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1]程敏政出身名門,為南京兵部尚書程信之子,還是英宗朱祁鎮後期所倚重的名臣李賢的女婿,十歲就被稱為“神童”。英宗聽說了他的大名後,召他應對。小小年紀的程敏政毫不畏懼,對答得體。英宗大喜,讓他進翰林院讀書。李賢打算招程敏政為婿,便設宴招待他。席間,李賢指著桌上的果品出個對子讓他對:“因荷(何)而得藕(偶)。”李賢這樣做,一是為了考考程敏政的學問和智力,二是為了探探他對婚事的意見。程敏政當即猜測到了李賢的意思,隨口答道:“有杏(幸)不須梅(媒)。”一時傳為佳話。程敏政於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及第,授編修。當時天下著名的三翰林,學問淵博稱程敏政,文章古雅稱李東陽(在文學史上創造了自稱宗法杜甫而追求格律聲調的茶陵詩派),性情純真稱陳音,三人均名冠一時。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舉,程敏政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身份,與李東陽共同主持會試。考生中有蘇州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即風流才子唐伯虎)。唐寅十六歲以第一名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參加在陪都南京舉行的應天府鄉試,又以第一名考取舉人。時人都認為唐寅是天下奇才,一定會連中三元。甚至遠在北京的程敏政讀了他的文章,也稱讚不已,期望能早日見到這位年輕才俊。唐寅赴北京會試時,結識了富家舉子徐經(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高祖)。到北京後,程敏政書童假通關節向應試者索取賄賂,暗中倒賣試題。徐經花重金買到試題,預先做好了文章,也將試題之事告訴了好友唐寅。不久,諫官華昶等人揭發此事,程敏政、徐經、唐寅都被下獄,飽受皮肉之苦。毫不知情的程敏政出獄後不久便憂憤而死。後來人們才知道這是傅瀚(當時的禮部右侍郎)想要得到程敏政的主考官位置,跟諫官華昶和程敏政書童一起設好的圈套,徐經和唐寅不過是其中的棋子而已。唐寅經吳寬保舉出獄,但前途盡毀,後來發往浙江為吏,“恥不就,居家益放浪”。妻子改嫁他人,甚至家人也不諒解他。唐寅只得遷居於桃花塢,自號桃花庵主,並效司馬遷遊歷名山大川,遠遊閩、浙諸山,湘、贛諸水,以鬻文賣畫度日。在此期間,寧王朱宸濠曾重金相聘。唐寅察其有異志,於是“佯狂使酒,露其丑穢”,使朱宸濠吃他不消,最後放他走路。唐寅後來一直靠賣字畫為生,貧困潦倒,為人則更加狂放戲謔,不拘禮法。有次代某商人寫了一副對聯:“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那人不滿意,說對聯意思必須顯而易見、容易理解的才好。唐寅就重新寫了一副:“門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蟲,隊進隊出;櫃裡銅錢,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才十分高興地告別而去。在程敏政唐寅案未發前,明孝宗朱祐樘在宮中飲宴。一個優人扮成個賣豬蹄的,用盤子端了熟豬蹄,邊走邊叫:“賣蹄啊!”另一個上前去買,先問價錢。賣蹄的答道:“一千兩一個!”買的人驚道:“怎麼這麼貴?”賣的答道:“我這是‘熟蹄(題)’,並非‘生蹄(題)’。”暗喻京師有人向舉人們賣會考試題。明孝宗聽到,居然毫不醒悟。
[2]長洲:即吳縣,今江蘇蘇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後歷為吳郡、吳州、蘇州、平江府、蘇州府治所。1928年城區劃出設蘇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蘇州市,仍併入吳縣。1949年劃出城區建蘇州市。1995年6月撤銷吳縣,設吳縣市(縣級),2000年12月撤銷吳縣市,改設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
[3]同邑:今福建廈門。
[4]王竑被貶半年後,明英宗朱祁鎮偶爾翻閱到王竑的舊奏摺,見通篇都是忠言良策,略有感悟,遂恩准王竑回籍。王竑歷經風波,感慨萬千,賦詩“十年不見鳳凰山,今喜承恩得暫還”,以表心情。天順五年(1461年),邊疆兵事又起,朝中無人可用,英宗急召王竑赴京參贊軍務,事平後授副都御史,仍督漕運。王竑至徐淮到任時,老幼迎拜,歡聲動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升王竑為兵部尚書。王竑深感朝廷積習難除,自己無回天之力,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吾可以行矣。”遂五上奏章,稱病辭官歸鄉。王竑辭官居家二十三年,憲宗多次下詔令其出仕,均被王竑婉辭。
[5]明人陸釴則在《病逸漫記》中記述說:“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清朝時,乾隆皇帝為景帝朱祁鈺立碑題詞,也認為朱祁鈺是人為致死。
