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頁
忽視天授王逆軍是罪魁禍首,矛頭全部指向得位不正,入侵江南的齊朝。
因為,荊王已死。
這個消息瞞了數日終於瞞不住,江南震盪。
荊王因絕望**而死,荊州那些權貴收拾好了馬車,甚至殺了嬌妻美妾,準備帶著私兵準備衝突而逃的時候,南平郡府城最終沒破,當時就愣在那裡,開城門也不是,不開也不是。
這件事甚至成了一個笑話,在江夏廣為流傳。
一座沒被攻破的城池,卻形同覆滅。
仿佛一夜之間,荊州就成了東周列國,各派系儼然有山頭林立之象。
這是絕不能放任,一旦這些勢力成了氣候,荊州的亂象就會持續下去,沒個三五年都不會消停。
關鍵時刻,雲明書院的人發揮了作用。
風行閣雖然有千般能耐,甚至觸及的官場,但是主要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在小吏,在武官那邊。裘思在寧地十幾年,才經營出龐大的勢力,而秋景執掌下的風行閣,擁有的消息網跟人脈可稱四通八達,卻沒法撼動影響文官體系。
——錢照收,事不辦。
——讓家僕撈錢,事後不認。
在江南的商人跟百姓眼裡,稅吏都比知縣有信譽。
而能影響文官體系的,只有讀書人。
不管是真清高,還是單純要面子,都不想被江南文壇找上門指著鼻子痛罵。
當然罵習慣了,被罵的人多了,便不痛不癢了,可眼下不是剛開始嗎?雲明書院又是有備而來。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就看秋閣主跟程將軍了。」
「國師的意思是……」
秋景感到自己隱約抓住了什麼。
「聯手吳王,瓜分荊州,重劃轄地邊線,資齊退兵。」
吳王寧王得土地人口,齊朝得銀錢米糧。
秋景驚而站起。
孟戚別有深意地譏諷道:「畢竟比起齊朝,江南仕林更樂意接受楚朝正統。」
想要所有人放下兵器坐著談事,首先要有足夠的好處。
談完了,再轉頭把不夠上桌子還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成碎渣。
「吳王想要擴張土地,偏偏缺少魄力,他掌握著揚州最富庶的地帶,剩下的屬於寧王,若取之費勁,那就形同雞肋了。荊州卻自古以來都是人傑地靈的寶地。」
但一個荊州,吳王吞不下。
程涇川也吞不下去。
若是小寧王能夠換一個地方作為郡府,坍塌的舊城城牆就不用修復了,而寧地的世族權貴勢力被削弱,跟過去之後為了新的郡府土地又會跟荊州士族對上。
「兵戈烽火,說到底都是利益,若能付出極小的力氣就能得到極大的回報,你是願意碰硬石頭,還是捏軟柿子呢?」
孟戚沖秋景舉了舉茶盞,慢悠悠地說。
一團散沙的荊州各地勢力,就是那個軟柿子。
孟戚說完沖旁邊的墨鯉一個眼神示意,多助無需借「道」,有利皆可。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第344章 事不能已
天剛蒙蒙亮, 街巷裡開始有熱粥炊餅的香味在瀰漫。
「賣湯嘍, 熱湯!」
穿街走巷賣熱水的聲音也隨之響起。
所謂的熱湯, 其實是燒開的水, 這是楚朝傳下的習慣,由於江南水域的疫病繼承至今,城裡的百姓一般不喝生水,也不會早起生灶燒水,而是花一文銅板買上一壺熱水。
有的用來喝, 有的用來洗漱。
清晨守在門口,等著挑擔的小販挨個來, 從洗臉水熱茶到炊餅米粥,甚至能剃頭刮鬍子, 這麼一輪走下來,抖抖衣服就能體面地邁步出門了。
今日尤其熱鬧, 人人臉上都掛著笑,連見面時的磕叨都格外帶勁。
——經歷了惶惶不安的一個月,江夏終於重新打開了城門。
據聞自華縣到江夏這一代的流寇逆卒,已被完全肅清,寧王兵馬也撤到東邊跟吳王對峙。
不用再打仗, 百姓焉能不喜?
做生意的攤販天不亮就備好了擔子, 踏著薄薄的晨曦清光,繼更鼓之後,嚷破夜的寂靜。
「米糕,香噴噴的米糕噯!」
餛飩擔子前也擠滿了人, 一瓢熱湯澆在擱了蔥花的碗裡,味道飄出去老遠。
「哈。」
「你笑什麼?」
墨鯉奇怪地轉頭問。
孟戚搖搖頭,沒有回答。
荊王死了,江夏卻沒有通告掛喪,最先是因為南平郡那邊刻意隱瞞,等到傳揚開的時候,聶老將軍的精力全部放在守城平逆上面,現在都過了三七,眾人又因為一切恢復心中欣喜,竟是集體忘了這件「大」事。
當此之世,皇帝藩王的死是大事,等同天崩地裂,讀書人跟官員要全部穿孝,京城或者郡府的百姓亦然,其餘人無需如此,只是禁婚娶禁屠宰,但在真正的山野之地,這條禁律也等同虛設。
是貧民低賤沒資格服孝嗎,不是。
朝廷管不著,誰能讓獵戶不吃肉?
