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源西河既知真相,很瞧不起郭信這些人,也對他們異想天開的陰謀沒多大興趣,本不欲再理會,但後來聽到楊塤背負上了殺人罪名,一時頗為憂心。他很喜歡楊塤的個性,又曾在國丈孫忠府上聽對方大談日本風土人情,那可是他的故鄉,雖從未到過,卻深有眷念。那一次會面過後,他便對楊塤有本能的親近。
反覆思慮後,源西河去了錦衣衛官署,大致說了當日在蔣骨扇鋪後巷看到的情形。不想錦衣衛長官朱驥已認定楊塤便是真兇,不願理會。源西河失望地離開,又順路去了國丈府,與孫忠感嘆了一番世道云云。令人意外的是,貴為國丈的孫忠亦愛惜楊塤,竟跑去敲了登聞鼓,鬧出一番大事來。
最巧不過的是,明鏡兄妹丟棄的林海屍首,竟成為證明楊塤無辜的物證,且經過巧妙安排,引發了郭信等人的行動,令官府迅疾拉網,將郭信一干人一網打盡。
楊塤亦好奇當日源西河挺身到錦衣衛官署為他作證一事,問道:“當日源公子到錦衣衛作證,是真心想救我嗎?”源西河道:“當然。”
楊塤嘆道:“如果源公子當日不主動說出林海追殺你的那件事,大概我今日也不會猜到你是日本人。你為了救我,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源西河笑道:“我不後悔,這大概就是命數。”
楊塤也笑了一笑,道:“我自知今日再難活著離開衍聖公府,但我死前有一個請求,希望源公子能拿出解藥,救朱驥一命。”
源西河乾脆地回絕道:“不行。”
楊塤仍不死心,道:“如果我設法取到鄭和寶圖呢?”
源西河搖頭道:“那也不行。況且我知道楊匠官只是說說而已。就算你真打算這麼做,朱驥也不會同意,他寧可自己死。你若是這麼做了,他到死也不會原諒你。”
楊塤道:“哈,想不到源公子倒是朱驥的知己。”又道:“原來你們一開始就是要毒害朱驥,想要他死,這是為什麼?”
源西河道:“我有我的理由,楊匠官不需要知道。”
正說著,明鏡、紫蘇兄妹一齊走了進來,站到楊塤身側,虎視眈眈。楊塤自知死期將至,而朱驥不知源西河真實身份、且身中奇毒,怕是等不到查明真相,便會毒發身亡,更無人會懷疑到衍聖公弟子頭上,不由得冷汗直冒。
源西河笑道:“原來楊匠官也有怕死的時候。”
楊塤嘆道:“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說‘不怕’,那肯定是騙人的。”
源西河喝彩道:“好一個大戀所存,雖哲不忘!”揮手命明鏡、紫蘇兄妹退開,想了想,道:“我不想殺楊匠官,但又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囚禁你。而且風險太大,一旦你逃出去……”
紫蘇插口道:“公子,楊塤這個人聰明絕頂,而且運氣奇好無比,將來勢必壞我們大事。不如現下將他殺了,一了百了。”
源西河道:“紫蘇說得對。這樣吧,我給楊匠官兩條路,一是死,二是去日本。”
楊塤驚道:“什麼,你要帶我去日本?”
源西河道:“楊匠官之前去過日本呀,不過是受宣宗皇帝所派。你能說流利的日語,去了日本也不會有任何不適。”
楊塤問道:“那源公子你呢?”源西河道:“我當然要留在這裡,繼續我的使命。”
楊塤搖頭道:“不行,我不去日本。”
源西河道:“我也不是要你終身留在那裡。五年,我們以五年為限,如何?”楊塤只是搖頭。
紫蘇很是生氣,怒道:“楊塤性命現下在我等掌握之中,公子何必對他好言好語?直接殺了他便是。”
源西河搖頭道:“這是我們男人之間的事,你不懂的。”
紫蘇道:“公子迷戀那jì女蔣瓊瓊,我是不懂。而今你又堅持不殺楊塤,我還是不懂。”賭氣甩手出去。
源西河也不理會,沉吟許久才道:“楊匠官如果肯乖乖聽話,我就拿出解藥去救朱驥,怎樣?”
楊塤大為意外,忙問道:“此話當真?”
源西河道:“我以我衍聖公弟子的名義發誓,絕無虛言。”
楊塤心道:“我本以為今日必定喪生於衍生公府中,卻不想源西河提了這樣一個條件。神算仝寅之前曾說過,要解我自己的厄運,需要付出一位朋友的性命,莫非就是應了這件事?也罷,反正我只需在日本待上五年,便能救朱驥一命,有何不可?”便點頭應承下來,又與源西河擊掌為誓。
被帶離廳堂時,楊塤忽轉頭問道:“源公子,是不是你殺了楊銘?”
