傑部會合。

  景炎三年(1278年),元軍派出水軍,從水路追擊宋端宗小朝廷。宋端宗從潮州一直被逃到碙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中)。當時,張世傑等打算去往占城(在越南南部),以作為長久之計。宰相陳宜中主動請求先去占城聯繫相關事宜,結果卻乘機逃走,一去不回,後來死在暹羅國(今泰國)。

  宋端宗時年十一歲,還是個孩子,一路擔驚受怕的逃亡生活,又因為在海上受到颶風的驚嚇,不久得病而死。

  宋端宗一死,群龍無首,許多大臣灰心喪氣,打算就此散去。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挺身而出,大聲說:“如果大家都走了,度宗皇帝還有一子尚在,將如何處置!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復興的,而我們現在百官有司都在,有上萬將士,只要老天不絕趙氏,怎麼不能重新立國呢!”於是,陸秀夫、張世傑又擁立七歲的衛王趙昺作皇帝,由楊太妃垂簾聽政,陸秀夫、張世傑協力輔佐。

  張世傑認為碙洲不可久留,他提到在新會縣南八十里的海中,有一座崖山,地勢險要,可扼以自守。於是,這年六月,宋帝趙昺的小朝廷遷到崖山。張世傑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宮及軍屋千餘間,當時尚有官、民、兵二十餘萬,多居住在船中,資糧則從廣東沿海州郡徵集。

  第80節:偏安的最後歲月(18)

  文天祥聽說宋帝趙昺即位,上表自劾兵敗江西之罪,請求入朝,但不允許,只加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文天祥只得與部將鄒渢、劉子俊、杜滸等在潮陽集結。

  元朝廷以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恆為副,率領水軍和騎兵,準備消滅最後的殘餘宋軍,文天祥則首當其衝。當時有個土匪陳懿,跟文天祥有仇,便主動充當元軍的嚮導,引領張弘范軍到潮陽。文天祥兵少,無力與元軍爭鋒,便率軍退出潮陽,轉到海豐五坡嶺一帶。張弘范派軍緊追不捨,元軍先鋒張弘正追到時,文天祥與部將鄒渢、劉子俊、杜滸等人正在吃飯,倉促之間來不及應戰,便被俘虜。鄒渢自殺。文天祥吞腦子(藥名,多吃能致死)自殺,卻沒有死。劉子俊自稱是文天祥,與文天祥爭著承認。元兵判斷出真偽後,將劉子俊放在鍋里煮死。杜滸憂憤不食,不久也死去。文天祥則被押到潮陽見張弘范。左右喝令他下跪,文天祥始終不屈。張弘范很仰慕文天祥的人品,親自為其解開繩縛,以賓客之禮相待。文天祥堅決求死,張弘范不許,將他押在船中。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范得知宋軍主力在崖山,於是發水軍大舉進攻。決戰前,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勸降,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見文天祥忠貞不屈,只好不再強迫。張弘范又發現元軍中有個姓韓的軍官是張世傑的外甥,於是連續三次派他去招降,張世傑不為所動,說:“我知道投降就有富貴,但義不可移!”張弘范又派人到崖山對士民們說:“你們陳丞相(陳宜中)已逃走,文丞相被俘虜,你們還要想怎樣呢?”但士民中也沒有背叛的。勸降不成,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其實,此時元軍只有數萬人,且不習水戰,而南宋小朝廷有軍民二十萬人,尚可背水一戰。有人向張世傑提出:“海口之地,至關重要,倘若元軍以水師扼守海口,則宋軍不能進退。不如派兵防守,若能僥倖取勝,即是國家的福氣;不勝,還可撤走。”但張世傑擔心大軍調動會導致士卒離散,再也無力抗戰,於是主動放棄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而是將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結成一字長陣,中間用大繩連接,聯舟為壘,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又將行宮焚掉,趙昺也遷到海上,御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就此死守。

  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相當於把主動權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用大索結成水寨,喪失了機動性。不久,張弘范果然派水師占領海口,斷絕了宋軍打柴取水的生命線。宋軍沒有淡水,吃了十多天乾糧,渴得不得了只好喝海水,嘔吐不止,士卒疲乏無力,戰鬥力銳減。

  正月底,元軍大批戰船陸續到達。元將李恆也從廣州領兵趕到。

  二月初六早晨,暴風雨交加,元軍突然發起猛攻。雙方都知道這是最後的決戰,因此戰鬥異常激烈,雙方均是短兵相接,展開肉搏。元將李恆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范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宋軍將領翟國秀、凌震等解甲降元,張世傑、蘇劉義從黎明堅持到黃昏,自知無望,斬斷船索,率十六隻戰船擁楊太妃突圍出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