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了鞏固他這位大將軍的位置並藉此壓制住國內的矛盾,他立即起兵伐蜀漢。這個時候帶兵去打蜀漢。

  在這裡有三點起兵原因要給大家講一下:

  ?蜀漢和魏國有世仇。這都是由董仲舒和公孫弘帶的頭,當然這兩個人當時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漢武帝的統治,所以才將劉漢作為正統。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華夏民族正統王朝姓姬,不姓劉。因為黃帝姓姬(軒轅氏),這一點不可否定。而且經過諸葛亮的思想固化,逐漸形成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思想。

  ?蜀漢人才匱乏,國內動盪不安。蜀漢在252年以後就開始出現了人才匱乏的現象,當時費禕已經死亡,劉禪看到破碎的江山以及早已經被諸葛亮模式化的蜀漢,心灰意冷。雖然蜀漢有天險作為依託,但是無奈國內沒有開拓的人才,而姜維始終被懷疑成為諸葛亮一黨,不得重用。

  ?蜀漢各項資源已經枯竭。首先人口先天不足,蜀漢人口不過一百萬,曹魏有488萬。這樣的差距讓蜀漢在氣勢上就衰落下去了,如果上下不一心,國家非滅亡不可。

  以上三點內容已經讓蜀漢的問題暴露的一乾二淨。所以司馬昭在景元三年(262年)冬天,提出了伐蜀漢的策略構想。

  司馬昭上述的意思就是自從平定諸葛誕的叛亂到現在,已經五六年的時間了,討伐吳國時機還不成熟,而且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我們已經吃過在水戰之中的虧了,所以打吳國目前還沒辦法實現。但是攻打蜀國卻是一個絕佳時機,因為蜀國的士兵不過十萬,四萬多在成都附近,剩下的五萬多是由姜維指揮。而且遠在沓中,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牽制姜維,防止他回撤。然後派兵直插劍閣,攻占成都,蜀漢就滅亡了。

  263年的9月,震驚中國的滅蜀漢的戰爭開始了,關於三路大軍兵發所向,我已經在《蜀漢英豪傳》中解釋的很清楚了,在這裡就不再贅述。其實這三路大軍起作用的還是鄧艾的兵,因為鄧艾其實是來當炮灰的,而鍾會才是名符其實的占領成都的大功臣。

  這三路大軍進行的時候發生了比較戲劇性的一幕。姜維是諸葛亮調教出來的好徒弟,所以他明白鄧艾和諸葛緒兩個人是要牽制他,他立刻聲東擊西占領劍閣。而占領劍閣也就表示鍾會有危險了,鍾會一籌莫展之際,鄧艾的部隊也趕到,戰局開始出現了轉機。

  等待也知道諸葛亮教出來的學生十分的聰明,所以他覺得正面攻擊壓力很大,所以選擇了一條沒有人煙的小路,也就是陰平之路,可以繞過劍閣攻陷成都。

  所謂的陰平之路,可以說到處是山,一共七百里。只要走完這七百里就能到達江油,過了綿竹就是成都平原。所以隨著鄧艾的計策,士兵們最終到達了江油,江油的守將一看魏國軍隊到來,以為是天兵降臨,沒有做抵抗就逃走了。

  江油自然失守,鄧艾率軍到達了綿竹。綿竹是成都的大門,如果真的被打開了,那麼後果不堪設想,而且當時的守將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執行的是堅守不戰的軍略,鄧艾派人送降書,諸葛瞻直接砍死了使者,一場血戰,諸葛瞻戰死。兒子諸葛尚,年僅十幾歲,也力戰身死。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巧合的給予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子孫決戰的機會。不過這次決戰也體現了一個道理:司馬懿給子孫們傳輸的是“為君之道”,諸葛亮給子孫們灌輸的是“為臣之道”,所以司馬懿的子孫最終打敗了諸葛亮的子孫。

  當鄧艾最終占領了綿竹地區,劉禪和他的******亂成了一團,誰也沒想到鄧艾會在不經意之時來到他們的大門口。劉禪其實也想過去投靠吳國或者南中,尋求吳國或者南中的庇護,但是譙周的一段話讓他改變了主意。

  譙周的那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投靠東吳,早晚也會被滅,等於二次受辱。而逃到南中,少數民族太多,而且多野蠻子弟,也不可取。最好的辦法是投靠曹魏,因為曹魏占有的資源是三國之中最大的。

  劉禪知道這種說法也有道理,而且他知道自己的朝廷裡面大多數官員是天秤座,官員們既然不敢得罪人,甘願做和事老,而且阿諛奉承的話語一套一套的,這種官員是兩頭都不吃虧,是幹不成什麼開疆拓土的事業的;況且自己國中的力量還不如曹魏的四分之一,不能硬拼。

  劉禪的兒子都是些文人,所以有一個兒子劉諶,為了不受亡國之辱,自殺身亡。姜維聽到劉禪投降的消息,趕往巴東想救援成都的王朝,結果接到的是劉禪勸降的信件。自此,三足鼎立之勢,從223年開始確立到263年鬆動,支持了四十年的結構開始垮塌。

  讀過《三國演義》的都會知道,在司馬昭的一次宴會上,產生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在這裡只說一下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讀了《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劉禪這個人蔫兒了吧唧,昏庸無能。但是這真的是他的本質麼?而且大家不要忘了,結合羅貫中生活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元朝的皇帝何嘗不是這個樣子呢?

  其實,劉禪這個人不算是明君,但是也絕不是庸君,他是智君。連《三國志》中的諸葛亮都評論他“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也就是說他很聰明,並在一天天的進步。但是諸葛亮很陰險的,因為他越是品評比較高的,那就會極力的阻攔這種思想。就比如說劉禪,他最後為什麼亡國,原因之一就是諸葛亮的壓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