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無疑,當年的日本憲兵隊,就是根據這張秘密路線圖,在北京和天津等地搜查“北京人”的。
面對這張草圖,我的腦海里當即冒出兩個疑點:一是近60年來所有關注“北京人”的中外人士都說博文先將“北京人”送到了美國公使館,但這張圖卻表示得非常明確,裝有“北京人”的箱子是從協和醫學院直接送到美軍陸戰隊兵營的,根本就沒到過美國公使館。二是這張圖到底是誰畫的?圖上那些頗見功底的中英文字跡又是誰寫的?從理論上說,圖和圖上的字應該是出自一人之手,但問題是,一個日本憲兵隊的隊長或者隊員將中英文同時寫得如此不凡,可能嗎?
當我把自己的懷疑與思考提出後,胡老說:“送美國公使館的事,沒有一個中國人見到,我也是聽裴文中說的。到底送了還是沒送,我不清楚,恐怕裴文中也不清楚。”
當我向胡老請教第二個問題時,胡老重新拿起放大鏡,把圖上的字跡又反覆看了看,然後說:“我也覺得奇怪,這圖上的英文和中文看起來都不像是日本人寫的。”
“那您看像哪個國家的人寫的呢?”
“我看有點像中國人寫的。”
“中國人?”我有些吃驚地抬頭望著面前這位和善的老人。
胡老說:“我只是這樣猜測,但沒有根據,只是感覺。因為日本人寫的字筆畫大都很硬,而這上面的中文字寫得很瀟灑,很漂亮,英文字也寫得不錯,一般的日本人是寫不出這麼好的英文的。從英文的筆體來看,有點像搞財經之類的人寫的。”
顯然,如果這張圖上的字不是日本人寫的而是中國人寫的,這個中國人絕非等閒之輩。此人當年若是沒有參與日本憲兵隊對“北京人”的搜查活動,是根本不可能畫出這張草圖的,更不可能準確地寫出每一個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姓名。那麼,畫出這張秘密草圖的中國人——如果真是一個中國人的話——又是誰呢?他或她當年在搜查“北京人”的過程中,扮演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張秘密搜查圖出自日本著名偵探錠者之手。雖然並不知道錠者的中文寫得如何,但他的英文卻很不錯,這是當時的中國科學界許多人知道的事實。
臨走的時候,胡老表示可把此圖送給我,或許以後還用得著。我懷著感激之情接過了胡老送來的充滿了信任與期待的特殊禮物。
回到家後,在寂靜的夜晚,我獨自展開這張草圖,再次進行仔細慎密地觀察、分析。最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胡承志將“北京人”裝箱並交到博文手上後,博文並沒有送到美國公使館,而是直接送到了美海軍陸戰隊兵營。其理由和根據是:1.圖上只有從協和醫學院地下室到美軍陸戰隊兵營的路線圖,沒有地下室到美國公使館的路線圖;2.日本憲兵隊列出的14個追查人員名單中,也沒有一個是美國公使館的人;如果博文確實將“北京人”送到了美國公使館的話,公使館肯定會有具體的接收人,這個接收人也肯定會出現在這個名單中。因此,半個多世紀來關於博文先將“北京人”送到了美國公使館的說法,不攻自破。
第十章 世紀末尋找(3)
為了驗證這個推斷,我再次打電話給胡承志,希望他就此事再查閱一下有關信件。第二天,胡老告訴我說,他仔細查閱了皮特森給他的所有信件,其中一封信中明確說,據那個美國調查官員講,博文沒有先將“北京人”送到美國公使館,而是從協和醫學院地下室直接送到了美軍陸戰隊兵營。
至此,半個多世紀的謬傳終於得以澄清,我為此長長出了一口氣——後來的“北京人”搜尋者,可以不必為這一點再費盡心思而把精力用到別處了。
這張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秘密草圖,的確為“北京人”的去向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並解開了關鍵的一環,但遺憾的是仍不能由此推斷出“北京人”的真正下落。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年日本憲兵隊在北平搜查“北京人”的確下了一番苦功,而找到“北京人”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那麼,“北京人”是否真的在日本人手中呢?
難忘的長春之夜
當歷史的腳步即將邁過20世紀門檻,新世紀的曙光已映照全球時,隨著人類對自身歷史回顧與探討,人們對“北京人”的渴望與尋找,似乎比以往更加強烈。當年在周口店那個荒涼的山野深處,繼裴文中之後於11天之內連續發現了3個“北京人”頭蓋骨的賈蘭坡,更感到了時間的緊迫。
1998年,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土、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的賈蘭坡,已是91歲高齡。在人類的生命史上,這無疑是個少有的年紀。
同裴文中晚年一樣,面對匆匆掠過的時光和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狀況,“北京人”的下落問題,越來越令賈蘭坡掛念並為此焦慮不安。這種情愫漸漸鬱結為一枚情感的化石,在心中膨脹,使他經常為之徹夜不眠。有時在夢中突然看到“北京人”就在眼前的某個角落,而伸手索取時又神秘地消失於一片茫茫不可辨的混沌之中,為此,他常常半夜驚起。
面對這張草圖,我的腦海里當即冒出兩個疑點:一是近60年來所有關注“北京人”的中外人士都說博文先將“北京人”送到了美國公使館,但這張圖卻表示得非常明確,裝有“北京人”的箱子是從協和醫學院直接送到美軍陸戰隊兵營的,根本就沒到過美國公使館。二是這張圖到底是誰畫的?圖上那些頗見功底的中英文字跡又是誰寫的?從理論上說,圖和圖上的字應該是出自一人之手,但問題是,一個日本憲兵隊的隊長或者隊員將中英文同時寫得如此不凡,可能嗎?
