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好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給朕拿紙筆來!”趙煦拍案稱快,即刻要來紙筆,將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十四字揮筆寫就,著小黃門呈送給王詡。

  王詡雙手接過,即刻謝恩。

  “若天下士子皆有王卿之志,何愁二夷不平,百姓不安?朕以此十四知贈你,望你永記今日集英殿上之語。”趙煦滿目放光,他此刻的心中已經為王詡從西北凱旋布置好了場景,為他在政事堂找好了位置,王詡必將為他之王介甫!

  “中書省擬旨,除王詡承事郎,簽渭州書判官廳公事。”趙煦一說完,朝臣皆都吃了一驚,這陛下要不然就不把王詡放出京,要放出京就直接讓他頂在了西北戰事的最前端,很是靠近西夏的渭州。眾朝臣由此也能窺見,趙煦想要王詡立功的急切之心,從另一個側面也是其十分看重王詡的表現。

  “何昌言除眉州節度推官,方天若除密州節度判官。”

  蔡京作為翰林學士承旨,擬旨之事自然是由他來作,雖然他認為王詡剛才的表現很是驚艷,但是沒能達到留在京城中的目的,卻是讓他倍感失望。但是王詡做出的選擇卻也是無可厚非的,若是他膽敢當真討要京官,不止章惇等人會反對,恐怕一眾殿中御史也會跳出來指摘。

  今後的路,只有看你自己了,蔡京擬完旨,在心中暗嘆一聲,算是為王詡祈福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瓊林宴

  不過這還不算完,從期集所出來,還有一大堆的事等著王詡等人,而其中最終要的一項就是瓊林宴。

  所謂瓊林宴,就是在瓊林苑這座皇家園林里,為新科進士舉行的賀宴,宋時的瓊林宴便是承襲了唐代的曲江宴。

  王詡等一眾今科進士五百餘人坐在高頭大馬上,帶著御賜的金花,從御街上招搖而過前往瓊林苑,一路上享受著汴京城數萬軍民艷羨的目光。說實話,大庭廣眾之下遊街,王詡還是頭一遭,更何況是沐浴在黑壓壓的一群人的羨慕和稱讚的眼神和語氣中。

  王詡看看旁邊的方天若和何昌言,兩人皆是滿面春光,何昌言還好些,算是書香世家,祖上皆有官職,也還能勉強裝出一副沉穩樣,而方天若則是掩飾不住地笑了出來,還一邊朝著圍觀的人群拱手。

  王詡拉著馬繩,心中雖有些虛榮,但是不是古人的他很難體味道“狀元郎”三個字所蘊含的意義,而他心中更多的是考慮要去的擔任官職的地方究竟是個什麼樣。雖然在集英殿上大出風頭,豪氣沖天地應諾了下來,但是此刻他心中依舊有些打鼓,究竟那裡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若是在宋夏邊境,軍事衝突激烈的地方那好倒好,畢竟一來能夠很快地能立功,二來也能了解下宋代的戰爭究竟是個什麼面貌,他不認為說教就能讓西夏回歸。但王詡擔心的就是被安排到了一個無所事事的地方,西北一去幾年,既不能了解宋夏邊境情況又不能接觸認識戰爭為以後做好準備,那就麻煩了。

  不過還有一點,讓王詡欣慰的是,他從童貫那裡了解到,簽書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乃是一州幕僚官中職權最大的一個。負責輔助知州處理州務,若該州尚無通判,還能代行通判之職位,更為重要的是,簽判還有執掌兵事的權力。童貫告訴他,簽判一職是他的職事官,也就是說有了職事官。才能有事做。而承事郎一職則是他的寄祿官也被稱為本官,現在京城中很多人都擁有寄祿官的官職,有了寄祿官的官職就能領取俸祿,但是沒有得到職事官之前無事可做,所以就導致了很多人拿錢不做事,也不是他們不願意做事。而是所需要做的事太少而等候的人又太多,這也是冗官的最大原因。

  至於說俸祿,王詡的承事郎寄祿官每月能領到十貫月錢和三十一匹絹綿,而他的職事官簽渭州書判官廳公事則能讓他獲得五畝的職田。若是不外放的京官有職事官在身,則沒有職田,而是直接領取錢帛。而無職事官的官員,則沒有這筆錢。

  這一點半點的錢對王詡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他在乎的是今後要做的事。為了舒緩心情。王詡也抬起了頭。四處看看,雙目所及。不止是榜眼何昌言和探花方天若,五百多名的進士個個都是喜笑顏開,如沐春風。

  王詡失笑,對於獲得能夠讓子孫都引以為傲的功名的喜悅,他的確無法感同身受,連周圍的百姓的熱情,他都覺得有些過了。

  五百多名進士的馬隊沿著御街南下,然後在州橋之前,轉向西行。一路經過內城的鄭門,外城的新鄭門,然後抵達城外的金明池,而瓊林苑就在金明池畔。進士們在瓊林苑前下了馬,王詡整理了綠袍,正了正帽子。對於官袍的認識,亦是從童貫那裡知道的,北宋官員九品以上是青袍,也就是藍色的官服;七品以上是綠袍。四品五品為朱色,三品以上,就是紫色。不過賜五品服,賜三品服的很多見,畢竟官品難升,宰執或是地方的守臣中常常有品級不高的,所以為了朝廷體面,都是特賜的朱紫袍服。就如白衣卿相一般,布衣為相,但不能穿一般的衣服,朝廷久會賜予朱紫袍服。

  而新科進士,除了王詡是正八品外,大都是從九品,但都能穿上七品服,這是朝廷對他們的恩賜和褒獎,同時更是要讓進士的尊貴由此而體現出來。也是恰應了宋太宗趙光義的那句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的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