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關於粟裕的爭論 十四 崔義田回憶:(粟裕說)傷…
崔義田,遼寧錦西人,一直在陳毅、粟裕領導下做衛生工作,抗戰期間曾任新四軍後方醫院院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軍醫處處長,蘇北指揮部軍醫處處長,新四軍衛生部副部長、部長。建國後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
一九三九年春天,粟裕到雲嶺開會參觀後方醫院。粟裕對接待他的崔義田說他的右手有時不靈便,手指麻木。崔義田當即給粟裕作臨床檢查,用X光面作透視,在粟裕的在右臂尺骨與橈骨之間發現一顆子彈。子彈壓迫尺神經,所以手指麻木。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不能為粟裕做手術取出。直到一九五一年,時為上海市衛生局局長的崔義田請上海著名外科專家沈克非教授到北京醫院為粟裕做手術,才取出子彈。粟裕曾六次負傷,身上殘留這顆子彈被發現並被取出,但在他的頭裡還有幾塊彈片卻未被發現,直到死後火化才為楚青和兒女們發現。
崔義田回憶說:
一、醫院辦在大海上
一九四一年底到一九四二年初,蘇中軍區的中、小城市都為敵、偽軍占領。一師衛生部後方醫院被迫駐到江蘇東台縣至南通一帶海邊的三樂倉、六子甲和湯家園等地。這裡面臨大海,醫務人員都化裝成老百姓,住在群眾家裡。傷病員也分散在村里或星星點點海濱燒鹽的鹽灶里,那時醫院負責人徐傑三、鄭素文、謝井、陳海峰等和醫務人員每天去巡回醫療。敵人經常“掃蕩”、“清鄉”,日寇派了兩個“快速縱隊”到蘇中“掃蕩”,醫務人員和傷病員的處境極為險惡。為了保障傷病員和醫務人員的安全,粟裕同志對李振湘同志說:把醫院辦到海上。他派了參謀薛元凱同志,找來六、七隻海上三帆的木帆船,把藥品、器械、傷病員、醫務人員全部搬到船上。平時,這些船隻停泊在近海,部隊派船定時送糧食、蔬菜和淡水;遇有敵人來“掃蕩”的緊急情況,就駛向遠海,隱蔽在煙波浩瀚的黃海深處。這樣,雖然身居虎穴,卻很安全。
二、傷病員一個也不能丟
一九四四年底,為了迎接對日寇的大反攻,粟裕同志奉命率一師主力渡江南下,指揮天目山三次反頑自衛戰,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在第三次反頑自衛戰前夕,我軍從新登、桐廬一帶大踏步撤退到孝豐地區,誘敵深入,待機而殲。蘇浙軍區野戰醫院院長陳海峰向粟裕匯報:“野戰醫院有傷病員一千多人,分散在三個醫療隊,因連日大雨,山洪暴發,交通阻斷,還未撤走。”粟裕說:“那可不行,傷病員一個也不能丟。”粟裕得知野戰醫院重傷病員多,短時間內沒有那麼多擔架,撤走很困難後,派了三個團二千多名戰士一齊上山砍竹子,搓草繩,做擔架,做好一副抬走一副。凡能走動的傷病員組織起來自己走,一天工夫,把一千多名傷病員全都送到郎(溪)廣(德)公路以北一帶我軍控制的抗日根據地。在戰役緊要關頭,一個高級指揮員,為了保障傷病員的安全,派出三個團的兵力,一天內冒雨把一千多名傷病員送走,這是罕見的。
三、人民的軍隊優良傳統
一九四五年夏的一天,粟裕到軍區醫院所在地,看望傷病員,並召開了傷病員代表座談會,聽取意見。有些傷病員反映:“我們打了勝仗,卻吃不上飽飯,只好提前睡覺。”粟裕說:“這次孝豐保衛戰,由於同志們英勇作戰,國民黨頑固派部隊多次進攻,都讓我們擊敗了。但是,目前主要困難是糧食。孝豐這樣一個小小的山區縣,本來糧食就不足,加上我們這麼多的部隊駐在這裡,糧食都要從江南老根據地運來,自然就供不應求了。戰士們反映,我們打了勝仗,卻吃不上飽飯,只好提前睡覺,這樣很好嘛。因為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到一處,搶一處,老百姓的糧食、豬羊、雞鴨全被他們搶光了。我們的戰士卻餓著肚於睡覺,這正表現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聽說你們醫院傷病員和醫務人員,一天只吃兩餐,還要限量。大家都吃不飽,但表現都很好,我很高興。”傷病員代表和醫務人員聽了粟司令員這番話,心裡都熱乎乎的。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難,遵守紀律。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粟裕請副司令員葉飛親自抓糧食供應,在困難條件下,首先照顧醫院。
