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因為反覆審訊,這場大獄的始作俑者錦衣衛長官盧忠也不得不上堂作證。盧忠只是個糙包,起初不過是猜到明景帝心思,想逢迎上意,借誣告升官發財,卻沒有想到惹了這麼一場大禍。他見事情鬧大了,又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開始害怕起來,希望能夠早些脫身。
經人指點,盧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跪地懇求對方為自己占卜。仝寅被糾纏不過,便為盧忠卜了一個天澤履卦,搖頭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凶。’不咥人猶可,咥人則凶。”
盧忠嚇了一跳,見對方果然大有能耐,連忙將金刀案實為誣告之實情相告,求化解之法。仝寅不恥盧忠為人,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贖。”將盧忠趕了出去。
盧忠恐懼之極,反覆思量後,便開始裝瘋賣傻。這一法子相當奏效,他雖被免去了錦衣衛指揮的職務,但竟因此得以逃脫金刀案。
原告既然是個瘋子,話自然不能相信,按理來說,阮浪和王瑤之獄應該得解,明景帝朱祁鈺卻還是不放心,將王瑤處死。阮浪年紀已大,又受到酷刑折磨,未等行刑便死在獄中。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復辟,追封阮浪和王瑤二人,盧忠再裝瘋也無法自救,被凌遲處死,仝寅之卦果然應驗。這是後話。
金刀案雖解,但明景帝朱祁鈺多少還是聽到了一些關於大宦官金英的流言。朱祁鈺雖然懷疑金英意圖與太上皇勾結,助其復辟,但卻沒有確鑿證據。本來他是皇帝,握有生殺大權,可以隨意操縱臣民生死,不需要證據便可以捏造罪名處死對方,但金英卻大大不同,他手中有宣宗皇帝欽賜的免死詔。朱祁鈺可以對不起兄長,但卻不能忤逆生父,就算他再自私自利,再無情無義,也跨不過最後的底線。
金英仍然受到了懲處,被罷去司禮監官職,禁錮在浣衣局[7]中。不久又被釋放,有詔“命往南京安處,以就優閒”,升調為南京守備太監,後病歿,葬於南京。
這位歷事五朝的傳奇大太監,最終還是獲得了圓滿的結局。許多人揣度金英手中不僅僅有一紙免死詔書,還握有足以扭轉乾坤的重大宮廷機密,如此才能幾度死裡逃生,其子孫亦始終榮華富貴[8]。
盧忠及金英事件後,明景帝朱祁鈺大為警惕,不僅加強了南內的守衛,禁止人出入,還派人將南內成片的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援樹木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南內的大門也被上了鎖,鎖里還灌上了鉛,這樣,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開門。朱祁鎮的日常飲食衣物等物品,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為防止南內與外面聯絡,紙筆也極少供應。
儘管如此,明景帝還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與明英宗暗中結納,開始倚重錦衣衛官校。正統末年,大宦官王振亂政,王振黨羽馬順任錦衣衛長官,亦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馬順既誅,廷臣極言官校緝事之弊,明景帝曾採納,並切責官校首領,命其將所緝人犯悉送交法司察辦,錦衣衛官校勢焰稍稍收斂。而今情況又有所不同,明景帝欲暗察外事,遂提拔親信畢旺為錦衣衛長官,專司偵訪,暗中監視臣民言行。從此,錦衣衛官校又漸用事。這一切,都是明景帝針對親兄長太上皇朱祁鎮所採取的防範。
南內湯池仍蔓糙。困頓中的朱祁鎮一開始還不知道這些事,有一天出屋曬太陽,突然發現南內的樹木都沒有了,變得光禿禿的,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明景帝派人伐掉了。朱祁鎮大為驚恐,當即全身發軟,跌坐在地上。
慘紅如血的斜陽照射在高牆上,南宮滿園殘存的花糙都飽含著淒涼的悲意。這個名義上的太上皇,終於明白他不但失去了自由,且完全喪失了尊嚴,甚至連生命也時刻處在危險當中。他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經歷了明朝所有皇帝中最複雜的人世滄桑。
他曾經以為,自己是大明天子,主宰著中原大地,沒有什麼會讓他心生恐懼。就算當初在土木堡血肉紛飛的戰場,他也沒有畏懼。而此時此刻,他渾身發冷,仿佛掉進了深不見底的冬日冰窟中。而最可怕的是,冰窟不只是寒氣逼人,還有一股巨大的旋渦,不停地在他身邊轉呀轉呀,時時刻刻要將他吞噬。他不知道那一刻什麼時候會到來,但他知道一定會來,這才是他發自心底的恐懼,無時不刻,無處不在……
明英宗身上,生動地體現出皇權對人性的巨大扭曲。在最高權力的爭奪中,父子和兄弟的親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世上最殘酷和最慘烈的事情,大概要算這類皇家父子或兄弟之間為奪取權力互相殘殺的鬥爭了。