[6]這就是為什麼明朝有十六個皇帝,昌平只有十三陵。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蹤,自然也沒有資格葬入皇陵,景帝被葬在西山,成為明朝三個沒有入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之一。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朱見深不計前嫌,以其叔叔朱祁鈺“戡亂保邦、奠安宗社”,於國有功,追復其皇帝身份,改諡號為“恭定景皇帝”,接著命有司修繕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一朝,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修繕,還將原來的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景帝原來在皇陵的壽陵,後來也派上了用場——因為明光宗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暴死,來不及修建壽陵,便將就用景帝原來的壽陵,即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
[7]此孫鏜即是在北京保衛戰中,率五百明軍擊退瓦剌軍、在西直門外被明軍拒入、不得不在城下與瓦剌血戰的人。後因賄賂大宦官金英,被人揭發出來,論罪當斬,景帝念他多有軍功,特別恩典寬恕。又,嘉靖一朝還有個孫鏜,武藝矯絕超群,所帶雙刀,人不能舉,是松江一帶的抗倭名將,倭寇聞名喪膽。孫鏜因每戰必捷,漸生輕敵之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春,一股倭寇結聚在松江府境西部燒殺yín掠,又乘船渡泖湖,意欲襲攻府城。孫鏜得知後,即與部下數人,乘馬飛奔,突入敵後。鏖戰竟日,箭盡弦絕,而後援不至,不得不撤退。回至石湖橋,半渡,寇船伏兵四起,孫鏜落水,因不會游泳,被倭寇用長矛刺進腹部而死。後朝廷封贈為光祿丞,松江民建祠以祀。
[8]徐有貞真跡《有竹居歌》現藏上海博物館。
[9]通州:今北京。
[10]石亨和曹吉祥相繼被殺後,英宗感慨地對大學士李賢道:“岳正曾經主張要誅除這兩個jian賊(指石亨和曹吉祥)。”李賢趁機對英宗說:“岳正家有老母,請陛下把他放歸老家吧。”英宗順勢將岳正赦免。岳正回到老家通州,做了一個平民百姓。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召岳正復原官,並且作經筵講官,負責教皇帝讀書,纂修《英宗實錄》。岳正還朝後,自以為應當大用,不想內閣大學士李賢卻安排他當南京任國子監祭酒,掌管辦學事。岳正對此很不高興。有人便趁機興風作浪,偽冒岳正的名字寫了一封彈劾李賢的奏疏。李賢不明所以,對岳正銜怨在心。不久,岳正被貶為興化知府,後致仕還鄉。岳正沒有兒子,女婿卻都是名臣,大學士李東陽(孝宗、武宗兩朝閣臣)和御史李經都是他的女婿。
[11]石亨府宅所在街道,曾叫石大人胡同,現為外交部街。
千古英雄共一心
——大明驚變大事編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圖謀不軌”罪誅左丞相胡惟庸,取消中書省,廢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屬官,唯存中書舍人,以政歸六部。
洪武十五年(1382年)錦衣衛正式成立,設指揮使一人,秩從三品。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其屬有御椅、扇手、擎蓋、幡幢、斧鉞、鑾輿、馴馬七司,秩皆正六品。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錦衣衛指揮使為正三品。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因有罪官民,多不盡由三法司,其重者輒令收系錦衣衛獄。治獄之人多非法凌虐,朱元璋令焚刑具,出繫囚,送刑部審理,詔內外獄皆歸三法司,罷錦衣獄。明成祖朱棣時復置,增北鎮撫司,專治詔獄。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死,立朱標第二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時,于謙出生於杭州錢塘太平里(今浙江杭州祠堂巷)。閏五月初十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同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為明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建文皇帝。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當朱允炆準備削奪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權位時,朱棣公開反叛,聚集將士,誓師起兵,以“清君側”“誅jian臣”為名,自稱“奉天靖難”,由此揭開了明朝歷史上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的序幕。
[2]長洲:即吳縣,今江蘇蘇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後歷為吳郡、吳州、蘇州、平江府、蘇州府治所。1928年城區劃出設蘇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蘇州市,仍併入吳縣。1949年劃出城區建蘇州市。1995年6月撤銷吳縣,設吳縣市(縣級),2000年12月撤銷吳縣市,改設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
[3]同邑:今福建廈門。
[4]王竑被貶半年後,明英宗朱祁鎮偶爾翻閱到王竑的舊奏摺,見通篇都是忠言良策,略有感悟,遂恩准王竑回籍。王竑歷經風波,感慨萬千,賦詩“十年不見鳳凰山,今喜承恩得暫還”,以表心情。天順五年(1461年),邊疆兵事又起,朝中無人可用,英宗急召王竑赴京參贊軍務,事平後授副都御史,仍督漕運。王竑至徐淮到任時,老幼迎拜,歡聲動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升王竑為兵部尚書。王竑深感朝廷積習難除,自己無回天之力,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吾可以行矣。”遂五上奏章,稱病辭官歸鄉。王竑辭官居家二十三年,憲宗多次下詔令其出仕,均被王竑婉辭。
