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鄂州失守後,群臣紛紛上書,要求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賈似道被迫親征,他率領諸路精兵十三萬,還有大批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的船隻,甚至帶著妻妾,軸艫銜接,綿延百餘里。時任淮西安撫制置使的夏貴見過賈似道後,不談抗敵大計,卻從袖中取出一張字條交給賈似道。上面竟然寫著:“宋歷三百二十年。”此時,宋朝歷時已近三百二十年,夏貴的意思是暗示宋朝國勢已盡。賈似道心照不宣,竟然點頭默許。
元軍一路勢如破竹,黃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將望風而降。宋將范文虎也在安慶不戰而降,並隨伯顏入寇臨安。
賈似道率領的宋軍最終與元軍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遭遇,孫虎臣、夏貴出戰失敗而逃,阿術揮軍乘勝追擊,賈似道乘小船逃到揚州。接著,鎮江、寧國、隆興、江陰等地宋將棄城逃跑。太平、和州、無為的守將相繼投降。宋朝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趙溍逃跑。江淮招討使汪立信退至高郵,自殺殉國。元軍陷繞州,知州唐震、前宰相江萬里不屈自殺。
賈似道敗逃後,上書太皇太后謝道清,請朝廷立即遷都,由此招來更大的民憤。好投機的宰相陳宜中趁機上書,請斬賈似道。謝道清將賈似道罷官,貶往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賈似道半路被押送公差所殺。
伯顏率大軍逼近臨安時,臨安守衛空虛。謝道清不得不下詔,號召各地起兵勤王。立時響應只有張世傑和文天祥,但宰相陳宜中對張世傑不信任,因張世傑曾為張柔部將,而元軍主將張弘范正是張柔的兒子,對文天祥又不加重視,認為他統率的是烏合之眾,不准他入衛臨安。在大軍壓境之時,南宋大臣如曾淵子、文及翁、倪普等數十人都相繼逃跑。謝道清除了怒罵,別無他法。
元軍繼續進軍,湖北制置使高達以江陵降元。元軍順長江東下,所過之處,宋朝守將相繼投降。只有攻打揚州時,守將李庭芝、姜才拒降死守。宋將張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結集戰船萬餘艘,在焦山與元軍阿術、張弘范部大戰,想以此來扭轉局面,但宋軍大敗。後孫虎臣在泰州陷落時自殺。文天祥、張世傑商議再戰,但宰相陳宜中一意求降,不予採納。另一宰相(左相)留夢炎則棄官逃跑。
景炎元年(1276年)初,元軍阿里海涯部圍攻潭州(今湖南長沙)三個月後,潭州城破。知州李芾堅持到最後。元兵入城,李芾不願做俘虜,讓部下沈忠將他及全家殺死。隨後,沈忠也把自己一家殺死,最後自刎殉國。
潭州破後,又有十多個郡縣相繼降元,宋朝已經是危在旦夕。文天祥、張世傑請皇室轉移海上避難,由他們領兵背城一戰,但陳宜中不許。太皇太后、陳宜中先後派宗正少卿陸秀夫、監察御史劉岊到元軍求降,隨後又送上傳國玉璽和宋恭帝的降表。在決定降元同時,太皇太后命秀王趙與擇、楊淑妃等護從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出海。伯顏接到傳國玉璽和降表,要求宰相陳宜中來軍營商議投降事。陳宜中害怕被殺,趁黑夜逃往溫州。張世傑、劉師勇見南宋皇室決意投降,臨安難保,於是領兵南下,準備繼續抗元。劉師勇到海上後,見敗局難以挽回,憂憤縱酒而死。
第79節:偏安的最後歲月(17)
南宋朝廷一意投降,謝道清加給文天祥右丞相兼樞密使的稱號,要文天祥和左丞相吳堅等去元軍議降。文天祥打算利用這一機會到元軍中探聽情況,回來再作抗戰的部署。不料,伯顏放回吳堅等人,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又押解北上。三月,伯顏入臨安,將宋恭帝及後宮嬪妃並宗室官吏俘虜北上。
宋恭帝被俘,南宋實際上已經從形式上宣告滅亡,但這並不代表南宋的歷史就此結束,南宋遺臣先後擁立了兩位皇帝,奮力抗元,堅持鬥爭三年,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幅極為悲壯的畫卷。
臨安陷落時,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正逃往婺州(今浙江金華),伯顏進入臨安後,派元軍追趕,他們又逃到溫州。南宋不甘心投降的文臣武將聽到消息後,紛紛趕往溫州投奔二王,力圖東山再起。這其中有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將領蘇劉義,張世傑不久也從定海到來,加上之前從臨安逃到溫州的宰相陳宜中。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南宋遺臣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尊宋端宗母楊淑妃為皇太妃,進封趙昺為衛王。陳宜中任左相兼樞密使,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同時下詔李庭芝等各地尚在抗戰的將領分道出師,興復宋室。
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北上,經過鎮江時,乘元兵不備,和下屬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出,直奔真州。當時有謠傳說元軍派一個宋朝投降的丞相回去勸降。堅守揚州的李庭芝誤以為文天祥就是此人,命真州守將苗再成殺文天祥。幸好苗再成不忍心下手,將文天祥騙出城外,故意讓他離去。文天祥被誤解後,還想到揚州找李庭芝說個明白,不料李庭芝已發出告示緝拿他。文天祥只好改名換姓,從海上趕到溫州,途中經歷了九死一生。這期間,文天祥寫了很多詩,後輯成一集,題名《指南錄》,記敘了他這次異常艱險的行程。文天祥到達福州,立即被任命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即使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小朝廷仍然陷入了黨爭,張世傑大力排擠文天祥等人。文天祥對張世傑擅權極為不滿,又與宰相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了小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號召各地起兵。
