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或許是太苛責朱由檢了,如果康熙和朱由檢對調一下,那康熙或許就是第二個朱由檢,甚至還可能不如朱由檢。因為說到底,人是由環境塑造的。在那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心理不可能是正常的。再,康熙面對的敵人也和朱由檢不同,康熙面對的敵人都是有名有姓地,是有形的,而朱由檢面對的最大的敵人實際上是無形的。

  朱由檢面對地最大地敵人不是滿清。也不是烽火遍地地流民大軍。而是實際統治帝國地文官集團。

  這個文官集團實際上也包括了權貴勛臣。甚至是朱由檢地那些數以萬計地兄弟叔伯……

  這個問題不是朱由檢獨有地。只不過朱由檢最倒霉。輪到他當皇帝地時候。國家讓他與這個巨大地文官集團和睦相處地本錢已經沒有了。

  可以說。到朱由檢當皇帝地時候。明朝要想不滅亡。就必須對這個文官集團宣戰。從這個文官集團所代表地利益集團地嘴裡掏出足夠多地肉來。

  否則。不論滅亡在誰地手裡。總之。朱明王朝是必定要滅亡地。

  朱元璋和朱棣都嚴禁太監參政。但明朝地太監為禍最烈。根本地原因就是這個。除了太監。皇帝和幾乎所有人地利益都是對立地。所以皇帝和太監結合在一起就是必然地。

  陳海平覺得,不要說大地歷史,就是朱由檢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如果將來能有大家以如椽巨筆刻畫出崇禎這個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地悲劇之一。

  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由強烈的對比造成的,如果朱由檢是個昏聵的人,或是像他的哥哥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只醉心在自己的世界裡,那無論朱由檢最後是怎樣的命運,悲劇的意味都是極淡的。

  在末世、亂世,最痛苦的是那些清醒的人,越清醒,便越是痛苦。而朱由檢,他不僅是個清醒的人,而且他還到死都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要中興大明。

  在這一點上,朱由檢值得人們尊敬,尤其是他這種信念一直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朱由檢的悲劇也是袁崇煥的悲劇,袁崇煥的悲劇也是朱由校的悲劇,他們兩個人的悲劇加在一起鑄就了整個民族的莫大悲劇……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幕悲劇,陳海平認為,在這齣悲劇里,朱由檢的責任不大,而袁崇煥應該負上絕對的責任。

  對於明亡,袁崇煥或許沒多大責任,因為明朝滅亡最深層的原因是結構性的,不是哪幾個人就可以挽回的,但亡於滿清,袁崇煥則是要負上極大責任的。

  滿清入住中原,實際上是由一連串的偶然造成的,在後人看來,好像真有老天爺一心要讓中華大地黑暗上幾百年不可,因為這些偶然太他娘的偶然了,簡直邪門到了極點。如果其中哪怕只要有一個環節稍微錯開一些,那滿清都是不可能統治中國的,而袁崇煥的這一環更是至關重要,所以他要負上極大的責任。

  但是,袁崇煥的責任不是後來很多人所指責的,是因為他在遼東的戰略是否得當。

  實際上,袁崇煥的戰略基本都是正確的,在遼東做的事也幾乎都是正確的,但是,袁崇煥沒有意識到他肩上擔負的最大的責任是什麼,這才是一切悲劇的源頭,而袁崇煥後期的驕狂、急躁和不能容人則是打開悲劇大門的鑰匙。

  面對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皇帝,袁崇煥看見的只是皇帝,而沒有看到皇帝冠冕後面的那個十六歲的少年。

  悲劇,遠,在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的那一刻就已開啟;近,在袁崇煥殺毛文龍的那一刻就已註定。

  崇禎登基之後,陳海平多了一個習慣,他常常會在暮色里,站到高崗上朝京師的方向凝望。這個時候,時不時地,心頭會油然興起一種奇怪的感覺:他就像一尊神,透過重重的迷霧,注視著人世間的滄桑變幻。

  坐在紫禁城裡的那個十六歲的少年,在人前的時候一定極力裝得高深莫測,但在無人的時候,他是不是會整夜整夜,大睜著眼睛,睡不著覺?

  這一刻,在那個少年心裡,紫禁城一定是世間最恐怖的所在。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皇

  啟七年,十一月十八日,皓月當空,霜凝大地。

  紫禁城內皇極殿、中級殿和建極殿是最主要的三座大殿。其中,皇極殿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所在;中級殿是皇帝去皇極殿大典之前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建極殿在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皇帝也在此殿受賀。

  新皇登基當然是紫禁城最最重要的大典,一般都要在這三大殿內舉行,但中級殿在萬曆年間失火被焚,皇極殿和建極墊也受到波及,因而光宗和熹宗這兩位皇帝都在文華殿舉行的登基大典。

  天啟皇帝一生可以說別無所好,唯痴迷於木匠活,而木匠這個活兒自然和建築有關。或許是魏忠賢為了討好天啟,總之,天啟五年,皇家開始重建中級殿,並同時對皇極殿和建極殿進行修繕。

  三大殿的重建修繕,歷時兩年又七個月竣工,但在三大殿竣工一個月後,天啟帝就駕鶴西去。

  紫禁城是天下第一等的陰森、污穢之地,陰森的事兒、埋汰的事兒,在這兒生了多少數都數不清。

  地是聚氣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