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又過了好一會兒,徐光啟反應過來,命徐爾爵把著書之人立刻請過來。

  孫子走後,徐光啟在院中來回踱步,神情異常激動。

  陳海平是伯樂,也是知音,但那只是在大方向上的,可這個著寫《天工開物》的人不同,徐光啟知道,這人才是他真正的知己。

  -----

  宋應星,南昌奉新北鄉人,萬曆十年生人,今年已四十六歲。

  宋姓在當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賢,號南塘,歷官南京吏、工、兵三部尚書,京師都察院左都御史等,為官清正,對宋氏後代有很大影響。

  宋應星出生時,宋氏家族已經日益沒落。

  宋應星自幼聰穎過人,少有靈芒,眉宇間有逼人之氣,成績之佳,每每都令師長驚奇,故而被家人視為振興家族的希望。

  宋應星也果真不負家人厚望,十六歲考入縣學,二十八歲中舉。

  這雖不算有多麼驚人,但也可以了。不過,這之後,宋應星的運氣就越來越不好。

  中舉當年,宋應星赴京應試,不中;三年後再去,還是不中。其後,每三年一次的大考,宋應星次次都去,但還是不中。

  崇禎初年,宋應星又不中,遂絕了科舉之念,但天地驟變,其後,北京城的消息陸續傳到了宋應星的耳朵里。

  陳海平廢科舉、成立中國科學院、極其重視朝廷以前根本不重視的各種人才……尤其是徐光啟以其學術成就而成為了京城最叱吒風雲的人物,這都給了宋應星巨大的震撼。

  實際上,震撼不僅是給宋應星的,也是給宋氏家族的,因為他們都探聽清楚了,徐氏家族獲得了怎樣的優待。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宋應星自己不動心,他也架不住族人的勸說。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一直想寫的一本著作,他一直在收集資料,本來沒這麼快寫成,但為了去北京拜見徐光啟,所以就把第一卷趕了出來。

  宋應星是和大哥宋應昇一同來的。

  宋應昇和兄弟的命類似,宋應昇是和宋應星同時考中舉人的,當時人稱“奉新二宋”,但這之後也同宋應星一樣,從此便止步不前。

  這次鼓動宋應星北來,宋應昇是最為起勁的。

  幸好,這兄弟倆都是快五十的人了,要不都到不了徐爾爵這兒,就得被擋下來。

  徐家人都是樸實的農民,儘管徐光啟做了多年的大官,但對徐家人基本沒什麼實質的幫助。到了北京之後,確實風光極了,但畢竟時間還短,徐家人還沒有來得及變質。

  所以,宋氏兄弟才沒有被拒之門外。

  兩兄弟一路走來,越靠近北京,那股心火越熱,及至到了北京,那就再沒有一絲疑惑,一定要想盡辦法留下來。

  都說天堂,這不就是嗎?

  兄弟倆坐在客廳里,焦急萬分。終於,終於,那位接待他們的青年出來了。

  “兩位先生,家祖父有請,裡面請。”徐爾爵客氣地讓道。

  宋應昇和宋應星兩人都長處了一口氣,只要徐光啟肯見他們,那事情**就是成了。

  ------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上位

  第二百八十二章上位

  徐家的庭院占地極大。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深宅大院,得用“疏闊”二字來形容才恰當些。一句話,徐家的庭院比起普通的農家院要好的太多,但再好,也還是農家院。

  宋應昇走著看著,心裡羨慕極了,如果兄弟真的被徐老大人看重,那宋氏一族只要有徐家的十分之一,那他這輩子就什麼也不要了。

  走了大約有一刻鐘,徐爾爵領著宋氏兄弟到了一個被各種果樹掩映著的院子裡,一位白髮蒼髯的老者正站在一顆一人多高的果樹下。

  到了老者近前,徐爾爵介紹道:“二位先生,這位就是家祖。”

  宋應星和宋應昇一聽,趕緊撩衣跪倒,就要大禮參拜。徐光啟趕緊上前一步,拉住二人,道:“二位先生,我們這兒不興這個,快快請起,折殺老朽了。”

  宋應星和宋應昇當然知道這兒的規矩,但見到徐光啟。不跪拜覺得實在是說不過去。最後,兩兄弟僅僅跪了跪,但沒磕頭。

  酒飯已經擺下,就在三株桃樹中間。

  徐光啟雖然上了年紀,但一看,寫書的人必定是年紀稍小的宋應星。

  徐光啟原本是極有禮貌的人,但和宋應星談過幾句之後,就把宋應昇給忘了,但宋應昇絲毫也沒覺得受了冷落,反而欣喜異常。

  酒過三巡,客氣話說過,徐光啟直截了當地問道:“宋先生,不知你這《天工開物》的書名有何寓意?”

  宋應星道:“老大人,天下蒼生日眾,所需若僅靠人力則定不足用,必須要借之於他力。”

  手縷須髯,徐光啟點了點頭,道:“他力既天工,憑之開萬物以濟民。宋先生,說的好。”

  宋應星欠了欠身,又道:“老大人,天工者,技也,可補人力之不足。技者,法、巧、器三者渾而合一,方可稱之為技。”

  宋應星所言法,是指工藝操作方法;巧。是指工人的技能;器,是指工具設備。法、巧、器三者渾而為一,是說只有這三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人才能借用技術,最終實現開物的過程。

  徐光啟凝神沉思片刻,讚嘆道:“天工者,可順不可逆,只有知天工者,才能用天工,宋先生真大言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