當我把自己的懷疑與思考提出後,胡老說:“送美國公使館的事,沒有一個中國人見到,我也是聽裴文中說的。到底送了還是沒送,我不清楚,恐怕裴文中也不清楚。”
當我向胡老請教第二個問題時,胡老重新拿起放大鏡,把圖上的字跡又反覆看了看,然後說:“我也覺得奇怪,這圖上的英文和中文看起來都不像是日本人寫的。”
“那您看像哪個國家的人寫的呢?”
“我看有點像中國人寫的。”
“中國人?”我有些吃驚地抬頭望著面前這位和善的老人。
胡老說:“我只是這樣猜測,但沒有根據,只是感覺。因為日本人寫的字筆畫大都很硬,而這上面的中文字寫得很瀟灑,很漂亮,英文字也寫得不錯,一般的日本人是寫不出這麼好的英文的。從英文的筆體來看,有點像搞財經之類的人寫的。”
顯然,如果這張圖上的字不是日本人寫的而是中國人寫的,這個中國人絕非等閒之輩。此人當年若是沒有參與日本憲兵隊對“北京人”的搜查活動,是根本不可能畫出這張草圖的,更不可能準確地寫出每一個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姓名。那麼,畫出這張秘密草圖的中國人——如果真是一個中國人的話——又是誰呢?他或她當年在搜查“北京人”的過程中,扮演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張秘密搜查圖出自日本著名偵探錠者之手。雖然並不知道錠者的中文寫得如何,但他的英文卻很不錯,這是當時的中國科學界許多人知道的事實。
臨走的時候,胡老表示可把此圖送給我,或許以後還用得著。我懷著感激之情接過了胡老送來的充滿了信任與期待的特殊禮物。
回到家後,在寂靜的夜晚,我獨自展開這張草圖,再次進行仔細慎密地觀察、分析。最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胡承志將“北京人”裝箱並交到博文手上後,博文並沒有送到美國公使館,而是直接送到了美海軍陸戰隊兵營。其理由和根據是:1.圖上只有從協和醫學院地下室到美軍陸戰隊兵營的路線圖,沒有地下室到美國公使館的路線圖;2.日本憲兵隊列出的14個追查人員名單中,也沒有一個是美國公使館的人;如果博文確實將“北京人”送到了美國公使館的話,公使館肯定會有具體的接收人,這個接收人也肯定會出現在這個名單中。因此,半個多世紀來關於博文先將“北京人”送到了美國公使館的說法,不攻自破。
第十章 世紀末尋找(3)
為了驗證這個推斷,我再次打電話給胡承志,希望他就此事再查閱一下有關信件。第二天,胡老告訴我說,他仔細查閱了皮特森給他的所有信件,其中一封信中明確說,據那個美國調查官員講,博文沒有先將“北京人”送到美國公使館,而是從協和醫學院地下室直接送到了美軍陸戰隊兵營。
至此,半個多世紀的謬傳終於得以澄清,我為此長長出了一口氣——後來的“北京人”搜尋者,可以不必為這一點再費盡心思而把精力用到別處了。
這張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秘密草圖,的確為“北京人”的去向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並解開了關鍵的一環,但遺憾的是仍不能由此推斷出“北京人”的真正下落。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年日本憲兵隊在北平搜查“北京人”的確下了一番苦功,而找到“北京人”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那麼,“北京人”是否真的在日本人手中呢?
難忘的長春之夜
當歷史的腳步即將邁過20世紀門檻,新世紀的曙光已映照全球時,隨著人類對自身歷史回顧與探討,人們對“北京人”的渴望與尋找,似乎比以往更加強烈。當年在周口店那個荒涼的山野深處,繼裴文中之後於11天之內連續發現了3個“北京人”頭蓋骨的賈蘭坡,更感到了時間的緊迫。
1998年,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土、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的賈蘭坡,已是91歲高齡。在人類的生命史上,這無疑是個少有的年紀。
同裴文中晚年一樣,面對匆匆掠過的時光和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狀況,“北京人”的下落問題,越來越令賈蘭坡掛念並為此焦慮不安。這種情愫漸漸鬱結為一枚情感的化石,在心中膨脹,使他經常為之徹夜不眠。有時在夢中突然看到“北京人”就在眼前的某個角落,而伸手索取時又神秘地消失於一片茫茫不可辨的混沌之中,為此,他常常半夜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