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廣納士人,高薪養之,則必然使得天下讀書人趨之若鶩,然於國,真的需要那麼多官員嗎?於民,只知讀書做官,其他皆充耳不聞,若有朝一日無官能做,他們又能幹什麼?再者,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饑民為糧而來,非為守土而來,如此之兵,怎能抵禦遼國西夏的虎狼之師?”

  說得動情,王詡嘆氣道:“民皆從官,何來農商工?若無農商工,天下怎能富有?饑民受災入伍,不行一事,而吃國家之糧,田土荒廢,無人耕種。為兵,無絲毫戰力,為農,無田土可耕。冗官冗兵,已是沉疴,如毒瘤附身,如不切除,後果堪憂。”

  “最重要的還是北方……”王詡說道此處,不由得想起了靖康之變。

  “馬某果真沒看錯,公子真良才也,身於這繁華之市,睡於富貴之鄉,竟能將一語道破我大宋之弊,馬某嘆服。”

  聽著馬華拔高的讚嘆聲調,王詡有些不好意思了,這些事是歷史,王安石變法,中學生都知道。

  “不知公子於變法之事還有何高見。”馬華興奮異常,似乎是找到一座寶藏,他想要再挖深點,看看裡面還有什麼令他驚喜的東西。

  說實話,對於始於神宗朝的變法,王詡還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索性有聽眾,那就一吐為快。

  “王安石變法操之過急,思慮不周,雖有神宗支持,也不免會失敗。首先,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先不論司馬光等一眾被貶舊黨,就拿百姓來說,青苗一法就不可行,雖是為農戶著想,但取息太高,完全不計農戶來年收成能否交息,並且還以地主強制作保,官吏為了媚上,便會欺下,強行攤派青苗錢,最終弄得遍地荒蕪,不光農戶,就連地主也得背鄉逃離。”

  “再者就是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章惇、曾布、呂惠卿以及蔡京之流,俱是為附勢而來,為名為利,非是為國江山社稷。”

  “沒有足夠的擁護者、沒有周密完善的部署,為國之財,與民爭利,一意孤行,必敗無疑。”

  “更糟糕的便是,黨爭由此而始,不僅是新舊黨爭,更甚的是以地域結黨,相互攻訐,敗壞朝綱。”

  王詡重重地道出了心中的想法。

  馬華接著追問道:“以公子之言對王安石之變法實有詬病啊?”

  “變是必須變,但不是王安石之變,循序漸進,惠利於民,以溫吞之水,緩煮青蛙,方能見效。”王詡緩緩地說完,一副圖像慢慢地在他的心裡逐漸地清晰,他仿佛看到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居廟堂之上,天下之財,運籌帷幄,若以錢財為利刃,能否剖開一個嶄新的朝代……

  “哈哈哈,公子所言字字珠璣,完全嵌入馬某的心裡。”馬華神采奕奕地拉住王詡道。

  王詡和馬華在彼此的眼睛裡似乎能看到一個野心勃勃的自己。

  “不過公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馬某為公子揚帆,掌舵還得靠公子自己。”馬華出言提點道。

  “眼下有兩事,馬某為公子道明。”王詡知道馬華話中的含義,有了抱負和見解,還須得有相應的實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和天橋下說書的沒什麼兩樣,馬華是還想進一步試探自己的能力。

  “也許公子清楚大局,但一些細事,可能並不清楚。提刑使許謙乃是新黨之人,而轉運使牛清則是舊黨之人,知杭州事史高儒乃是中立之人。”馬華說完,頓了頓,又道:“我知曉公子無功名在身,是故若從仕途,只能走經明行修科一途,經明行修科者可直接參加禮部主持的考試,但需要地方官吏的推薦。所以,必須要博聲望,馬某書坊甚多,願為公子勞。”

  說完馬華悠然地端起了茶杯,結束了談話。而王詡知道,馬華不完全點明,是要讓自己逐步摸索,證明一些東西,看來徹底地讓馬華嘆服還需要時日。

  品著馬華的話,王詡暗忖:照歷史來看,新黨在未來依舊得勢,那麼就要進一步靠近許謙,而儘量避免接觸牛清和史高儒。那麼博名又該從何入手?

  “書坊…”王詡輕輕念叨著。

  第三十三章 酒的經營買賣

  送走了馬華,王詡還在想著一些事,楊冶就登門拜訪了。

  “公子,好消息。”人還未見,便聞其聲。

  王詡趕緊迎了出去,“楊兄,何事如此高興?”

  “公子,你看看這是誰?”楊冶說著讓開了身子。

  “孟兄,出來了那就太好了。”王詡上前抱住孟純道。

  孟純不大適應現代人的表達方式,有些尷尬地道:“還要多虧許提刑。”

  “哦?怎麼不見許提刑?”王詡奇道。

  “許提刑說張駿已經被發配充軍嶺南,但是劉權的案子還得再詳查。”孟純據實道來。

  “屋裡說。”王詡將二人迎了進去。

  “怎麼未見三巧姑娘和孟兄一起來呢?”王詡一邊給楊孟二人倒茶,一邊問道。

  “她……去添置一些家什去了。”孟純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原來如此,楊兄可要記得從酒鋪支錢給孟兄,我可是答應過的。”王詡側頭朝著楊冶有些調侃地吩咐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