[5]明人陸釴則在《病逸漫記》中記述說:“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清朝時,乾隆皇帝為景帝朱祁鈺立碑題詞,也認為朱祁鈺是人為致死。
[6]這就是為什麼明朝有十六個皇帝,昌平只有十三陵。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蹤,自然也沒有資格葬入皇陵,景帝被葬在西山,成為明朝三個沒有入葬在十三陵的皇帝之一。一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朱見深不計前嫌,以其叔叔朱祁鈺“戡亂保邦、奠安宗社”,於國有功,追復其皇帝身份,改諡號為“恭定景皇帝”,接著命有司修繕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一朝,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修繕,還將原來的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景帝原來在皇陵的壽陵,後來也派上了用場——因為明光宗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暴死,來不及修建壽陵,便將就用景帝原來的壽陵,即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
[7]此孫鏜即是在北京保衛戰中,率五百明軍擊退瓦剌軍、在西直門外被明軍拒入、不得不在城下與瓦剌血戰的人。後因賄賂大宦官金英,被人揭發出來,論罪當斬,景帝念他多有軍功,特別恩典寬恕。又,嘉靖一朝還有個孫鏜,武藝矯絕超群,所帶雙刀,人不能舉,是松江一帶的抗倭名將,倭寇聞名喪膽。孫鏜因每戰必捷,漸生輕敵之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春,一股倭寇結聚在松江府境西部燒殺yín掠,又乘船渡泖湖,意欲襲攻府城。孫鏜得知後,即與部下數人,乘馬飛奔,突入敵後。鏖戰竟日,箭盡弦絕,而後援不至,不得不撤退。回至石湖橋,半渡,寇船伏兵四起,孫鏜落水,因不會游泳,被倭寇用長矛刺進腹部而死。後朝廷封贈為光祿丞,松江民建祠以祀。
[8]徐有貞真跡《有竹居歌》現藏上海博物館。
[9]通州:今北京。
[10]石亨和曹吉祥相繼被殺後,英宗感慨地對大學士李賢道:“岳正曾經主張要誅除這兩個jian賊(指石亨和曹吉祥)。”李賢趁機對英宗說:“岳正家有老母,請陛下把他放歸老家吧。”英宗順勢將岳正赦免。岳正回到老家通州,做了一個平民百姓。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召岳正復原官,並且作經筵講官,負責教皇帝讀書,纂修《英宗實錄》。岳正還朝後,自以為應當大用,不想內閣大學士李賢卻安排他當南京任國子監祭酒,掌管辦學事。岳正對此很不高興。有人便趁機興風作浪,偽冒岳正的名字寫了一封彈劾李賢的奏疏。李賢不明所以,對岳正銜怨在心。不久,岳正被貶為興化知府,後致仕還鄉。岳正沒有兒子,女婿卻都是名臣,大學士李東陽(孝宗、武宗兩朝閣臣)和御史李經都是他的女婿。
[11]石亨府宅所在街道,曾叫石大人胡同,現為外交部街。
千古英雄共一心
——大明驚變大事編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圖謀不軌”罪誅左丞相胡惟庸,取消中書省,廢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屬官,唯存中書舍人,以政歸六部。
洪武十五年(1382年)錦衣衛正式成立,設指揮使一人,秩從三品。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其屬有御椅、扇手、擎蓋、幡幢、斧鉞、鑾輿、馴馬七司,秩皆正六品。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錦衣衛指揮使為正三品。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因有罪官民,多不盡由三法司,其重者輒令收系錦衣衛獄。治獄之人多非法凌虐,朱元璋令焚刑具,出繫囚,送刑部審理,詔內外獄皆歸三法司,罷錦衣獄。明成祖朱棣時復置,增北鎮撫司,專治詔獄。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死,立朱標第二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二十七日午時,于謙出生於杭州錢塘太平里(今浙江杭州祠堂巷)。閏五月初十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同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為明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建文皇帝。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當朱允炆準備削奪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權位時,朱棣公開反叛,聚集將士,誓師起兵,以“清君側”“誅jian臣”為名,自稱“奉天靖難”,由此揭開了明朝歷史上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