關於粟裕的爭論 十五 陳丕顯:(粟裕)幾乎無時…
陳丕顯系福建人,生前任上海市委書記,雲南省委書記、湖北省委書記,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他回憶說:我和粟裕同志在抗日戰爭初期相識於皖南。但早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對粟裕同志的名字就相當熟悉。1940年夏,新四軍江南部隊渡江北上抗日,我便開始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從那時起,直到建國初期他奉調去京以前,我在他的領導下工作達十餘年之久,對他的遠見卓識和指揮才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他的優秀思想品質和實事求是作風,有了深切的體會。在那艱苦的歲月里,我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
在戰爭年代和粟裕同志相處的日子裡,我看到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考慮準備打仗。每次行軍到駐地,一進屋子,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牆上掛滿軍用地圖,然後就站著過細地觀看、思索,聽匯報,研究方案,甚至連吃飯也顧不上。有時候槍聲已經打響了,戰鬥進入緊張狀態,他總是堅持留在作戰室里,一遇到戰鬥出現險情,他連馬也不騎,便直奔到火線去。經過通宵甚至幾個不眠之夜,戰鬥勝利結束,他顯然疲倦了,卻還要一再查問戰鬥中指戰人員的傷亡情況和安排對俘虜官兵的收容工作。
崔義田,遼寧錦西人,一直在陳毅、粟裕領導下做衛生工作,抗戰期間曾任新四軍後方醫院院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軍醫處處長,蘇北指揮部軍醫處處長,新四軍衛生部副部長、部長。建國後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
一九三九年春天,粟裕到雲嶺開會參觀後方醫院。粟裕對接待他的崔義田說他的右手有時不靈便,手指麻木。崔義田當即給粟裕作臨床檢查,用X光面作透視,在粟裕的在右臂尺骨與橈骨之間發現一顆子彈。子彈壓迫尺神經,所以手指麻木。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不能為粟裕做手術取出。直到一九五一年,時為上海市衛生局局長的崔義田請上海著名外科專家沈克非教授到北京醫院為粟裕做手術,才取出子彈。粟裕曾六次負傷,身上殘留這顆子彈被發現並被取出,但在他的頭裡還有幾塊彈片卻未被發現,直到死後火化才為楚青和兒女們發現。
崔義田回憶說:
一、醫院辦在大海上
一九四一年底到一九四二年初,蘇中軍區的中、小城市都為敵、偽軍占領。一師衛生部後方醫院被迫駐到江蘇東台縣至南通一帶海邊的三樂倉、六子甲和湯家園等地。這裡面臨大海,醫務人員都化裝成老百姓,住在群眾家裡。傷病員也分散在村里或星星點點海濱燒鹽的鹽灶里,那時醫院負責人徐傑三、鄭素文、謝井、陳海峰等和醫務人員每天去巡回醫療。敵人經常“掃蕩”、“清鄉”,日寇派了兩個“快速縱隊”到蘇中“掃蕩”,醫務人員和傷病員的處境極為險惡。為了保障傷病員和醫務人員的安全,粟裕同志對李振湘同志說:把醫院辦到海上。他派了參謀薛元凱同志,找來六、七隻海上三帆的木帆船,把藥品、器械、傷病員、醫務人員全部搬到船上。平時,這些船隻停泊在近海,部隊派船定時送糧食、蔬菜和淡水;遇有敵人來“掃蕩”的緊急情況,就駛向遠海,隱蔽在煙波浩瀚的黃海深處。這樣,雖然身居虎穴,卻很安全。
二、傷病員一個也不能丟
