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好,借先生的吉言。咱們到那邊船上喝酒去!”

  於是,俞仁領著李先生和盧象升,又邀了梁如繼和梁宗義一同到曹安的船上喝酒。

  可是這兒可是災區,想要置辦一桌酒菜還真是不易。

  俞仁正要讓若蘭去鎮上給置辦一桌酒席,李先生卻阻止了他。“不必了。如今情況特殊,一切從簡,咱們也就從簡了吧!依我看,就不必弄什麼酒菜了,搞點花生米就行。

  酒也不必買了,就以茶代水也挺好。”

  俞仁也不多客氣。便讓若蘭去弄幾盤花生米,再給他們沏壺茶來。

  “象升怎麼會成了李先生的藥童了?”眾人才剛剛坐下,俞仁便忍不住向盧象升問道。

  盧象升笑著看了一眼一旁的李先生,沒有回答。反是李先生開了口。“這話還得從兩年前說起了。當時,我正好行醫到宜興,象升的母親那時正好病重,遍請了宜興的名醫,還是沒有治好。

  正好我從他們家門前路過,象升也是病急亂投醫了,見我像個郎中,便硬把我拉到他們家給他娘治病。

  沒想到,我胡亂的治了一通,居然還真的把老夫人的病給治好了。象升為了感謝我,非要留我在他們家住了一年。我當時也正要找個地方練制幾味新藥,便答應了下來。

  一年後,我的新藥練好了,便要告辭。象升卻不讓我走。可是,我此時去意已決。象升見勸我不動,又聽說我是要北上,便提出與我一同北上。正好他來年也要進京會試,陪我一起北上,便當作是提前進京為會試做準備了。

  【下班回來再更一章。對於一天兩章的速度,現在的壓力還是挺大的。但無論快慢,我都一定會堅持完本。】

  第二百四十五章 殊途同歸

  於是,我們便一路北上。這一路,我們是走一陣停一陣,哪兒有病人,我們便停下來。象升這一路,便充當了我的藥童,他手腳靈活,臂力又強,許多山上的藥,我采不到,便都交給他了。

  這一路,還真是給我幫了不少的忙呢!”

  俞仁聽了這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象升離家多久了?”俞仁問。

  “有大半年了吧!最近這小半年,我跟李先生一直都在山東一帶轉,不然早就到京城了。”盧象升道。

  “象升在山東這半年,有何所見?”俞仁隨口問了一句。

  盧象升嘆了口氣,“山東一省實在是民生凋敝。各州府衙門,對百姓的盤剝遠甚於江南。我們走過的地方,許多的村子都沒有人了。反是一些本無人居住的山中,卻是人聲鼎沸、雞犬相聞。

  這些可惡的貪官們,把許多百姓逼的沒有了活路,只好逃進深山。而這些貪官們卻依然毫不收斂。

  我只怕,如此下去,不用多少年,這山東便要暴發一場大亂。大明的大好河山,都是被這些貪官們給一點點的侵蝕掉了。將來要是有一天,我入閣拜了相,一定要嚴懲這些貪官,還百姓一片清天。”

  俞仁見盧象升說的神情激憤,正要說話,一旁的梁如繼已經忍不住插上了口。“盧相公的這個想法,跟我當年是一樣的。可是現在受了俞相公的啟發,我終於明白了;要想讓百姓的日子好過,可不僅僅是解決一兩個貪官的問題。大明這個帝國的大廈早已是千穿百孔,百姓只要生活在其間,便逃不脫被盤剝的命運。

  就算是沒有了貪官,朝廷就不向百姓收稅了嗎?就拿山東來說吧!我曾在一個小縣生活過幾年,全縣共有十八個村鎮,人口不足三萬,可是縣衙里的統計卻還十餘萬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偏差,我也曾問過一位縣吏朋友。

  他告訴我說,咱們大明的這些戶冊,包括藏於宮內的黃冊,這麼多年來,那都是按太祖皇帝當年統計的數字抄下來的。如今已過了兩百五六十年了,可朝廷還是按那些數據收稅。雖然每年都有進行重新統計,可是卻年年都是新瓶裝舊酒,只是照著樣子抄一遍而已。

  可是這兩百多年下來,許多地方的情況便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原本的人口大不一般了。本來,我朝規定賦稅是十抽其一,在歷朝來算,那都是輕的,可是因為百姓的減少,那些人員不足的州縣卻又要按上面的數字完成任務,這多出來的賦稅,便被分攤到了現在的百姓身上,再加上一些實在無法收齊的人家,這官府收的賦銳就遠不止一成了。

  就拿我從前呆過的山東那個縣做的統計來說,那兒的百姓,他們實際每戶百姓要交的賦稅一般都是五成左右,有些特別重的,甚至重到六到七成。如此重的賦稅,百姓還怎麼生存。所以,許多人不得不放棄家業,跑進深山,情願去開墾那些荒山,也不願留在家中,種自家的那些田地。

  這些問題是處理掉幾個貪官就可以解決掉的問題嗎?”

  盧象升嘆了口氣,“梁兄說的不錯。這些超額增加賦稅的情況,我也遇到過許多。我原以為是那些地方官將多餘收上來的賦稅中飽私囊了。看來,梁兄說的才是關鍵。

  不過,我還是認為,咱們大明還是有希望的。聽說當今聖上年輕有為。一登基便重用東林人,欲要重振朝綱。相信不用多久,國家便會氣象一新。百姓的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好的。相信這些問題,也都會一一得到解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