源西河點了點頭,道:“我也是逼不得已。”
楊塤嘆道:“源公子可知道楊銘他……唉,可憐的楊國忠。”
源西河一怔,問道:“楊國忠是誰?”
楊塤搖了搖頭,道:“我已經答應你要去日本待上五年,還問楊國忠做什麼?希望源公子也信守承諾,拿出解藥去救朱驥。”
不日,楊塤便隨日本使團離開京師,東赴日本。到日本後,他沒有語言障礙,除了行動不得完全自由外,日子倒也過得安然平靜,只是格外掛念家鄉的妻兒,以及北京的朋友。由於海內外隔絕,極少聽聞大明之事。
待到五年期滿,楊塤迫不及待地登上走私商船西行回國時,才在船上得知大明已換了天子,而重臣于謙早於三年前被殺等事。一時全身發冷,旋即又熱得滿面通紅,大叫一聲,昏厥在地。
待到商船在山東登陸,楊塤也不動身南下回蘇州老家探訪妻兒,而是一路趕來北京,直接奔到登聞鼓前,擂響了大鼓。
雖則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世人該安於天命,然一味無情,放任天命,亦難免使有志之士心寒。他豁出去了,要為于謙鳴冤,要為于謙不平。
鼓院的老官吏聞聲而出,一眼便認出楊塤來。正逢英宗皇帝的寵臣袁彬蒙冤下獄,老官吏只以為楊塤是在為袁彬敲鼓,立即飛報到御前。
明英宗朱祁鎮亦對楊塤的名字有印象,問起左右時,太監們都說還記得楊塤,似乎跟前錦衣衛指揮朱驥交情不錯,也極得前兵部尚書于謙讚許。朱祁鎮本來頗欣慰竟有人替袁彬挺身而出,聽了這話,立即拉下臉,下詔將案子發到錦衣衛處審理,主審官仍是門達。
本是門達鍛鍊冤獄在先,楊塤擂鼓在後,皇帝如此處理,顯然是要送羊入虎口了。門達心領神會,動用各種酷刑拷問楊塤,甚至折斷了他引以為傲的雙手手指。
楊塤決定擂響登聞鼓的那一刻,便已做好了從容赴死的準備,卻不想平白被冠上為袁彬鳴冤的帽子,且無從辯解。在層出不窮的重刑下,他終於被迫認罪,且按照門達的授意,承認是受大學士李賢的主使。
一直準備拿大學士李賢開刀的門達很是滿意,為了大張旗鼓,特意請三法司在午門會審楊塤,想藉此機會扳倒李賢。
不想楊塤被押到會審現場後,當眾大聲道:“我是漆匠楊塤,有‘楊倭漆’之稱,想必這裡還有人記得我。我被迫離開京師,已有五年時間,新近才回來北京,根本沒有機會認識李學士。”揭發了門達用嚴刑逼供的事實後,又高舉血淋淋的雙手,悲憤地道:“我這雙手,曾為紫禁城三大殿上漆,而今全毀在了門指揮的酷刑下。自此之後,世間再無楊倭漆。”
在場官員驚嘆出聲,無不動容。然三法司畏懼門達勢力,不敢據實上報。經過商議,判袁彬以錢贖罪,楊塤斬首示眾。
袁彬也以為楊塤是為了自己而擂鼓,當然不能讓恩人為自己送命,緊急求見明英宗,痛哭流涕,反覆叩首泣請,終於令皇帝動了惻隱之心,下詔改判楊塤為監禁。
袁彬旋即被調往南京,帶俸閒住,而門達愈發一手遮天。楊塤雖免死罪,卻因為得罪了門達,沒少受罪,不久便死在了錦衣衛詔獄中。
明英宗死後,門達獲罪被貶,袁彬被召回京師,官復原職,掌錦衣衛事。不久後,門達被判充軍。袁彬不計前嫌,在郊外為其送行,還饋贈了許多財物。門達後來死在充軍途中。袁彬之後則一直仕途順利,終卒於官。
楊塤活著又死了的消息傳到蘇州時,楊塤妻子蔣蘇台正在客廳招待朱驥夫婦。朱驥因前下屬逯杲向英宗皇帝求情,已被釋放為民。他將岳父于謙遺骸運回杭州安葬後,便定居於杭州。又因蘇杭相距不遠,時不時地攜妻子於璚英來蘇州探訪寡居的蔣蘇台,多方予以照顧。
本以為楊塤早已被日本人源西河殺死,且毀屍滅跡。待聽到原來楊氏只是被脅裹去了日本,卻又在回國後捲入袁彬一案,終遭毒手後,眾人先是驚異,繼而悲痛。
