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小婿妄自揣度,岳父大人之意便是朝廷冗官冗員,衙門眾多繁雜,不僅拖延公務,而且耗費朝廷糧餉。”

  申山松捋須笑道:“孺子可教。”

  隨後,申山松又給王詡逐一分析了朝廷、地方和軍隊的諸多弊病,王詡聽得猶如醍醐灌頂,凝神屏息地一一記牢在心裡。

  說完了朝堂之弊,申山松長舒一口氣,接著又道:“方才所言,皆是登入廟堂之後的才要考慮的事。說說眼下,如今罷了詩賦,帖經,墨義。改考《易》、《詩》、《書》、《周禮》、《禮記》以及兼治《論語》、《孟子》,不知賢婿可有準備?”申山松此言,是想著以自己的學問,在這些方面也能指點王詡一二。

  王詡暗想,如今已是見不到蘇軾了,不如索性將自己的兩本書送給申山松。於是,王詡從包袱中,拿出了自己抄襲的兩本書,遞到申山松面前,恭敬地說道:“小婿不才,自己的拙作,還望岳父大人勿笑。”

  申山松不解地接過,只見兩本書的扉頁上寫著《孟子集注》和《邵牧集》,信手翻了起來,看著看著不自覺地認真地翻讀起來。

  “好!好啊!如此解注,我還是第一次見,精妙,精妙。”申山松雙眼不忍離開書本,只是嘴上不停地贊道。

  西月鉤沉,天意向晚,白燭燒了一根又一根,兩個靠近攀談的身影在窗紙上越發地親密,不覺間西邊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第五十一章 紡車的誕生

  第二天,王詡帶著冉兒在不大的崖州城裡轉了轉,經過昨日的那家店鋪時,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昨夜他和申山松聊著詩詞子集太過投入,將這件事都給忘了,遂即刻返回了衙門,恰巧申山松也剛出來,王詡上前拱手道:“見過岳父大人。”

  “賢婿不必多禮了。”

  “小婿有一事還想請教岳父大人。”王詡說道。

  申山松一聽,哈哈大笑道:“你有才八斗,我尚不及你十一,何來請教之言。”

  王詡聽申山松將自己比作曹植,忙推辭道:“小婿才疏學淺,怎能與曹子建並論,況且岳父大人閱歷經驗遠出於我,道聲請教也是應該的。”

  申山松哈哈一笑,對眼前的這個准女婿越看越是喜歡,“有什麼事開口直說吧。”

  “小婿想見一見崖州的山民是怎麼種植和紡織木棉的。”王詡直言道。

  申山松一提雙眉,奇道:“賢婿怎會對此有意?”

  “不瞞岳父大人,小婿聽丁強說,木棉好處甚多,所以想見識見識,看看能不能引種到中原地區。”經過昨夜的一番推心置腹之後,王詡並不隱瞞自己的意圖。

  “賢婿此意甚好,但是我今日不能離開衙門,著一個會種木棉的山民帶賢婿去吧。”

  “多謝岳父大人。只是小婿還有個疑問?”王詡看著空蕩而寒酸的衙門問道。

  申山松剛準備抬腿,忽又停下道:“賢婿有何疑問?”

  “為何這衙門裡只有岳父大人一人?難道無其他官差?”

  申山松伸出瘦長的手摸了摸一旁的老槐樹,仿佛是摸著自己的摯友一般:“除了它,就沒人了。除了被貶,誰都不願意來。至於說差役,復行了募役法後,這一窮二白的衙門哪裡收得到募役錢,拿什麼來僱傭差役。”收起有些感慨的神色,申山松對王詡和丁強二人道:“雖無差役,但這裡的山民很是熱情。”

  王詡念及昨夜和申山松談起過的役法問題。王詡認為,募役之害是要百姓出現錢,聚斂民財,百姓窮困不堪。差役法之弊病在於老百姓幾乎長時間為官府服徭役,沒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加之下等吏人從中漁利,老百姓深受其害。兩相比較權衡,利弊相差無幾。王詡回顧中國古代制度的變遷,認為三代之法,兵農合一,到秦時才分為二,唐中葉以後,府兵制被迫廢除,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民拿出錢財養兵,兵士以身家性命保障農民的安全,現行的募役法就與這種情況相同,之前所施行的差役法就像兵農合一制一樣。

  王詡暗自揣度,宋神宗施行募役法的本意是按民戶資產的多寡出錢雇役,使老百姓能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即使有一些貪贓枉法的小人想從中漁利也不可能了,而一些坊場,河渡則由官府統一收稅,用這筆錢來僱人充任衙前等等,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但其中也有兩項弊端,其一是將農民所繳免役錢移作他用,不真正用人僱人充役;其二是徵收募役寬剩錢過多,並用這筆錢來購買坊場、河渡等等。如果能夠解決這兩個問題,王詡想來,募役法對於受徭役賦稅之苦的百姓來說,就應該是一大福祉了。

  二人跟著申山松出了衙門,走了沒多長的路,便在一家破舊的屋舍里找到了一個滿身古銅色,穿著苧麻,眉稀眼方的男子。

  “他叫苗闔,是這裡的山民,讓他帶著你們去吧。”申山松對苗闔轉述了王詡的想法,然後拍拍苗闔寬厚的肩膀,顯得很是信任。

  名叫苗闔的年輕人倒也不拘謹,顯得很是熱絡,和王詡二人行過見面禮後,便帶著他二人出了城,徑直朝著崖州城一旁的丘陵走去。時值正午,烈陽當空,但是王詡已經能明顯感受到來自地面的陰濕的瘴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