中國自古有“心、態、習、性”的說法,意思是心變了,態度就變了;態度變了,習慣就變了;習慣變了,行為就變了;行為變了,人生就變了。明英宗的轉變由內至外,從心開始——他強烈渴望重新恢復天子的榮耀。然而當他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挫折時,他又漸漸喪失了同情心和道德感,對人極其懷疑和冷漠。到他後來僥倖重新登上皇位,立即採取一系列殘酷手段進行清算,也就不足為奇了。
閒庭糙長,別院鶯飛,南內的太上皇朱祁鎮逐漸被人遺忘,而明景帝朱祁鈺與李惜兒的戀情則在朝野之間傳得沸沸揚揚。傳聞皇帝為了解決子嗣問題,開始大肆縱情聲色,甚至還將教坊司舞姬李惜兒公然召入宮中,而之前朱祁鈺召教坊司蔣瓊瓊入宮,只是投石問路,其本意在李惜兒。
皇帝與名jì交往,在歷史上不是什麼新鮮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宋徽宗趙佶與名jì李師師的故事。李師師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母親早逝,由父親煮漿代辱,撫養成人。據說她生下來不曾哭過,一直到三歲的時候,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父親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為她摩頂時,才突然放聲大哭,聲音高亢嘹亮,聲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贊道:“這小女孩真是個佛門弟子!”當時一般人都把佛門弟子叫作“師”,“師師”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李師師四歲時,父親因罪入獄,病死獄中,她無依無靠,只好入娼籍李家。長成後,因色藝雙全,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jì。且慷慨有俠名,有“飛將軍”和“紅妝季布”的稱號。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孫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嶽之輩,無不以一登其門為榮耀。
宋徽宗聽說李師師的大名後,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後,皇帝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有時還叫大學士王黼同去。為了方便尋歡作樂,宋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負責出行事宜。行幸局的官員還負責幫皇帝圓謊:如果宋徽宗因yín樂當日不能上朝,就說宮中有宴飲,次日仍未回宮,就傳旨稱皇帝染病。
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實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師師後,其他人哪敢與天子爭美,只能望“師”興嘆。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詞諷刺宋徽宗。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兒殺了賈奕,最後還是看在李師師的面子上,將他貶到瓊州做參軍。
後宮嬪妃對宋徽宗如此迷戀一個jì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寵的韋賢妃私下問宋徽宗道:“何物李娃兒,陛下悅之如此?”宋徽宗答道:“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艷裝,服玄素,命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見李師師令宋徽宗著迷的地方在於風韻別樣[9]。
明景帝朱祁鈺之愛李惜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起後宮其他嬪妃,李惜兒風情大不相同,婀娜曼妙,聰慧而有個性,因而備受朱祁鈺喜愛,寵賜優渥。皇帝為了討她歡心,甚至下詔為前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平反,赦免王氏親眷家人,李惜兒亦得以脫籍。甚至連向朱祁鈺推薦李惜兒的鐘鼓司內官陳義、教坊司左司樂晉榮都得到了厚賞。
看到皇帝被美人迷得神魂顛倒,人們甚至暗自揣測,以朱祁鈺之一意孤行及不顧體面的個性,一旦李惜兒生下兒子,她會不會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一位jì女出身的皇后?
為錦衣衛故校尉王永心平反詔令下達後不久,李惜兒便親身來到錦衣衛,當面向朱驥道謝。朱驥慚愧極了,道:“不敢當,我實無尺寸之功。”
李惜兒道:“如果不是朱指揮你命蔣姊姊將我帶入教坊司學舞,我便不能吸引到皇帝,更無法替親人平反了。”又想到蔣瓊瓊就此下落不明,不覺黯然神傷。忽見兵部尚書于謙大踏步進來,慌忙拭淚起身,預備辭去。于謙叫道:“惜兒慢走,我是專程來找你的。”
李惜兒愕然道:“于少保找小女子何事?”