反覆思慮後,源西河去了錦衣衛官署,大致說了當日在蔣骨扇鋪後巷看到的情形。不想錦衣衛長官朱驥已認定楊塤便是真兇,不願理會。源西河失望地離開,又順路去了國丈府,與孫忠感嘆了一番世道云云。令人意外的是,貴為國丈的孫忠亦愛惜楊塤,竟跑去敲了登聞鼓,鬧出一番大事來。
最巧不過的是,明鏡兄妹丟棄的林海屍首,竟成為證明楊塤無辜的物證,且經過巧妙安排,引發了郭信等人的行動,令官府迅疾拉網,將郭信一干人一網打盡。
楊塤亦好奇當日源西河挺身到錦衣衛官署為他作證一事,問道:“當日源公子到錦衣衛作證,是真心想救我嗎?”源西河道:“當然。”
楊塤嘆道:“如果源公子當日不主動說出林海追殺你的那件事,大概我今日也不會猜到你是日本人。你為了救我,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源西河笑道:“我不後悔,這大概就是命數。”
楊塤也笑了一笑,道:“我自知今日再難活著離開衍聖公府,但我死前有一個請求,希望源公子能拿出解藥,救朱驥一命。”
源西河乾脆地回絕道:“不行。”
楊塤仍不死心,道:“如果我設法取到鄭和寶圖呢?”
源西河搖頭道:“那也不行。況且我知道楊匠官只是說說而已。就算你真打算這麼做,朱驥也不會同意,他寧可自己死。你若是這麼做了,他到死也不會原諒你。”
楊塤道:“哈,想不到源公子倒是朱驥的知己。”又道:“原來你們一開始就是要毒害朱驥,想要他死,這是為什麼?”
源西河道:“我有我的理由,楊匠官不需要知道。”
正說著,明鏡、紫蘇兄妹一齊走了進來,站到楊塤身側,虎視眈眈。楊塤自知死期將至,而朱驥不知源西河真實身份、且身中奇毒,怕是等不到查明真相,便會毒發身亡,更無人會懷疑到衍聖公弟子頭上,不由得冷汗直冒。
源西河笑道:“原來楊匠官也有怕死的時候。”
楊塤嘆道:“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說‘不怕’,那肯定是騙人的。”
源西河喝彩道:“好一個大戀所存,雖哲不忘!”揮手命明鏡、紫蘇兄妹退開,想了想,道:“我不想殺楊匠官,但又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囚禁你。而且風險太大,一旦你逃出去……”
紫蘇插口道:“公子,楊塤這個人聰明絕頂,而且運氣奇好無比,將來勢必壞我們大事。不如現下將他殺了,一了百了。”
源西河道:“紫蘇說得對。這樣吧,我給楊匠官兩條路,一是死,二是去日本。”
楊塤驚道:“什麼,你要帶我去日本?”
源西河道:“楊匠官之前去過日本呀,不過是受宣宗皇帝所派。你能說流利的日語,去了日本也不會有任何不適。”
楊塤問道:“那源公子你呢?”源西河道:“我當然要留在這裡,繼續我的使命。”
楊塤搖頭道:“不行,我不去日本。”
源西河道:“我也不是要你終身留在那裡。五年,我們以五年為限,如何?”楊塤只是搖頭。
紫蘇很是生氣,怒道:“楊塤性命現下在我等掌握之中,公子何必對他好言好語?直接殺了他便是。”
源西河搖頭道:“這是我們男人之間的事,你不懂的。”
紫蘇道:“公子迷戀那jì女蔣瓊瓊,我是不懂。而今你又堅持不殺楊塤,我還是不懂。”賭氣甩手出去。
源西河也不理會,沉吟許久才道:“楊匠官如果肯乖乖聽話,我就拿出解藥去救朱驥,怎樣?”
楊塤大為意外,忙問道:“此話當真?”
源西河道:“我以我衍聖公弟子的名義發誓,絕無虛言。”
楊塤心道:“我本以為今日必定喪生於衍生公府中,卻不想源西河提了這樣一個條件。神算仝寅之前曾說過,要解我自己的厄運,需要付出一位朋友的性命,莫非就是應了這件事?也罷,反正我只需在日本待上五年,便能救朱驥一命,有何不可?”便點頭應承下來,又與源西河擊掌為誓。
被帶離廳堂時,楊塤忽轉頭問道:“源公子,是不是你殺了楊銘?”
