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這就要看投哪兒了。”小吳教授帶著神秘感說,“這裡面也是有難有易,有些門道的。比如說吧,前一段時間,中科院的一個雜誌也列入SCI了,就是那個中國科研,也是英文的。這種雜誌水平就那樣,你不妨多投投,會容易很多。這事兒得自己多上心,沒人替你想著。評什麼東西都得趁早,越晚越難。你看講力學的姜老師,講得好不好?那是全校有名地好。可這麼多年不發paper,還沒評上去,越評不上去,越沒有項目。咱們系這兩年新人還不多,你抓緊時間,過兩年很可能引進好多海歸,新人老人都不好辦。……你琢磨琢磨。要是真有文章想投,中國科研那邊我認識一個編輯,是我研究生時的室友,我可以幫你說說。”
韓知當時沒在意。那時候他心高氣傲,真不大看得上這種新雜誌。他們原先上學的時候管這種濫發文章的行為叫灌水。他不是不了解其中的行情,在國內國外,身邊都不乏這種靠在各種邊緣雜誌上灌水混畢業的學生。他從前以為,自己無論如何不會走到這一步。
可是如今幾個項目磕磕絆絆之後,再想起來,小吳教授把這些話跟一個新來的講師說,也是掏心窩了。
韓知爬上了那一段最陡的台階,或許有幾百級,他爬到頂端氣喘吁吁,大腿十分酸脹,胸口像被壓上了石頭,呼吸不得不張開大嘴。但是他心裡覺得爽,還想再爬。從很小的時候開始運動就是他壓抑時唯一的解脫方式。他從前會一個人到操場上跑圈,一圈,一圈,一圈,直到跑到自己的壓抑感逝去,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圈,精疲力竭,或許已經跑了一個馬拉松。一個人的馬拉松。他一直很瘦,有著肯亞長跑運動員的細長身材。
他站在階梯的頂端俯瞰遠方。這是半山腰一個小小的觀景平台,能看見城市全景的燈火闌珊。天色已經暗了,腳下的土地在黑暗裡沉重而堅實。遠方地平線還殘留著最後一絲青色日光,但是城市裡的燈火已經點燃,不再注意日光的存在,或者說早已開始享受黑夜的來臨。韓知的酒早已醒了大半。他知道自己該回家了,可是不知為什麼,他就是不想回家。
他想在這黑暗裡繼續走下去。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小時候他很明確,他就是要走到現在,成為一個大學裡的物理學者,可是現在要去哪裡,他從來都沒想過。
他覺得自己心裡是有恐懼的,一種始終存在的恐懼。小時候可以用不停前行來迴避恐懼,但現在它開始浮出水面,他不能再裝作沒看見。就像動畫裡的人物在深淵上奔跑,不低頭的時候可以一直跑,但只要看到了深淵,就跌落到底。
韓知很小就被父親發現了天賦,此後鄰里相親就都知道,這小孩神算無匹,這小孩記憶超群,這小孩會背詩,圍棋也了得。他們來到他家圍觀他,問他一道題,讓他背一首詩,再拉開棋盤和他下棋。以前他看那些大人逗小姐姐唱歌和跳舞的時候,總覺得姐姐可憐得很,不知道從幾歲開始輪到了自己。他回答一兩句話,就緊閉上嘴,下棋更是永遠不下的。爸爸受到鄰里的鼓勵,帶他去電視台,但他一直不配合,爸爸只好罷了。他的生活還算平靜,可他從很小就知道有人看著他,有人在議論他,有人誇他。小學五年級,他被老師推到區里,參加奧數輔導班,小學六年級,拿了華羅庚金杯賽市里一等獎。初三,拿了數學和物理兩個全國一等獎,夏令營之後,進了北京高中的全國理科班,高三又拿到兩個一等獎,雖然沒有進全國代表隊,但不管怎樣也保送了,本科畢業後又讀博士讀了五年。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贏得盛讚,但從很小的時候,他就在懷疑,自己是不是真有天賦。當別人拼命誇他的時候,他們似乎是在讚揚另一個小孩,一個順風順水並且以此為驕傲的小孩。他看著自己和那個小孩的區別,不確定和他的聯繫。他懷疑所謂天賦只是偶爾到來的彗星,一瞬間覺得有,一瞬間又消失,再不存在。
他知道他恐慌的是什麼。中學的時候,他學過一篇課文叫《傷仲永》。從學到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那篇文章是他的劫數。它刻畫了他的命運,為他提供標誌。如果他戰勝了它,那就是戰勝它的人生。如果敗給了它,就是敗給它的人生。但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過一種與它無關的人生。即使它沒照亮他的失敗,也照亮他的恐懼。
韓知清楚,他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遮掩這種恐懼。就好像松鼠為了過冬拼命貯存糧食。他的深淵是他所擁有的和所希望達到的境界之間的深淵。他內心期望的目標太高,實際的一切卻只是瑣碎的註腳。他也許終將應了那句話,“泯然眾人矣”。
這些年他時常能感覺一種追捕的力量,在他身後,逼迫他氣喘吁吁向前跑。就是這句話。“泯然眾人矣”。他總覺得過去的一切讚譽都是給另一個人的,隨時會被拆穿。他因此需要一種辛苦到極點的感覺,就像本科的時候跑馬拉松,從十五公里之後就開始力竭,到了三十公里之後差不多是麻木,到最後是做夢一樣拖著步子堅持下來。那種感覺讓他欣慰。他不是運動高手,但那卻讓他覺得踏實。起碼是在跑,不是在停留墜落。他於是喜歡加班,像喜歡馬拉松一樣喜歡加班。連續十五個、甚至二十個小時之後,半夜出門,頭暈但是心裡踏實。他需要知道自己很辛苦。他多少能明白古代虔誠的宗教信徒為什麼用自虐的方式對待自己,那是某一方面極大的焦慮,用另一方面的充盈來彌補。恐懼深淵,因而用重複的疲憊來彌補。