于謙道:“之前我一直沒有提過,不是有意瞞你,而是為安全計。目下王永心一案已然平反,便再無忌諱。事關你表弟王安。”
經人指點,盧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跪地懇求對方為自己占卜。仝寅被糾纏不過,便為盧忠卜了一個天澤履卦,搖頭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凶。’不咥人猶可,咥人則凶。”
盧忠嚇了一跳,見對方果然大有能耐,連忙將金刀案實為誣告之實情相告,求化解之法。仝寅不恥盧忠為人,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贖。”將盧忠趕了出去。
盧忠恐懼之極,反覆思量後,便開始裝瘋賣傻。這一法子相當奏效,他雖被免去了錦衣衛指揮的職務,但竟因此得以逃脫金刀案。
原告既然是個瘋子,話自然不能相信,按理來說,阮浪和王瑤之獄應該得解,明景帝朱祁鈺卻還是不放心,將王瑤處死。阮浪年紀已大,又受到酷刑折磨,未等行刑便死在獄中。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復辟,追封阮浪和王瑤二人,盧忠再裝瘋也無法自救,被凌遲處死,仝寅之卦果然應驗。這是後話。
金刀案雖解,但明景帝朱祁鈺多少還是聽到了一些關於大宦官金英的流言。朱祁鈺雖然懷疑金英意圖與太上皇勾結,助其復辟,但卻沒有確鑿證據。本來他是皇帝,握有生殺大權,可以隨意操縱臣民生死,不需要證據便可以捏造罪名處死對方,但金英卻大大不同,他手中有宣宗皇帝欽賜的免死詔。朱祁鈺可以對不起兄長,但卻不能忤逆生父,就算他再自私自利,再無情無義,也跨不過最後的底線。
金英仍然受到了懲處,被罷去司禮監官職,禁錮在浣衣局[7]中。不久又被釋放,有詔“命往南京安處,以就優閒”,升調為南京守備太監,後病歿,葬於南京。
這位歷事五朝的傳奇大太監,最終還是獲得了圓滿的結局。許多人揣度金英手中不僅僅有一紙免死詔書,還握有足以扭轉乾坤的重大宮廷機密,如此才能幾度死裡逃生,其子孫亦始終榮華富貴[8]。
盧忠及金英事件後,明景帝朱祁鈺大為警惕,不僅加強了南內的守衛,禁止人出入,還派人將南內成片的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援樹木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南內的大門也被上了鎖,鎖里還灌上了鉛,這樣,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開門。朱祁鎮的日常飲食衣物等物品,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為防止南內與外面聯絡,紙筆也極少供應。
儘管如此,明景帝還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與明英宗暗中結納,開始倚重錦衣衛官校。正統末年,大宦官王振亂政,王振黨羽馬順任錦衣衛長官,亦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馬順既誅,廷臣極言官校緝事之弊,明景帝曾採納,並切責官校首領,命其將所緝人犯悉送交法司察辦,錦衣衛官校勢焰稍稍收斂。而今情況又有所不同,明景帝欲暗察外事,遂提拔親信畢旺為錦衣衛長官,專司偵訪,暗中監視臣民言行。從此,錦衣衛官校又漸用事。這一切,都是明景帝針對親兄長太上皇朱祁鎮所採取的防範。
南內湯池仍蔓糙。困頓中的朱祁鎮一開始還不知道這些事,有一天出屋曬太陽,突然發現南內的樹木都沒有了,變得光禿禿的,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明景帝派人伐掉了。朱祁鎮大為驚恐,當即全身發軟,跌坐在地上。
慘紅如血的斜陽照射在高牆上,南宮滿園殘存的花糙都飽含著淒涼的悲意。這個名義上的太上皇,終於明白他不但失去了自由,且完全喪失了尊嚴,甚至連生命也時刻處在危險當中。他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經歷了明朝所有皇帝中最複雜的人世滄桑。
他曾經以為,自己是大明天子,主宰著中原大地,沒有什麼會讓他心生恐懼。就算當初在土木堡血肉紛飛的戰場,他也沒有畏懼。而此時此刻,他渾身發冷,仿佛掉進了深不見底的冬日冰窟中。而最可怕的是,冰窟不只是寒氣逼人,還有一股巨大的旋渦,不停地在他身邊轉呀轉呀,時時刻刻要將他吞噬。他不知道那一刻什麼時候會到來,但他知道一定會來,這才是他發自心底的恐懼,無時不刻,無處不在……
明英宗身上,生動地體現出皇權對人性的巨大扭曲。在最高權力的爭奪中,父子和兄弟的親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世上最殘酷和最慘烈的事情,大概要算這類皇家父子或兄弟之間為奪取權力互相殘殺的鬥爭了。
中國自古有“心、態、習、性”的說法,意思是心變了,態度就變了;態度變了,習慣就變了;習慣變了,行為就變了;行為變了,人生就變了。明英宗的轉變由內至外,從心開始——他強烈渴望重新恢復天子的榮耀。然而當他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挫折時,他又漸漸喪失了同情心和道德感,對人極其懷疑和冷漠。到他後來僥倖重新登上皇位,立即採取一系列殘酷手段進行清算,也就不足為奇了。
