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林希勸慰道,“樞密不用去管他,陳瓘為求自保而想要外任,樞密為他在陛下面前說情得罪章官人,實不值得。”

  曾布並未聽出林希言語中的挑撥之意,“陳瓘登高科二十二年,猶作權通判,罷校書郎,若給他除一校理,也不為過。以人材論之,他豈在周穜、鄧洵武之下?”

  “陳瓘曾為越州簽判,與蔡卞論事不合,遂拂衣去。但其人材實在是不可多得。”林希言語中又將蔡卞一同捎上,經陳瓘一事之後,想必蔡卞和章惇定然生隙,若挑動曾布攻其一方,必然有所收效。

  “如此人才不留不用,怎麼維繫如今的局面,難道還要再復元佑之故事?章子厚和蔡元度為一己之私,做得太過分了!一再內耗,不留人才,元佑黨人再起,我們一眾人豈不都得埋骨嶺南?荊公之志,又如何能夠延續?”曾布憤嘆,奈何自己只是掌軍事的知樞密院事,而非宰相,最多於朝堂上於章惇力爭,諫言陛下。

  與曾布公事日久,林希對其了解也逐漸加深,曾布此人對王安石的學術和變法推崇備至,而且對元佑黨人的處理上,沒有章惇和蔡卞等人趕盡殺絕的狠辣,但對於符合新黨理念的人才是珍惜有加,否則也不會與章惇進行一番爭執。

  “科舉取士在即,必然會有一批飽學之士。樞密何必為一個陳瓘如此置氣?”林希對曾布暗示道。他亦知拉攏人才和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曾布得林希的勸慰,心中舒坦了不少,“子中(林希字)不知陳瓘才學,多少年才出如此一人。”對於陳瓘,他亦是有拉攏的心思,但是面對章惇和蔡卞的強硬,陳瓘十有八九是要外放。

  “樞密以為著《經世致用》和《孟子集注》之王邵牧比之陳瑩中如何?”林希對於此次科舉亦是非常關注。

  “少年英才!若其中第入仕。必是我大宋之幸事。”曾布一掃之前的憤色,轉怒為喜,未曾入仕便名動士林,提出變革之學術,著書立說,和王荊公何曾的相似。他一開始本是不信這些坊間傳聞,但收到自己胞弟知蘇州曾肇的信之後,刻意地找來了王詡的書,之後便對其欣賞不已。

  “以此人才學,中第應不是難事。”林希自有一番私心,若狀元及第,不出兩年便能入台諫,到時候便可名正言順地對章惇一黨發難。如今是搜羅人才積蓄力量之時。

  “怕就怕是。又一個被章惇障礙的陳瑩中。”林希不冷不熱地補上一句,他要激化章曾二人的矛盾。如此他才有機可趁。

  曾布放眼看向了案几上的西北邊境奏報,心裡似有了一些想法。

  即將進京的王詡沒想到,自己剽竊的兩本著作不僅在士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還引動了新黨內部勢力新一輪的政治布局,甚至擺上了皇帝的案頭。

  北方的冬季越發地寒冷,就連坐在船上,生著火爐,也能感到陣陣的凌冽之意。

  “邵牧兄,前面不能通行了,看來我們得想其他辦法進京了。”陳卯裹著一件寬大的貂皮大襖,嘴唇被凍得有些發白,看來久居南方的他尚還不能適應北方的寒冷。

  王詡裹了裹衣服,跟著陳卯一起來到了船頭,一眼望去,前面黑壓壓的一片,儘是各種各樣大小不等的船隻,擠靠在一起,仿佛是為了禦寒取暖一般。

  “前面出什麼情況了,為何堵在此處?”王詡不明白,古代怎麼還會有堵船這麼個事。

  朱勔搓著手,嘴唇有些哆嗦道,“我剛才和歸安去前面探查了一番,據那些往來南北的商人們說,到了冬季,這汴河就得結冰。凍得厚厚的一層,今年尤其如此。”

  王詡看了看周圍的學子,這些人開來也都是久居南方,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個個冷得臉色發白。如此下去,豈不得凍出問題,還談何參加考試。

  “前面最近的地方是什麼郡縣?”王詡想來,要是能儘快地到達大的郡縣,就能聯繫上行商會的人,找到他們應該就有辦法給學生們添些東西,而且也能見儘快進京,莫要耽誤了時辰。

  “此處已經離汴京不遠了,前方最大的郡縣是陳留。”陳卯將自己探查回來的消息告訴王詡。

  “那好,你們回船上去把東西收拾好,我們一道上岸,先去陳留,到了陳留就能儘快入京了。”王詡吩咐下去,自己也緊接著進去了船內,把東西收拾了一番,帶著冉兒和學生們一道下了船。

  好在這一路上商賈往來,卸貨拉貨的車馬不少,王詡一行給了些錢,就搭著順風馬車,一路去了陳留。

  這一路上,汴河結冰帶來的擁堵讓王詡著實吃驚不小,比起後世北京城的堵車都有得一拼,面對著白茫茫冰凍一片的汴河,商人們束手無策,只能卸貨上車馬,用車馬拉著貨物去往汴京。

  沒用兩個時辰,一行人就到了陳留,入得城內,王詡先將學生們和冉兒安頓在了客棧里。就去了商賈往來的東城,打聽行商會的下落。

  汴河結冰帶來的不便反倒是繁榮了陳留,往來的大小商人們似乎也都習以為常,三三兩兩地聚集在城東的客棧里,談論著天南地北的奇聞異事,貨物買賣。

  “又凍上了,年年都凍,年年都堵,一點兒轍沒有。”戴著貂裘帽的漢子咕嚕嚕地將一杯酒灌進了喉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