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站在殿中的王詡起初聽得蔡京推薦的官職。自然很是高興,能留在京城中,不僅對於之前在京城中所做的一起能有幫助,還能藉此拉攏各方的關係和勢力,保持著和他們的聯繫,儘快地往上爬。而當林希站出來說話之後,王詡的心即刻涼了半截。

  此刻趙煦的熱情也被澆滅了不少,林希的話不無道理,自從神宗元豐年後,由於官員冗濫,所以很少直接授予進士京官,面對兩難的問題,他還是希望王詡能留在京城,於是又將詢問的目光看向了殿中。

  “陛下,臣不以為然。雖然如林樞密所言,熙寧後少有進士直接除授京官之先例,但是臣以為要因才而用。京城候闕者甚多,但卻不會因一人兩人而有更大的影響,何況這一人兩人乃是奇才良才,不能等同於其他一般人才。是故,臣以為,今科三甲頭名,當除授京官。”蔡卞出列,反駁林希的言論,他自然是認為,蔡京選用的人才,當然是依附於他兄弟二人,何況是王詡其人,他當然是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才,用以加強自己的勢力,對抗章惇。

  趙煦眉頭微微展,他需要有人來說服自己內心的另一個聲音。

  “陛下,此例萬不可開。若今次除授狀元京官,明日就可除授榜眼探花,則冗官之弊,至上而下,由小而大,弊端生弊,何日才能解決。”李清臣出列,反對蔡卞的說辭,這次科舉,他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贏家,作為中間派並無黨羽勢力的他,只能竭盡所能地在趙煦心裡占據位置,多多表現,才能保住自己在朝堂上立足。

  不過這一次,李清臣顯然是猜錯了趙煦的意圖,趙煦雙唇動了動,卻依舊沒能說出口。

  “陛下,李侍郎為社稷為朝廷所慮,乃是秉承神宗變法之意志,此番除授官職雖是小事,但是此口不可開,此例不可開。”許將也站了出來,和李清臣同處尷尬地位的他,亦有在皇帝面前表現的心理,但其考慮得更多的則是朝廷。

  趙煦一聽許將把神宗皇帝都抬了出來,心頭的鼓就打得更響了,猶豫也同樣更加重了。

  眼見情勢如此,章惇緩緩地移步而出,眾人的眼光都投到了他的身上,不僅是因為他身為宰相,位高權重,深的趙煦的信任,更是因為集英殿上的人要看看他究竟是要走哪一步棋,是想將死李清臣還是先將死蔡卞。

  “稟陛下,臣同樣以為不可授予狀元郎京官。”章惇此言一出,眾人心頭皆有了答案,當然蔡卞對於章惇的選擇也不感到意外,若是換做他,他也會這樣做。對於章惇來說李清臣的手段遠遠不及他蔡卞。

  趙煦聽章惇也都如是說,心頭的執著已經被瓦解得七零八落了,甚至開始在想,也許王詡外放磨礪幾年,再返回朝中,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至少資歷上不會受人詬病。

  章惇一出列,影附於他的尚書右丞黃履等人,也紛紛出列支持章惇。

  面對朝臣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狀元外放為官,趙煦只得將目光投向唯一沒有開口的宰執,知樞密院事曾布。

  曾布當然知道這時候該是自己說話的時刻了,他走出西班首位,持笏道,“陛下,狀元王詡不僅通曉經義,更是知兵、知民、知糧農,可謂是百年之奇才。而臣更是有耳聞,王詡其人已經是著書立說了。其所著之書不但受到當世大儒的認同和肯定。而且更是許多學子的案頭必備之書。”

  停了一停,曾布朗聲道,“所以,立言之後,當立功!臣以為,西北戰事順利,若除授狀元郎西北任上。不僅能為王詡更添一筆,還能鼓舞西北邊將士氣,說明朝廷對西北不遺餘力的支持。而狀元郎的到來,也將大大激勵西北百姓,使其知禮節懂教化,不受西賊誘惑。此一舉。非但狀元郎之幸,西北之幸,更是我大宋之幸!”

  曾布的表態,不但將王詡推出了京城,更是將其推向了西北邊境。而面對幾乎是一邊倒的朝臣,趙煦心中還剩下最後一絲猶豫。

  “王愛卿,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趙煦此言一出,群臣心中譁然。但礙於御史的監督。卻都不敢表現出來,除授官職。乃是皇帝和執政大臣商定的事,什麼時候輪得到被除授官職的人開口了。趙煦破天荒的舉動,引得眾朝臣紛紛揣測,而眾人心中一致認為,王詡定然會要求留在京城。然後,將是另一個王安石的誕生。

  李清臣等人已經在心中想好了說辭,無論如何也要阻止趙煦的任命。而這其中,尤以章惇、曾布為甚。章惇為當朝宰相,若是再出一個王安石,他又該放到什麼地方,而一意阻止呂惠卿還朝的曾布,絕不允許自己的盤算落空。

  各懷鬼胎的眾人就等著王詡出列答話了。

  王詡抬頭,一眼掃視了這些站在權力巔峰上的歷史名臣,他們或是被史家口誅筆伐,編進了奸臣的序列,或是在歷史的良臣簿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今天,他們呼風喚雨,決定了自己的命運,但是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會作古,而這巍巍的朝堂之上,只會留下一個權臣的名字,就是他王詡!

  王詡一步步地走上前,眼角的餘光掠過了黃履、蔡京、蔡卞、林希、曾布和章惇,他走在腳下的不是這集英殿的幾步,而是他仕途最艱難但也一定是最宏大的開篇。

  鞠躬,起身。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王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願將以五尺昂藏軀,換得西北萬世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