閒庭糙長,別院鶯飛,南內的太上皇朱祁鎮逐漸被人遺忘,而明景帝朱祁鈺與李惜兒的戀情則在朝野之間傳得沸沸揚揚。傳聞皇帝為了解決子嗣問題,開始大肆縱情聲色,甚至還將教坊司舞姬李惜兒公然召入宮中,而之前朱祁鈺召教坊司蔣瓊瓊入宮,只是投石問路,其本意在李惜兒。
皇帝與名jì交往,在歷史上不是什麼新鮮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宋徽宗趙佶與名jì李師師的故事。李師師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母親早逝,由父親煮漿代辱,撫養成人。據說她生下來不曾哭過,一直到三歲的時候,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父親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為她摩頂時,才突然放聲大哭,聲音高亢嘹亮,聲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贊道:“這小女孩真是個佛門弟子!”當時一般人都把佛門弟子叫作“師”,“師師”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李師師四歲時,父親因罪入獄,病死獄中,她無依無靠,只好入娼籍李家。長成後,因色藝雙全,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jì。且慷慨有俠名,有“飛將軍”和“紅妝季布”的稱號。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孫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嶽之輩,無不以一登其門為榮耀。
宋徽宗聽說李師師的大名後,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後,皇帝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有時還叫大學士王黼同去。為了方便尋歡作樂,宋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負責出行事宜。行幸局的官員還負責幫皇帝圓謊:如果宋徽宗因yín樂當日不能上朝,就說宮中有宴飲,次日仍未回宮,就傳旨稱皇帝染病。
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實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師師後,其他人哪敢與天子爭美,只能望“師”興嘆。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詞諷刺宋徽宗。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兒殺了賈奕,最後還是看在李師師的面子上,將他貶到瓊州做參軍。
後宮嬪妃對宋徽宗如此迷戀一個jì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寵的韋賢妃私下問宋徽宗道:“何物李娃兒,陛下悅之如此?”宋徽宗答道:“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艷裝,服玄素,命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見李師師令宋徽宗著迷的地方在於風韻別樣[9]。
明景帝朱祁鈺之愛李惜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起後宮其他嬪妃,李惜兒風情大不相同,婀娜曼妙,聰慧而有個性,因而備受朱祁鈺喜愛,寵賜優渥。皇帝為了討她歡心,甚至下詔為前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平反,赦免王氏親眷家人,李惜兒亦得以脫籍。甚至連向朱祁鈺推薦李惜兒的鐘鼓司內官陳義、教坊司左司樂晉榮都得到了厚賞。
看到皇帝被美人迷得神魂顛倒,人們甚至暗自揣測,以朱祁鈺之一意孤行及不顧體面的個性,一旦李惜兒生下兒子,她會不會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一位jì女出身的皇后?
為錦衣衛故校尉王永心平反詔令下達後不久,李惜兒便親身來到錦衣衛,當面向朱驥道謝。朱驥慚愧極了,道:“不敢當,我實無尺寸之功。”
李惜兒道:“如果不是朱指揮你命蔣姊姊將我帶入教坊司學舞,我便不能吸引到皇帝,更無法替親人平反了。”又想到蔣瓊瓊就此下落不明,不覺黯然神傷。忽見兵部尚書于謙大踏步進來,慌忙拭淚起身,預備辭去。于謙叫道:“惜兒慢走,我是專程來找你的。”
李惜兒愕然道:“于少保找小女子何事?”
于謙道:“之前我一直沒有提過,不是有意瞞你,而是為安全計。目下王永心一案已然平反,便再無忌諱。事關你表弟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