韓知當時沒在意。那時候他心高氣傲,真不大看得上這種新雜誌。他們原先上學的時候管這種濫發文章的行為叫灌水。他不是不了解其中的行情,在國內國外,身邊都不乏這種靠在各種邊緣雜誌上灌水混畢業的學生。他從前以為,自己無論如何不會走到這一步。
可是如今幾個項目磕磕絆絆之後,再想起來,小吳教授把這些話跟一個新來的講師說,也是掏心窩了。
韓知爬上了那一段最陡的台階,或許有幾百級,他爬到頂端氣喘吁吁,大腿十分酸脹,胸口像被壓上了石頭,呼吸不得不張開大嘴。但是他心裡覺得爽,還想再爬。從很小的時候開始運動就是他壓抑時唯一的解脫方式。他從前會一個人到操場上跑圈,一圈,一圈,一圈,直到跑到自己的壓抑感逝去,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圈,精疲力竭,或許已經跑了一個馬拉松。一個人的馬拉松。他一直很瘦,有著肯亞長跑運動員的細長身材。
他站在階梯的頂端俯瞰遠方。這是半山腰一個小小的觀景平台,能看見城市全景的燈火闌珊。天色已經暗了,腳下的土地在黑暗裡沉重而堅實。遠方地平線還殘留著最後一絲青色日光,但是城市裡的燈火已經點燃,不再注意日光的存在,或者說早已開始享受黑夜的來臨。韓知的酒早已醒了大半。他知道自己該回家了,可是不知為什麼,他就是不想回家。
他想在這黑暗裡繼續走下去。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小時候他很明確,他就是要走到現在,成為一個大學裡的物理學者,可是現在要去哪裡,他從來都沒想過。
他覺得自己心裡是有恐懼的,一種始終存在的恐懼。小時候可以用不停前行來迴避恐懼,但現在它開始浮出水面,他不能再裝作沒看見。就像動畫裡的人物在深淵上奔跑,不低頭的時候可以一直跑,但只要看到了深淵,就跌落到底。
韓知很小就被父親發現了天賦,此後鄰里相親就都知道,這小孩神算無匹,這小孩記憶超群,這小孩會背詩,圍棋也了得。他們來到他家圍觀他,問他一道題,讓他背一首詩,再拉開棋盤和他下棋。以前他看那些大人逗小姐姐唱歌和跳舞的時候,總覺得姐姐可憐得很,不知道從幾歲開始輪到了自己。他回答一兩句話,就緊閉上嘴,下棋更是永遠不下的。爸爸受到鄰里的鼓勵,帶他去電視台,但他一直不配合,爸爸只好罷了。他的生活還算平靜,可他從很小就知道有人看著他,有人在議論他,有人誇他。小學五年級,他被老師推到區里,參加奧數輔導班,小學六年級,拿了華羅庚金杯賽市里一等獎。初三,拿了數學和物理兩個全國一等獎,夏令營之後,進了北京高中的全國理科班,高三又拿到兩個一等獎,雖然沒有進全國代表隊,但不管怎樣也保送了,本科畢業後又讀博士讀了五年。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贏得盛讚,但從很小的時候,他就在懷疑,自己是不是真有天賦。當別人拼命誇他的時候,他們似乎是在讚揚另一個小孩,一個順風順水並且以此為驕傲的小孩。他看著自己和那個小孩的區別,不確定和他的聯繫。他懷疑所謂天賦只是偶爾到來的彗星,一瞬間覺得有,一瞬間又消失,再不存在。
他知道他恐慌的是什麼。中學的時候,他學過一篇課文叫《傷仲永》。從學到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那篇文章是他的劫數。它刻畫了他的命運,為他提供標誌。如果他戰勝了它,那就是戰勝它的人生。如果敗給了它,就是敗給它的人生。但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過一種與它無關的人生。即使它沒照亮他的失敗,也照亮他的恐懼。
韓知清楚,他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遮掩這種恐懼。就好像松鼠為了過冬拼命貯存糧食。他的深淵是他所擁有的和所希望達到的境界之間的深淵。他內心期望的目標太高,實際的一切卻只是瑣碎的註腳。他也許終將應了那句話,“泯然眾人矣”。
這些年他時常能感覺一種追捕的力量,在他身後,逼迫他氣喘吁吁向前跑。就是這句話。“泯然眾人矣”。他總覺得過去的一切讚譽都是給另一個人的,隨時會被拆穿。他因此需要一種辛苦到極點的感覺,就像本科的時候跑馬拉松,從十五公里之後就開始力竭,到了三十公里之後差不多是麻木,到最後是做夢一樣拖著步子堅持下來。那種感覺讓他欣慰。他不是運動高手,但那卻讓他覺得踏實。起碼是在跑,不是在停留墜落。他於是喜歡加班,像喜歡馬拉松一樣喜歡加班。連續十五個、甚至二十個小時之後,半夜出門,頭暈但是心裡踏實。他需要知道自己很辛苦。他多少能明白古代虔誠的宗教信徒為什麼用自虐的方式對待自己,那是某一方面極大的焦慮,用另一方面的充盈來彌補。恐懼深淵,因而用重複的疲憊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