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頁
180師與60軍再次請示進一步突圍方案,軍長韋傑親自上機:命令你們集中向史倉里方向突圍!軍部派部隊接應。
5月28日。
在漏夜大雨中,179師的接應部隊沒能趕到史倉里。
在徹夜苦戰中,180師最後的400指戰員編成三個突擊連,在師長的親自指揮下,向西北突圍。
在突破三個陣地後,這支不斷突圍不斷拼殺了整整十天並斷糧了三天的部隊,在最後一個陣地――128.6高地前,耗盡了最後的力氣。
至此,為了堅定不移地執行掩護任務的180師,建制基本打沒了。師長鄭其貴命令分散突圍。
根據戰後《180師突圍戰鬥減員統計表》,180師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為7644人,其中師級幹部1人,團級幹部9人,營級幹部49人,連級幹部201人,排級幹部394人,班以下6990人。
(四)壯哉,180師!
從3月17日過鴨綠江,到5月28日被打散在鷹峰,整整73天,180師的指戰員忠實地履行了軍人的職責,他們奮不顧身視死如歸地與強敵鏖戰在戰場,他們無愧於軍人的榮譽。
他們在能脫險的情況下,為了掩護全兵團的傷員轉移而陷於重圍,他們的功勳可能不能與堅守上甘嶺的15軍45師相提並論,但是,180師的指戰員和烈士們一定比撤離不給友軍打招呼的63軍更坦蕩。
對“180師一萬多人,突圍出去一個營1000人。被俘了7000人,足以說明這個師沒怎麼進行抵抗”和“由原國軍戰俘組成的180師集體陣前起義”等此類有辱英烈的無知或無恥濫言,根本不屑一駁。
關於重新評價180師,“在重修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和補輯中國人民志願軍功臣名冊時,應該加上吳成德(180師政治部主任)的名字”,是十分有見地的。
不知道究竟是63軍的哪個師長在1953年5月22日棄戰友傷員不告而撤,翻了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63軍三個師(187師,188師,189師)的師長政委參謀長多在將帥名錄之中。而忠實執行命令殿後掩護的180師的師長卻無緣與那顆金光閃閃的將星。
歷史知道,這一定是共產黨在思想思維的某個方面出了某種問題。
(五)悲哉,180師
勝敗乃兵家之常識,世界上沒有百戰百勝之師。
怎樣來總結“第五次戰役”的經驗和教訓?
我很遺憾地看到,從志司、到3兵團、到60軍在這個問題上都是文過飾非地、極其不公正地將責任推給了忠實執行命令,一路奮戰的180師指戰員。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大罵60軍軍長韋傑:“你像不像個指揮員?把部隊搞成什麼樣子?這是我們志願軍的恥辱!我們的教訓在哪裡?主要是指揮員用將的問題。那個180師師長負有直接責任,得軍法從事,拉出去槍斃”!
這是什麼話?
且不說這“第五次戰役”本身就是一個判斷有誤、準備倉促的戰役,就拿撤退一事,根據志司的總結:此次戰役的第二階段,由於我軍突入敵人縱深過遠,糧彈接濟不上,使我軍繼續擴大攻勢發生困難……。為此,在戰役暫告結束之際,決定主力向北轉移休整。
但是,收兵時對轉移的組織缺乏周密計劃,沒有估計到敵人很快向我反擊,特別沒有估計到敵人以其快速縱隊為先導向我反攻和追擊,……因此收兵時沒有組織好交替轉移,高級指揮機關沒有實行交替轉移,因此全線出現多處空隙,使敵特遣隊得以乘隙而入。造成我軍回撤失利,遭受了不應有的損失,其中60軍180師遭受損失極其嚴重……。
是誰不像個指揮員?
是誰把部隊搞成這個樣子?
是180師師長鄭其貴嗎?
說句極其負責的話,真正要軍法從事要拉出去槍斃的,應該是不顧友軍(180師)擅自撤退造成空隙的63軍三個師長(張英輝、宋玉林、杜瑞華)中的一個。
由於志願軍司令員開了口,3兵團和60軍對180師的處理就沒法不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了,他們把180師的失利定性為“指揮員的政治動搖,右傾怕死”。
3兵團政治部主任:“誰叫你們搞分散突圍的,把一個師讓敵人給消滅了,是罪人!鄭其貴,我要點你的名,你提出和決定分散突圍是錯誤的……,這是政治動搖,右傾怕死”。
60軍政委:“我再說一次,180師這次全師覆滅這樣的失敗,軍事指揮不是主要原因,政治上動搖是基本原因,只能說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是造成被圍的原因,不是覆滅的原因。比如情況判斷錯誤、機械執行命令、對公路控制不明確、情況緊急友鄰不能及時支援、糧食供應等等,都有關係,也很重要,但不是基本原因。……這次只要我們政治上頑強,(180師)不但完全可以出來,打得好還會取得勝利”。
1987年原60軍軍長中將韋傑在彌留之際說:“我認為韓戰第五次戰役180師失利,把棍子打在180師屁股上是不公道的”。
然而,在韋傑回憶錄(1986年)中卻還堅持這樣的說法:“該師主要負責幹部政治動搖,驚慌失措,右傾畏縮,貪生怕死,丟掉部隊,單人逃跑,未能果敢沉著,細密組織與部隊同德同心”。
在3兵團和60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企圖把軍和兵團應負的軍事責任說成是180師師長政治動搖使其陷於不公不義之時,帶兵殺出重圍的538團參謀長胡景義拍案而起:“我認為政治動搖逃跑的結論不切實際。180師的失利,主要是指揮上的問題,不能把軍事問題說成是政治問題,不能把失利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政治動搖。
5月28日。
在漏夜大雨中,179師的接應部隊沒能趕到史倉里。
在徹夜苦戰中,180師最後的400指戰員編成三個突擊連,在師長的親自指揮下,向西北突圍。
在突破三個陣地後,這支不斷突圍不斷拼殺了整整十天並斷糧了三天的部隊,在最後一個陣地――128.6高地前,耗盡了最後的力氣。
至此,為了堅定不移地執行掩護任務的180師,建制基本打沒了。師長鄭其貴命令分散突圍。
根據戰後《180師突圍戰鬥減員統計表》,180師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為7644人,其中師級幹部1人,團級幹部9人,營級幹部49人,連級幹部201人,排級幹部394人,班以下6990人。
(四)壯哉,180師!