源西河點了點頭,道:“我也是逼不得已。”
楊塤嘆道:“源公子可知道楊銘他……唉,可憐的楊國忠。”
源西河一怔,問道:“楊國忠是誰?”
楊塤搖了搖頭,道:“我已經答應你要去日本待上五年,還問楊國忠做什麼?希望源公子也信守承諾,拿出解藥去救朱驥。”
不日,楊塤便隨日本使團離開京師,東赴日本。到日本後,他沒有語言障礙,除了行動不得完全自由外,日子倒也過得安然平靜,只是格外掛念家鄉的妻兒,以及北京的朋友。由於海內外隔絕,極少聽聞大明之事。
待到五年期滿,楊塤迫不及待地登上走私商船西行回國時,才在船上得知大明已換了天子,而重臣于謙早於三年前被殺等事。一時全身發冷,旋即又熱得滿面通紅,大叫一聲,昏厥在地。
待到商船在山東登陸,楊塤也不動身南下回蘇州老家探訪妻兒,而是一路趕來北京,直接奔到登聞鼓前,擂響了大鼓。
雖則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世人該安於天命,然一味無情,放任天命,亦難免使有志之士心寒。他豁出去了,要為于謙鳴冤,要為于謙不平。
鼓院的老官吏聞聲而出,一眼便認出楊塤來。正逢英宗皇帝的寵臣袁彬蒙冤下獄,老官吏只以為楊塤是在為袁彬敲鼓,立即飛報到御前。
明英宗朱祁鎮亦對楊塤的名字有印象,問起左右時,太監們都說還記得楊塤,似乎跟前錦衣衛指揮朱驥交情不錯,也極得前兵部尚書于謙讚許。朱祁鎮本來頗欣慰竟有人替袁彬挺身而出,聽了這話,立即拉下臉,下詔將案子發到錦衣衛處審理,主審官仍是門達。
本是門達鍛鍊冤獄在先,楊塤擂鼓在後,皇帝如此處理,顯然是要送羊入虎口了。門達心領神會,動用各種酷刑拷問楊塤,甚至折斷了他引以為傲的雙手手指。
楊塤決定擂響登聞鼓的那一刻,便已做好了從容赴死的準備,卻不想平白被冠上為袁彬鳴冤的帽子,且無從辯解。在層出不窮的重刑下,他終於被迫認罪,且按照門達的授意,承認是受大學士李賢的主使。
一直準備拿大學士李賢開刀的門達很是滿意,為了大張旗鼓,特意請三法司在午門會審楊塤,想藉此機會扳倒李賢。
不想楊塤被押到會審現場後,當眾大聲道:“我是漆匠楊塤,有‘楊倭漆’之稱,想必這裡還有人記得我。我被迫離開京師,已有五年時間,新近才回來北京,根本沒有機會認識李學士。”揭發了門達用嚴刑逼供的事實後,又高舉血淋淋的雙手,悲憤地道:“我這雙手,曾為紫禁城三大殿上漆,而今全毀在了門指揮的酷刑下。自此之後,世間再無楊倭漆。”
在場官員驚嘆出聲,無不動容。然三法司畏懼門達勢力,不敢據實上報。經過商議,判袁彬以錢贖罪,楊塤斬首示眾。
袁彬也以為楊塤是為了自己而擂鼓,當然不能讓恩人為自己送命,緊急求見明英宗,痛哭流涕,反覆叩首泣請,終於令皇帝動了惻隱之心,下詔改判楊塤為監禁。
袁彬旋即被調往南京,帶俸閒住,而門達愈發一手遮天。楊塤雖免死罪,卻因為得罪了門達,沒少受罪,不久便死在了錦衣衛詔獄中。
明英宗死後,門達獲罪被貶,袁彬被召回京師,官復原職,掌錦衣衛事。不久後,門達被判充軍。袁彬不計前嫌,在郊外為其送行,還饋贈了許多財物。門達後來死在充軍途中。袁彬之後則一直仕途順利,終卒於官。
楊塤活著又死了的消息傳到蘇州時,楊塤妻子蔣蘇台正在客廳招待朱驥夫婦。朱驥因前下屬逯杲向英宗皇帝求情,已被釋放為民。他將岳父于謙遺骸運回杭州安葬後,便定居於杭州。又因蘇杭相距不遠,時不時地攜妻子於璚英來蘇州探訪寡居的蔣蘇台,多方予以照顧。
本以為楊塤早已被日本人源西河殺死,且毀屍滅跡。待聽到原來楊氏只是被脅裹去了日本,卻又在回國後捲入袁彬一案,終遭毒手後,眾人先是驚異,繼而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