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7頁
亦是因為如此,當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舊有的生產關係被工業化浪潮衝垮,想要繼續維持統治就必須求變的時候,洋務運動的結果才會變成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與日本一國之間的戰爭,百日維新才會被乾淨利落的否定,清末新政、預備立憲最後催生出的才會是一個將地方勢力屏蔽在外的皇族內閣,而皇族內閣登台之後才會,也必然會是進一步的加強中央集權,最後導致了王朝的覆滅。
近代化進程發展過緩和受限是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而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苦難亦是源於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
近代是屬於民族國家的時代,主體民族掌控國家命運不一定能夠走向徹底的近代化,但是一個主體民族受到壓制和排擠,由異族殖民統治者掌控國家命運的國度是絕對不可能完成近代化的。
滿清如此,清末同時期維新運動成功的伊朗卡加爾王朝亦是如此。所以,對於中國,近代化首先要做的便是民族革命,只有革了滿清的命,中國才會有走向近代化的可能。
陳文的這些年,改良封建制度,淬鍊近代軍隊,促進工業發展和基礎科學普及,壓制傳統的儒家士大夫階級,更重要的便是提前完成民族革命。只有這樣,才能在近代化剛剛發軔未久的今天開始追趕歐陸的腳步,避免落後挨打的命運。
控訴聲中,早已從戰兵各師獨立出來的攻城炮隊已然準備完畢。遙望著城頭的老弱婦孺,陳文很清楚,他的雙手早已沾滿了無法洗刷的血跡,但是這些血液都是來源於屠戮百姓的八旗,來源於出賣民族的漢奸,來源於有清一朝兩百六十八年以及鴉片戰爭以來那長達百年的苦難的始作俑者們。
想到此間,陳文拔劍在手,佩劍直至雲霄,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下一秒,佩劍落下,直指遠處的京城,徹底與曾經的歷史一刀兩斷的怒吼也如同是炮口噴射的橙紅色火焰一般隨之噴薄而出。
「開炮!」
(全文完)
後記
《國史記》
前明永曆十三年臘月,北京攻陷,凡年,年六月,完成了對遼東及長城以南漢地光復的太祖回返南京。內閣首輔大臣錢謙益以滅清之殊勛率群臣勸進,太祖不允,問之以前明永曆帝,永曆帝下旨曰:監國齊王秉承明太祖驅除韃虜之遺志,當為天下主。
禪讓聖旨下達,永曆帝不敢進京,唯恐效小明王故事,遂遣太子入朝。同年冬月,錢謙益築受禪台,太祖焉有滅清之不世殊勛,效明太祖舊例,承明正統,封永曆帝為明王,列國朝諸王之首,改國號為夏,改元復興,以第二年為復興元年,定都南京,易其名為帝都,夏帝國始立。
夏帝國建立,太祖公布新政。
廢前明三餉,輕傜薄役,恢復民生。改革稅制,建立以田賦、關稅、鹽茶、商稅、官業為主體的稅收結構,與民休息的同時國庫日豐……
行鼓勵生育之策,嘉獎從征有功將士之母,賜英雄母親牌匾。免除育有三子女及以上家庭丁稅。隱匿避稅之民齊出,民間多生之風盛行,因前明苛政、流寇橫行與滿清屠戮之人口損失迅速得以恢復。至復興三十年,太祖病故,文帝即位,統計之人口已逾兩萬萬之數……
興建學校,國家貼補食宿,童子軍學堂依舊例免除食宿費用,設獎學金。以繳獲群虜家資,以日本向滿清走私武器為由強行租借石見銀山,收巨利以興教育……
建立內閣、諸部司掌行政;中樞、省、府、縣四級提刑掌司法;修民法典,設由勛貴及資深文官組成之元老院掌立法;置兵部、駐軍及戰兵部隊、軍需部及軍工部分掌徵調、作訓、保障三權……
改革科舉制度,定百分制,逐年剪除八股內容。興明算、物理、化學、明法諸科,調整士大夫知識結構……
新政厲行,士大夫多有不滿。然則夏太祖行事果決,性格堅毅。依法治國,雖不滿亦不足以改變。其言及嚴禁纏足是為夏帝國之剃髮易服者,無非口舌之快爾。
與歷朝不同,夏帝國建立於韃虜席捲天下之末,民生凋敝,雖行恢復民生之法,然則嚴禁開荒,厲行軍功授田之法,大批無土之民投效各省都督府,以為備補之士,更多有為軍功地主招為佃戶及種植工人者。
民戶自耕農恢復比例緩慢,軍功地主遍布全國,種植園及種植合作社盛行,沿海各省出產之經濟作物經工坊加工,遠銷海外,亦使夏帝國稅賦結構較之前明發生質變。
奈何,土地之獲取,只可得之以軍功。軍功貴族集團、軍功地主階級以及渴望獲得永業田土之百姓,構成了擴張的主力軍。
夏帝國迄今為止,並非平均,而是每一年都在進行著或大或小的戰爭。即便是復興元年為起點的休養生息二十年的國策之中,對漠南蒙古各部的懲戒、對遼東的滿清餘孽的追剿、對朝鮮反夏勢力的清除、對西南各省土司的改土歸流,也從未有停止過。