從3月17日過鴨綠江,到5月28日被打散在鷹峰,整整73天,180師的指戰員忠實地履行了軍人的職責,他們奮不顧身視死如歸地與強敵鏖戰在戰場,他們無愧於軍人的榮譽。
他們在能脫險的情況下,為了掩護全兵團的傷員轉移而陷於重圍,他們的功勳可能不能與堅守上甘嶺的15軍45師相提並論,但是,180師的指戰員和烈士們一定比撤離不給友軍打招呼的63軍更坦蕩。
對“180師一萬多人,突圍出去一個營1000人。被俘了7000人,足以說明這個師沒怎麼進行抵抗”和“由原國軍戰俘組成的180師集體陣前起義”等此類有辱英烈的無知或無恥濫言,根本不屑一駁。
關於重新評價180師,“在重修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和補輯中國人民志願軍功臣名冊時,應該加上吳成德(180師政治部主任)的名字”,是十分有見地的。
不知道究竟是63軍的哪個師長在1953年5月22日棄戰友傷員不告而撤,翻了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63軍三個師(187師,188師,189師)的師長政委參謀長多在將帥名錄之中。而忠實執行命令殿後掩護的180師的師長卻無緣與那顆金光閃閃的將星。
歷史知道,這一定是共產黨在思想思維的某個方面出了某種問題。
(五)悲哉,180師
勝敗乃兵家之常識,世界上沒有百戰百勝之師。
怎樣來總結“第五次戰役”的經驗和教訓?
我很遺憾地看到,從志司、到3兵團、到60軍在這個問題上都是文過飾非地、極其不公正地將責任推給了忠實執行命令,一路奮戰的180師指戰員。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大罵60軍軍長韋傑:“你像不像個指揮員?把部隊搞成什麼樣子?這是我們志願軍的恥辱!我們的教訓在哪裡?主要是指揮員用將的問題。那個180師師長負有直接責任,得軍法從事,拉出去槍斃”!
這是什麼話?
且不說這“第五次戰役”本身就是一個判斷有誤、準備倉促的戰役,就拿撤退一事,根據志司的總結:此次戰役的第二階段,由於我軍突入敵人縱深過遠,糧彈接濟不上,使我軍繼續擴大攻勢發生困難……。為此,在戰役暫告結束之際,決定主力向北轉移休整。
但是,收兵時對轉移的組織缺乏周密計劃,沒有估計到敵人很快向我反擊,特別沒有估計到敵人以其快速縱隊為先導向我反攻和追擊,……因此收兵時沒有組織好交替轉移,高級指揮機關沒有實行交替轉移,因此全線出現多處空隙,使敵特遣隊得以乘隙而入。造成我軍回撤失利,遭受了不應有的損失,其中60軍180師遭受損失極其嚴重……。
是誰不像個指揮員?
是誰把部隊搞成這個樣子?
是180師師長鄭其貴嗎?
說句極其負責的話,真正要軍法從事要拉出去槍斃的,應該是不顧友軍(180師)擅自撤退造成空隙的63軍三個師長(張英輝、宋玉林、杜瑞華)中的一個。
由於志願軍司令員開了口,3兵團和60軍對180師的處理就沒法不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了,他們把180師的失利定性為“指揮員的政治動搖,右傾怕死”。
3兵團政治部主任:“誰叫你們搞分散突圍的,把一個師讓敵人給消滅了,是罪人!鄭其貴,我要點你的名,你提出和決定分散突圍是錯誤的……,這是政治動搖,右傾怕死”。
60軍政委:“我再說一次,180師這次全師覆滅這樣的失敗,軍事指揮不是主要原因,政治上動搖是基本原因,只能說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是造成被圍的原因,不是覆滅的原因。比如情況判斷錯誤、機械執行命令、對公路控制不明確、情況緊急友鄰不能及時支援、糧食供應等等,都有關係,也很重要,但不是基本原因。……這次只要我們政治上頑強,(180師)不但完全可以出來,打得好還會取得勝利”。
1987年原60軍軍長中將韋傑在彌留之際說:“我認為韓戰第五次戰役180師失利,把棍子打在180師屁股上是不公道的”。
然而,在韋傑回憶錄(1986年)中卻還堅持這樣的說法:“該師主要負責幹部政治動搖,驚慌失措,右傾畏縮,貪生怕死,丟掉部隊,單人逃跑,未能果敢沉著,細密組織與部隊同德同心”。
在3兵團和60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企圖把軍和兵團應負的軍事責任說成是180師師長政治動搖使其陷於不公不義之時,帶兵殺出重圍的538團參謀長胡景義拍案而起:“我認為政治動搖逃跑的結論不切實際。180師的失利,主要是指揮上的問題,不能把軍事問題說成是政治問題,不能把失利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政治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