「這種景象讓人歡喜。」孟戚朝著熱鬧的街巷示意。
墨鯉順著孟戚的目光望去,然後……望見了賣栗子糕的小販。
「咳。」
孟戚若無其事地繞過剃頭匠的擔子,看都不看栗子糕一眼,逕自向前走。
耳邊縈繞著孩童的笑鬧聲,草草挽了髮髻的婦人拽著不肯穿鞋的娃兒往家裡拖,提著衣物去井邊的老婦,還有剛揭開蒸籠的黃米糕,小販此起彼落的吆喝……
因為,荊王已死。
這個消息瞞了數日終於瞞不住,江南震盪。
荊王因絕望**而死,荊州那些權貴收拾好了馬車,甚至殺了嬌妻美妾,準備帶著私兵準備衝突而逃的時候,南平郡府城最終沒破,當時就愣在那裡,開城門也不是,不開也不是。
這件事甚至成了一個笑話,在江夏廣為流傳。
一座沒被攻破的城池,卻形同覆滅。
仿佛一夜之間,荊州就成了東周列國,各派系儼然有山頭林立之象。
這是絕不能放任,一旦這些勢力成了氣候,荊州的亂象就會持續下去,沒個三五年都不會消停。
關鍵時刻,雲明書院的人發揮了作用。
風行閣雖然有千般能耐,甚至觸及的官場,但是主要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在小吏,在武官那邊。裘思在寧地十幾年,才經營出龐大的勢力,而秋景執掌下的風行閣,擁有的消息網跟人脈可稱四通八達,卻沒法撼動影響文官體系。
——錢照收,事不辦。
——讓家僕撈錢,事後不認。
在江南的商人跟百姓眼裡,稅吏都比知縣有信譽。
而能影響文官體系的,只有讀書人。
不管是真清高,還是單純要面子,都不想被江南文壇找上門指著鼻子痛罵。
當然罵習慣了,被罵的人多了,便不痛不癢了,可眼下不是剛開始嗎?雲明書院又是有備而來。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就看秋閣主跟程將軍了。」
「國師的意思是……」
秋景感到自己隱約抓住了什麼。
「聯手吳王,瓜分荊州,重劃轄地邊線,資齊退兵。」
吳王寧王得土地人口,齊朝得銀錢米糧。
秋景驚而站起。
孟戚別有深意地譏諷道:「畢竟比起齊朝,江南仕林更樂意接受楚朝正統。」
想要所有人放下兵器坐著談事,首先要有足夠的好處。
談完了,再轉頭把不夠上桌子還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成碎渣。
「吳王想要擴張土地,偏偏缺少魄力,他掌握著揚州最富庶的地帶,剩下的屬於寧王,若取之費勁,那就形同雞肋了。荊州卻自古以來都是人傑地靈的寶地。」
但一個荊州,吳王吞不下。
程涇川也吞不下去。
若是小寧王能夠換一個地方作為郡府,坍塌的舊城城牆就不用修復了,而寧地的世族權貴勢力被削弱,跟過去之後為了新的郡府土地又會跟荊州士族對上。
「兵戈烽火,說到底都是利益,若能付出極小的力氣就能得到極大的回報,你是願意碰硬石頭,還是捏軟柿子呢?」
孟戚沖秋景舉了舉茶盞,慢悠悠地說。
一團散沙的荊州各地勢力,就是那個軟柿子。
孟戚說完沖旁邊的墨鯉一個眼神示意,多助無需借「道」,有利皆可。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第344章 事不能已
天剛蒙蒙亮, 街巷裡開始有熱粥炊餅的香味在瀰漫。
「賣湯嘍, 熱湯!」
穿街走巷賣熱水的聲音也隨之響起。
所謂的熱湯, 其實是燒開的水, 這是楚朝傳下的習慣,由於江南水域的疫病繼承至今,城裡的百姓一般不喝生水,也不會早起生灶燒水,而是花一文銅板買上一壺熱水。
有的用來喝, 有的用來洗漱。
清晨守在門口,等著挑擔的小販挨個來, 從洗臉水熱茶到炊餅米粥,甚至能剃頭刮鬍子, 這麼一輪走下來,抖抖衣服就能體面地邁步出門了。
今日尤其熱鬧, 人人臉上都掛著笑,連見面時的磕叨都格外帶勁。
——經歷了惶惶不安的一個月,江夏終於重新打開了城門。
據聞自華縣到江夏這一代的流寇逆卒,已被完全肅清,寧王兵馬也撤到東邊跟吳王對峙。
不用再打仗, 百姓焉能不喜?
做生意的攤販天不亮就備好了擔子, 踏著薄薄的晨曦清光,繼更鼓之後,嚷破夜的寂靜。
「米糕,香噴噴的米糕噯!」
餛飩擔子前也擠滿了人, 一瓢熱湯澆在擱了蔥花的碗裡,味道飄出去老遠。
「哈。」
「你笑什麼?」
墨鯉奇怪地轉頭問。
孟戚搖搖頭,沒有回答。
荊王死了,江夏卻沒有通告掛喪,最先是因為南平郡那邊刻意隱瞞,等到傳揚開的時候,聶老將軍的精力全部放在守城平逆上面,現在都過了三七,眾人又因為一切恢復心中欣喜,竟是集體忘了這件「大」事。
當此之世,皇帝藩王的死是大事,等同天崩地裂,讀書人跟官員要全部穿孝,京城或者郡府的百姓亦然,其餘人無需如此,只是禁婚娶禁屠宰,但在真正的山野之地,這條禁律也等同虛設。
是貧民低賤沒資格服孝嗎,不是。
朝廷管不著,誰能讓獵戶不吃肉?
「這種景象讓人歡喜。」孟戚朝著熱鬧的街巷示意。
墨鯉順著孟戚的目光望去,然後……望見了賣栗子糕的小販。
「咳。」
孟戚若無其事地繞過剃頭匠的擔子,看都不看栗子糕一眼,逕自向前走。
耳邊縈繞著孩童的笑鬧聲,草草挽了髮髻的婦人拽著不肯穿鞋的娃兒往家裡拖,提著衣物去井邊的老婦,還有剛揭開蒸籠的黃米糕,小販此起彼落的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