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這是從哪來的?”

  “這東西來得可不易,是家父從另一個泉州商人手裡收來的,據說他的船綱出海了十餘年,到了世界的最西邊,弄來這個東西。叫什麼地方…”陳寅說著,一時間竟想不起地名了。

  陳卯白了他一眼,對王詡道:“叫木蘭皮國。”

  “對對對,就是叫這個。”陳寅接過雕塑,將其小心地放回原位。

  “家父就愛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這次歸安回來,他卻去了杭州市舶司。來來來,邵牧喝一杯。”

  王詡接過陳寅的酒,心裡卻是另一番思量,當他知道馬華要讓他來陳家時,他以為只是因為陳家長於海貿,而且和他關係匪淺的緣故。並且他也想要了解一下陳家和他們經營的海貿,見一見陳老爺。畢竟海上貿易在南宋時期支撐起了南宋朝財政的半壁江山,其利豐厚,可見一般。現在陳家是江南四大家之一,總有一天他要面對陳家,但他並不想用對待黃禮辦法來對待陳寅。

  “邵牧兄,你的才華我實在欽佩得緊,敢問你可想走科舉一途?有仕途之意?”陳卯忍不住開口問道,他不願意和王詡的見面變成了王詡和陳寅的酒肉會。

  “歸安為何有此一問?”王詡並未輕視這個少年老成的讀書人。

  “我想,以邵牧兄的才學,若能報效國家,當是最大的幸事。”陳卯兩眼期待地看著王詡。

  “哼,我說歸安啊,從書院回來,怎麼說起話來都是老腔老調,聽著彆扭。”陳寅在一旁抱怨道,得來的自然是一個白眼。

  陳卯很是不屑自己的哥哥,認為其胸無大志,只知道花天酒地,他也不答陳寅的話,只是繼續對王詡說道:“王相公變法以後,罷了詩賦,帖經,墨義。而採用讓舉子們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選治一經,兼治《論語》、《孟子》,雖然如今有幾番來來回回的變化,但是大體是相同的,我想以邵牧兄的《孟子》的獨到見解,定然會金榜題名的。”

  “你我二人一起去石鼓書院,以你的才學說不定還能給學子們點撥點撥,然後明年我們同石鼓書院的學子們一道進京參加殿試。”說道最後,陳卯有些激動地傾著身子,捏著拳頭。

  陳寅漫不經心地倒著酒,看似隨口地說道:“邵牧連州試都沒有經過,怎麼去參加殿試。再說,邵牧也不一定想要入仕。”

  陳寅的一盆冷水果然潑得陳卯涼透,他沒想到這麼有才學的人竟然沒有功名在身。

  不過,王詡倒是有自己的考量,他記得馬華給他說過經明行修科一途,但面對陳氏兄弟,王詡還是有所保留,沒有打算盡言,是故淡然地笑著道:“去石鼓書院是沒有問題,進京也是沒有問題,不過參加科舉嘛,好像這一屆是不能夠了。”

  失望的陳卯算算時間,王詡的確是已經錯過了州試,鬱悶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陳寅見陳卯不言語,自然樂得和王詡攀談起來,二人你來我往,忽然陳寅想起一事,說道:“邵牧出杭州城沒有多少天,一定聽過報紙這東西吧。”

  “當然。”王詡放下酒杯,想聽聽陳寅的看法。

  “看來杭州城會做生意的不止你王家一家吶,那報社的掌柜叫什麼朱桂的,也不耐。聽說一天就能進六千多貫錢,真是日進斗金。”陳寅羨慕道,接著說道:“那報紙上還有更奇的一事,是關於黃明義的,邵牧可曾聽說了?”

  “我出來的早,還未曾聽聞。”王詡沒想到報報紙一事竟然傳得這麼快,倒是想聽聽看有什麼關於黃禮的消息。

  “聽說那報紙上用了整整的一篇來寫黃明義賣妾的事,說是賣給那個書坊商人馬華,邵牧你應該也見過,只用了一文錢。”陳寅咂摸著嘴說道。

  “謙之兄可有聽說那妾侍的姓名。”

  “這個說法就多了,光那報紙上猜了好幾個,眾所紛紜。還有,說黃明義那妾侍出現的時候滿臉是傷,估計是被黃明義打的。經那報紙一說,黃家名聲可能都要受到影響,黃明義真是做了一件蠢事,要是黃老爺尚在,黃明義可能就不會這樣了。”陳寅不無感嘆地說道。

  王詡暗忖:看來交代石勇的事辦得很好,而報紙的輿論力量也隨著其賣得更好而逐步顯現,既然馬華要自己接納蘇槿兒,那麼就不能讓黃禮把蘇槿兒的名聲毀壞得太嚴重,所以,他才利用了報紙混淆了杭州人的視聽,而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邵牧兄,如此說來你是決定不和我去石鼓書院也不進京了嗎?”陳卯悶頭喝了半響的酒,忽然帶著失落地語氣發問道。

  看著有些稚氣未脫的陳卯,王詡不禁有些好笑,但也深覺得陳卯是真性情的人,認真答道:“非也,邵牧定會和歸安去石鼓書院和進京,即便不能參加殿試取得功名,長長見識也是不錯的嘛。”

  王詡此言並非全部是敷衍陳卯,他記得馬華給他提議過,新式的學院要在北宋士林取得認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馬華提議讓新式書院的學子學得一些時日後,再去四大書院求學。而王詡本人也是有此打算,從聽了馬華那日的建議起,一個新的想法便盤桓在他腦海里,他想著,投入大量的金錢讓新式學院遍地開花,然後讓其成為類似於現代意義上的初高中,廣招學子,讓他們學成之後,進入四大書院甚至太學。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普及教育,讓更多的人識文認字知學懂禮,更重要的便是,這些經受了王詡思想薰陶和浸染的學生一旦進入了四大書院和太學,就能夠改變宋代士人的文弱的風貌,傳播王詡的觀念思想和學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