一九四四年底,為了迎接對日寇的大反攻,粟裕同志奉命率一師主力渡江南下,指揮天目山三次反頑自衛戰,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在第三次反頑自衛戰前夕,我軍從新登、桐廬一帶大踏步撤退到孝豐地區,誘敵深入,待機而殲。蘇浙軍區野戰醫院院長陳海峰向粟裕匯報:“野戰醫院有傷病員一千多人,分散在三個醫療隊,因連日大雨,山洪暴發,交通阻斷,還未撤走。”粟裕說:“那可不行,傷病員一個也不能丟。”粟裕得知野戰醫院重傷病員多,短時間內沒有那麼多擔架,撤走很困難後,派了三個團二千多名戰士一齊上山砍竹子,搓草繩,做擔架,做好一副抬走一副。凡能走動的傷病員組織起來自己走,一天工夫,把一千多名傷病員全都送到郎(溪)廣(德)公路以北一帶我軍控制的抗日根據地。在戰役緊要關頭,一個高級指揮員,為了保障傷病員的安全,派出三個團的兵力,一天內冒雨把一千多名傷病員送走,這是罕見的。
三、人民的軍隊優良傳統
一九四五年夏的一天,粟裕到軍區醫院所在地,看望傷病員,並召開了傷病員代表座談會,聽取意見。有些傷病員反映:“我們打了勝仗,卻吃不上飽飯,只好提前睡覺。”粟裕說:“這次孝豐保衛戰,由於同志們英勇作戰,國民黨頑固派部隊多次進攻,都讓我們擊敗了。但是,目前主要困難是糧食。孝豐這樣一個小小的山區縣,本來糧食就不足,加上我們這麼多的部隊駐在這裡,糧食都要從江南老根據地運來,自然就供不應求了。戰士們反映,我們打了勝仗,卻吃不上飽飯,只好提前睡覺,這樣很好嘛。因為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到一處,搶一處,老百姓的糧食、豬羊、雞鴨全被他們搶光了。我們的戰士卻餓著肚於睡覺,這正表現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聽說你們醫院傷病員和醫務人員,一天只吃兩餐,還要限量。大家都吃不飽,但表現都很好,我很高興。”傷病員代表和醫務人員聽了粟司令員這番話,心裡都熱乎乎的。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難,遵守紀律。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粟裕請副司令員葉飛親自抓糧食供應,在困難條件下,首先照顧醫院。
關於粟裕的爭論 十五 陳丕顯:(粟裕)幾乎無時…
陳丕顯系福建人,生前任上海市委書記,雲南省委書記、湖北省委書記,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他回憶說:我和粟裕同志在抗日戰爭初期相識於皖南。但早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對粟裕同志的名字就相當熟悉。1940年夏,新四軍江南部隊渡江北上抗日,我便開始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從那時起,直到建國初期他奉調去京以前,我在他的領導下工作達十餘年之久,對他的遠見卓識和指揮才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他的優秀思想品質和實事求是作風,有了深切的體會。在那艱苦的歲月里,我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戰鬥情誼。
在戰爭年代和粟裕同志相處的日子裡,我看到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考慮準備打仗。每次行軍到駐地,一進屋子,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牆上掛滿軍用地圖,然後就站著過細地觀看、思索,聽匯報,研究方案,甚至連吃飯也顧不上。有時候槍聲已經打響了,戰鬥進入緊張狀態,他總是堅持留在作戰室里,一遇到戰鬥出現險情,他連馬也不騎,便直奔到火線去。經過通宵甚至幾個不眠之夜,戰鬥勝利結束,他顯然疲倦了,卻還要一再查問戰鬥中指戰人員的傷亡情況和安排對俘虜官兵的收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