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說孫恩和盧循是被誰打敗的,那麼我們就要講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來代替晉朝的人物,同樣也是他造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成語,那麼這個成語是什麼?孫恩盧循之反有會以怎樣的形式收場呢?

  請看下一講:劉寄奴的奪權

  32.劉寄奴的奮鬥

  更新時間2016-5-2 17:35:16 字數:1999

  提起劉裕的成名之戰,莫過於兩場戰鬥,其一為孫恩盧循之反,其二為桓玄征討戰鬥。今天我們要講的即是這兩場戰鬥的始末。上一講我主要是講了孫恩的起家和王凝之的死,如果說桓玄之戰是為了皇位,那麼孫恩之亂那純屬是找死,因為他只是借用五斗米道外衣的農民起義,而且他所信仰的五斗米道和清朝的義和團運動信仰的迷信思想幾乎是一個道理。

  元興元年(402)三月,義軍登陸後攻臨海,被太守辛景擊敗,傷亡慘重,孫恩遂投海自盡。義軍餘眾數千人推孫恩妹夫盧循為首領。時占據江、荊二州的桓玄已攻進建康掌握了東晉軍政大權,為安撫浙東,以盧循為永嘉太守。循雖受令,暗中仍繼續擴展勢力。五月,盧循自臨海入東陽(今浙江金華),被劉裕擊敗,奔往永嘉(今溫州)。二年,義軍又先後敗於東陽、永嘉,大帥張士道戰死。盧循遂率眾由海道南撤,於三年十月,相繼攻克番禺(今廣州)、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自稱平南將軍,攝廣州事。此時,劉裕已平桓玄之亂,正忙於鞏固既得權力,無力征討,於義熙元年(405)四月任命盧循為廣州刺史、盧循姐夫徐道覆為始興相。循與道覆為積蓄力量,一面受朝廷官職,一面潛遣人至南康山(即大庾嶺,在始興東400里)伐木,於本郡賤價出售,藏船材於民,以便待機再起。

  六年二月,盧循和徐道覆趁劉裕率兵北伐南燕而建康兵力空虛之際,在始興會合,贖回船材,旬日製造成艦;爾後兵分兩路北上。盧循率西路沿湘水連克桂陽、零陵諸郡,直指荊州州治江陵(今屬湖北荊沙);徐道覆率東路順贛水而下,於三月,在豫章(今南昌)大敗晉軍,殺死鎮南將軍何無忌。繼之與從巴陵(今湖南嶽陽)東下的盧循合兵,於桑洛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長江中)大敗豫州刺史劉毅。盧循聞劉裕已返建康,欲退還尋陽(今九江西南),攻取江陵,占據江、荊二州以對抗晉廷。徐道覆力主乘勝徑進。盧循猶豫數日,勉強從其言,繼續東進。時義軍十餘萬,而建康兵力不過數千,不少朝臣欲奉晉安帝北渡長江避難。徐道覆主張乘勢焚舟上岸,與劉裕死戰,盧循遲疑不決。劉裕迅速調集兵力,周密布防。義軍兵臨建康近兩月,屢遭挫敗,兵疲糧乏,遂於七月初還尋陽。十月,徐道覆率軍3萬攻江陵不利,損失萬餘人,退回湓口(今九江境)。十二月,盧循、徐道覆率軍數萬,與劉裕軍先後戰於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皆敗。盧循徑還番禺,徐道覆退保始興。七年二月,晉將孟懷玉攻破始興,徐道覆戰死。盧循率餘部至番禺,但該城已為劉裕部將孫處由海道襲取,遂於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寧省仙遊東),與晉交州刺史杜慧度激戰,遭火攻致敗,投水自殺。至此,起義徹底失敗。此次起義前後歷時十一年半,沉重打擊了東晉封建王朝,但由於作戰指導上優柔寡斷,幾次錯過有利戰機,失去主動,終於導致全軍覆沒。

  如果說孫恩和盧循的造反(只能說是造反了,因為這種暴徒的行為確實不是人所能辦到的)是一場比較野蠻的叛亂,那麼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可就是處在士族門閥階層的對皇族的挑戰了。

  首先介紹一下桓玄。桓玄是桓溫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兒子。他自幼為桓溫所喜愛,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去世,遺命其弟桓沖統率其軍隊,並接替他任揚州刺史,以時年五歲的桓玄承襲其封爵南郡公。兩年後,桓玄的服喪期滿,桓沖亦離任揚州刺史,揚州文武官員與桓沖告別,桓沖摸著桓玄的頭說:“這是你家的舊官屬呀。”桓玄聽後就掩面哭泣,眾人都對這反應感到詫異

  桓玄長大後,相貌奇偉,神態爽朗,博通藝術,亦善寫文章,對自己的才能和門第頗為自負,總認為自己是英雄豪傑,然而由於其父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所以朝廷一直對他深懷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二十三歲的桓玄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幾年後出京任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但還是頗覺不得志,曾感嘆:“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於是就棄官回到其封國南郡(今湖北江陵)。途中經過建康,拜見執政的宰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酒喝多了,當著眾人的面對他說:“你父親桓溫晚年想當賊,你怎麼看?”桓玄嚇得跪地流汗不起。王府長史謝重為之緩頰,才結束了這尷尬場面。桓玄從此深恨司馬道子。桓玄深刻感到自己被晉廷猜忌,於是上疏訟冤,但如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荊州的治所江陵,最初荊州刺史王忱對處處跟桓玄作對,對他加以壓制。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雖然對王忱不滿,但也懼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賄賂孝武帝所寵信的尼姑支妙音,讓孝武帝任命被視為“弱才”的黃門侍郎殷仲堪當荊州刺史,果然孝武帝聽從妙音尼的意見,以殷仲出堪刺荊州。殷仲堪對桓玄十分敬憚,而桓玄憑藉父叔長年治理荊州的威望而專橫荊州,士民畏懼他更過於殷仲堪。殷仲堪因而與其深交,而桓玄打算藉助其軍力,亦取悅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