至復興三十年,前明之奴兒干都司大部、河套地區、陝西行都司及朝鮮全境已納入版圖;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各省土司或降或逃,改土歸流只余雲南一省。雖叛亂之火未消,然駐軍厲行清剿,數載之下,由軍功田土組成之種植園確立,漢人遷徙日多,土民反心消弭,以入漢籍為樂事,自此永為中國之地。
近代化進程發展過緩和受限是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而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苦難亦是源於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
近代是屬於民族國家的時代,主體民族掌控國家命運不一定能夠走向徹底的近代化,但是一個主體民族受到壓制和排擠,由異族殖民統治者掌控國家命運的國度是絕對不可能完成近代化的。
滿清如此,清末同時期維新運動成功的伊朗卡加爾王朝亦是如此。所以,對於中國,近代化首先要做的便是民族革命,只有革了滿清的命,中國才會有走向近代化的可能。
陳文的這些年,改良封建制度,淬鍊近代軍隊,促進工業發展和基礎科學普及,壓制傳統的儒家士大夫階級,更重要的便是提前完成民族革命。只有這樣,才能在近代化剛剛發軔未久的今天開始追趕歐陸的腳步,避免落後挨打的命運。
控訴聲中,早已從戰兵各師獨立出來的攻城炮隊已然準備完畢。遙望著城頭的老弱婦孺,陳文很清楚,他的雙手早已沾滿了無法洗刷的血跡,但是這些血液都是來源於屠戮百姓的八旗,來源於出賣民族的漢奸,來源於有清一朝兩百六十八年以及鴉片戰爭以來那長達百年的苦難的始作俑者們。
想到此間,陳文拔劍在手,佩劍直至雲霄,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下一秒,佩劍落下,直指遠處的京城,徹底與曾經的歷史一刀兩斷的怒吼也如同是炮口噴射的橙紅色火焰一般隨之噴薄而出。
「開炮!」
(全文完)
後記
《國史記》
前明永曆十三年臘月,北京攻陷,凡年,年六月,完成了對遼東及長城以南漢地光復的太祖回返南京。內閣首輔大臣錢謙益以滅清之殊勛率群臣勸進,太祖不允,問之以前明永曆帝,永曆帝下旨曰:監國齊王秉承明太祖驅除韃虜之遺志,當為天下主。
禪讓聖旨下達,永曆帝不敢進京,唯恐效小明王故事,遂遣太子入朝。同年冬月,錢謙益築受禪台,太祖焉有滅清之不世殊勛,效明太祖舊例,承明正統,封永曆帝為明王,列國朝諸王之首,改國號為夏,改元復興,以第二年為復興元年,定都南京,易其名為帝都,夏帝國始立。
夏帝國建立,太祖公布新政。
廢前明三餉,輕傜薄役,恢復民生。改革稅制,建立以田賦、關稅、鹽茶、商稅、官業為主體的稅收結構,與民休息的同時國庫日豐……
行鼓勵生育之策,嘉獎從征有功將士之母,賜英雄母親牌匾。免除育有三子女及以上家庭丁稅。隱匿避稅之民齊出,民間多生之風盛行,因前明苛政、流寇橫行與滿清屠戮之人口損失迅速得以恢復。至復興三十年,太祖病故,文帝即位,統計之人口已逾兩萬萬之數……
興建學校,國家貼補食宿,童子軍學堂依舊例免除食宿費用,設獎學金。以繳獲群虜家資,以日本向滿清走私武器為由強行租借石見銀山,收巨利以興教育……
建立內閣、諸部司掌行政;中樞、省、府、縣四級提刑掌司法;修民法典,設由勛貴及資深文官組成之元老院掌立法;置兵部、駐軍及戰兵部隊、軍需部及軍工部分掌徵調、作訓、保障三權……
改革科舉制度,定百分制,逐年剪除八股內容。興明算、物理、化學、明法諸科,調整士大夫知識結構……
新政厲行,士大夫多有不滿。然則夏太祖行事果決,性格堅毅。依法治國,雖不滿亦不足以改變。其言及嚴禁纏足是為夏帝國之剃髮易服者,無非口舌之快爾。
與歷朝不同,夏帝國建立於韃虜席捲天下之末,民生凋敝,雖行恢復民生之法,然則嚴禁開荒,厲行軍功授田之法,大批無土之民投效各省都督府,以為備補之士,更多有為軍功地主招為佃戶及種植工人者。
民戶自耕農恢復比例緩慢,軍功地主遍布全國,種植園及種植合作社盛行,沿海各省出產之經濟作物經工坊加工,遠銷海外,亦使夏帝國稅賦結構較之前明發生質變。
奈何,土地之獲取,只可得之以軍功。軍功貴族集團、軍功地主階級以及渴望獲得永業田土之百姓,構成了擴張的主力軍。
夏帝國迄今為止,並非平均,而是每一年都在進行著或大或小的戰爭。即便是復興元年為起點的休養生息二十年的國策之中,對漠南蒙古各部的懲戒、對遼東的滿清餘孽的追剿、對朝鮮反夏勢力的清除、對西南各省土司的改土歸流,也從未有停止過。
至復興三十年,前明之奴兒干都司大部、河套地區、陝西行都司及朝鮮全境已納入版圖;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各省土司或降或逃,改土歸流只余雲南一省。雖叛亂之火未消,然駐軍厲行清剿,數載之下,由軍功田土組成之種植園確立,漢人遷徙日多,土民反心消弭,以入漢籍為樂事,自此永為中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