元軍一路勢如破竹,黃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將望風而降。宋將范文虎也在安慶不戰而降,並隨伯顏入寇臨安。
賈似道率領的宋軍最終與元軍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遭遇,孫虎臣、夏貴出戰失敗而逃,阿術揮軍乘勝追擊,賈似道乘小船逃到揚州。接著,鎮江、寧國、隆興、江陰等地宋將棄城逃跑。太平、和州、無為的守將相繼投降。宋朝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趙溍逃跑。江淮招討使汪立信退至高郵,自殺殉國。元軍陷繞州,知州唐震、前宰相江萬里不屈自殺。
賈似道敗逃後,上書太皇太后謝道清,請朝廷立即遷都,由此招來更大的民憤。好投機的宰相陳宜中趁機上書,請斬賈似道。謝道清將賈似道罷官,貶往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賈似道半路被押送公差所殺。
伯顏率大軍逼近臨安時,臨安守衛空虛。謝道清不得不下詔,號召各地起兵勤王。立時響應只有張世傑和文天祥,但宰相陳宜中對張世傑不信任,因張世傑曾為張柔部將,而元軍主將張弘范正是張柔的兒子,對文天祥又不加重視,認為他統率的是烏合之眾,不准他入衛臨安。在大軍壓境之時,南宋大臣如曾淵子、文及翁、倪普等數十人都相繼逃跑。謝道清除了怒罵,別無他法。
元軍繼續進軍,湖北制置使高達以江陵降元。元軍順長江東下,所過之處,宋朝守將相繼投降。只有攻打揚州時,守將李庭芝、姜才拒降死守。宋將張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結集戰船萬餘艘,在焦山與元軍阿術、張弘范部大戰,想以此來扭轉局面,但宋軍大敗。後孫虎臣在泰州陷落時自殺。文天祥、張世傑商議再戰,但宰相陳宜中一意求降,不予採納。另一宰相(左相)留夢炎則棄官逃跑。
景炎元年(1276年)初,元軍阿里海涯部圍攻潭州(今湖南長沙)三個月後,潭州城破。知州李芾堅持到最後。元兵入城,李芾不願做俘虜,讓部下沈忠將他及全家殺死。隨後,沈忠也把自己一家殺死,最後自刎殉國。
潭州破後,又有十多個郡縣相繼降元,宋朝已經是危在旦夕。文天祥、張世傑請皇室轉移海上避難,由他們領兵背城一戰,但陳宜中不許。太皇太后、陳宜中先後派宗正少卿陸秀夫、監察御史劉岊到元軍求降,隨後又送上傳國玉璽和宋恭帝的降表。在決定降元同時,太皇太后命秀王趙與擇、楊淑妃等護從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出海。伯顏接到傳國玉璽和降表,要求宰相陳宜中來軍營商議投降事。陳宜中害怕被殺,趁黑夜逃往溫州。張世傑、劉師勇見南宋皇室決意投降,臨安難保,於是領兵南下,準備繼續抗元。劉師勇到海上後,見敗局難以挽回,憂憤縱酒而死。
第79節:偏安的最後歲月(17)
南宋朝廷一意投降,謝道清加給文天祥右丞相兼樞密使的稱號,要文天祥和左丞相吳堅等去元軍議降。文天祥打算利用這一機會到元軍中探聽情況,回來再作抗戰的部署。不料,伯顏放回吳堅等人,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又押解北上。三月,伯顏入臨安,將宋恭帝及後宮嬪妃並宗室官吏俘虜北上。
宋恭帝被俘,南宋實際上已經從形式上宣告滅亡,但這並不代表南宋的歷史就此結束,南宋遺臣先後擁立了兩位皇帝,奮力抗元,堅持鬥爭三年,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幅極為悲壯的畫卷。
臨安陷落時,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正逃往婺州(今浙江金華),伯顏進入臨安後,派元軍追趕,他們又逃到溫州。南宋不甘心投降的文臣武將聽到消息後,紛紛趕往溫州投奔二王,力圖東山再起。這其中有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將領蘇劉義,張世傑不久也從定海到來,加上之前從臨安逃到溫州的宰相陳宜中。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南宋遺臣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尊宋端宗母楊淑妃為皇太妃,進封趙昺為衛王。陳宜中任左相兼樞密使,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同時下詔李庭芝等各地尚在抗戰的將領分道出師,興復宋室。
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北上,經過鎮江時,乘元兵不備,和下屬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出,直奔真州。當時有謠傳說元軍派一個宋朝投降的丞相回去勸降。堅守揚州的李庭芝誤以為文天祥就是此人,命真州守將苗再成殺文天祥。幸好苗再成不忍心下手,將文天祥騙出城外,故意讓他離去。文天祥被誤解後,還想到揚州找李庭芝說個明白,不料李庭芝已發出告示緝拿他。文天祥只好改名換姓,從海上趕到溫州,途中經歷了九死一生。這期間,文天祥寫了很多詩,後輯成一集,題名《指南錄》,記敘了他這次異常艱險的行程。文天祥到達福州,立即被任命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即使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小朝廷仍然陷入了黨爭,張世傑大力排擠文天祥等人。文天祥對張世傑擅權極為不滿,又與宰相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了小朝廷,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號召各地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