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洛澗之戰令晉軍信心倍增,謝石繼續揮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謝玄見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又不容許晉軍曠日持久地打消耗戰,便派使者去秦營,要求秦軍把陣地稍向後退,空出一塊地方,好讓雙方一決勝負。苻堅認為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結果秦軍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腳大亂。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發動猛攻。朱序這時在陣後乘勢喊叫:“秦軍敗了!秦軍敗了!”

  軍隊就怕臭蟲搗亂,朱序這個臭蟲絕對是晉王朝請來的救兵(那兩個字我還真不好說出口),他這一咋呼,秦國的軍隊覺得自己真的失敗了,所以慌忙的後退,這樣就給了謝玄謝石等人攻擊的機會。

  秦軍有很多是強征入伍的,而且由多個民族組成,可謂同床異夢,人心本來就不穩,朱序這一喊,以為真的敗了,越發慌亂,爭相逃命,幾十萬軍隊就像山崩了一樣丟盔棄甲的大潰逃。謝玄等乘勝追擊,直至青岡(今壽陽西30里)。此時,苻融戰死,苻堅中了流矢,單騎北逃,朱序乘亂投奔晉營,東晉獲得淝水之戰的勝利。

  淝水之戰結束了,但是這種勝利並不僅僅是士族門閥的勝利,而是苻堅的愚蠢帶給了金王朝的勝利。苻堅在位的十幾年,是秦國最鼎盛的十幾年,而秦國鼎盛的背後又產生了許多的隱患。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並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歷史典故和成語。如“投鞭斷流”、“風聲鶴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直膾炙人口。

  淝水之戰後,東晉趁北方大亂之機,收復了巴蜀及山東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黃河北面的鄴城。後來由於翟魏、西燕、後燕等胡族政權的反攻加上東晉朝廷的內鬥,東晉在淝水戰後所收復的淮北土地至司馬曜末年又大部喪失。

  雖然勝利了,但是謝安的政治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他畢竟是六十多歲的老年人了,所以在385年辭官歸隱,並在歸隱之後不久便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謝安死後,其弟弟又搖搖晃晃的成了一段時間,最終在389年交出了所有的權力,歷史展開了新的一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

  請看下講:一個玩笑產生的血案

  30.一個玩笑引發的血案

  更新時間2016-5-2 17:33:26 字數:1777

  今天上午沒有什麼時間發文章,下午總算抽出了三點以後的空檔為大家寫出這一篇大約兩千字的文章。雖然字數不多,但是信息量還是很大的。

  在淝水之戰結束之後,對門閥士族隱忍了十幾年的司馬曜開始逐漸剝奪謝安的權利,他讓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擔任錄尚書六條事,而在淝水之戰結束不久,桓沖病逝,這就更加讓本身就被皇權削弱的門閥士族遭到了滅頂之災。門閥士族的太原王氏趁機挑撥皇帝和謝氏的關係,謝安知道自己再也沒有力量和皇帝都下去了,便在太元九年(384年)自動提出到北方征戰,次年的四月辭職到廣陵隱居,八月病逝。

  司馬道子順利成章的成為了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謝安完了,謝玄也覺得不能再北府之中久待,加上自己的北伐失敗和身患疾病,便在太元十二年正月接觸兵權,被朝廷封為會稽內史,在一年後,這位謝氏宗族也死了。而謝玄所掌握的三個州郡,青州和兗州被司馬恬所奪,徐州被司馬道子所奪取。

  謝玄的死去標誌著謝氏家族的榮耀不在,也標誌著門閥士族的衰落。司馬曜最終實現了中央集權,從317年到389年(謝石死去),魏晉門閥掌握了七十二年的政權,最終被一個青年皇帝完全的收回。

  儘管司馬曜實現了親政,“威權己出“,但他顯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司馬曜與其弟司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把宮廷搞的烏煙瘴氣,又信奉佛教,寵幸僧尼,朝政日益昏暗。然而,在司馬曜和司馬道子“酣歌為務“的表面下,兄弟之間卻潛藏著深刻的矛盾,從而形成了太元後期的“主相相持“格局。主相相持直接表現為外戚太原王氏內部的矛盾,即司馬曜王皇后出身的王恭一系和琅玡王妃出身的王忱、王國寶一系之間的鬥爭。太原王氏雖繼陳郡謝氏而興,但既無人才亦無事功,不足以制約皇權並維持政局的平衡,只有分別依附司馬氏而貪圖門戶利益。這與此前的門閥政治格局已大不相同。司馬道子成為宰相後,權勢越來越大,袁悅之更勸司馬道子專攬朝政,王恭乃請司馬曜殺袁悅之。司馬曜托以它罪殺袁悅之於市中,“既而朋黨同異之聲,播於朝野矣“。主相之間的矛盾由於袁悅之被殺而公開化了,這是太元十四年(389年)十一月的事。

  太元十四年(389年)六月和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鎮江陵的荊州刺史桓石民和鎮京口的青、兗二州刺史譙王司馬恬相繼死去,對上下游的爭奪遂成為主相相持的焦點。江陵、京口兩藩分別為王忱和王恭所得,到太元十五年(390年)八月,司馬道子又以其同黨庾楷為豫州刺史。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於荊州刺史任上,激起了司馬曜奪回荊州的努力,東晉政局又為之一變。司馬道子欲以王國寶繼其弟刺荊州,司馬曜自然不樂見荊州這塊肥肉落入司馬道子手中,他迅速採取行動,不經司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銓選,以“中詔“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為荊州刺史。與此同時,司馬曜還任命“以才學文章見昵“的郗恢代替以老病退的朱序刺雍州,鎮襄陽。透過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司馬曜在主相相持中占了上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