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反倒是司禮監另一位大宦官金英遠比他更有動機。明英宗時,金英是司禮監僅次於王振的第二號人物。明景帝即位後,金英本已升為領銜宦官,卻因易立太子一事得罪了明景帝,之後情況便急轉直下,反倒讓資歷不如他的興安坐了司禮監頭把交椅。
會不會是金英與瓦剌也先聯絡,支持對方營救太上皇並助其復辟?而興安多少有所覺察,猜到蒯玉珠被綁架一案不是那麼簡單,疑心金英與之有關,卻苦無證據。金英手握明宣宗親賜的免死詔書,可不是那種能隨隨便便扳倒的小人物,要在明景帝面前舉報他,非得拿出鐵證不可。興安料想金英的最終目的仍是太上皇,為取得更多援助,勢必會與孫太后聯絡,所以派了心腹李發暗中監視國丈孫忠府邸。如此,李發便也是知情者了。
朱驥疾步出來官署,卻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等在門邊,見到李發出來,便上前攔下,徑直道:“我聽說李公公曾在孫國丈府外監視,公公可是知道些什麼?”
李發一驚,連連搖頭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朱驥道:“李公公,人命關天。公公如肯實話告知,我保證只有你我知道此事,且朱驥感激不盡,來日必有後報。”
如此,等於承認欠了李發一個大大的人情。朱驥是錦衣衛長官,能辦到的事不少,將來李發總有用得上的時候。這一承諾,不可謂沒有吸引力。不料李發毫不心動,連連搖頭道:“我知道的,不久前都已經告訴了楊匠官。朱指揮不妨直接去找他。”
朱驥又問道:“不久,楊匠官去了皇宮,原來他是去找你?”
李發道:“是。當時我正好隨興司禮出宮,楊匠官攔住我問東問西,若不是著急打發他走,我也不會透露那些話給他。”
朱驥大奇,還待再問,李發卻繞開兩步,匆匆走了。朱驥一時無法可想,又不見楊塤蹤影,只得先與千戶白琦率人往北城而來。
都察院監察御史林鶚剛好也在東二條一帶巡視。他眼睛中充滿紅紅的血絲,看上去十分疲憊,大概連續多日沒有休息好。見朱驥帶人趕來,忙過來問道:“可是打探到了玉珠具體關押之地?”
朱驥道:“不是。”大致說了蒙古人綁架了蒯玉珠,而今也先已因內訌被殺一事。
林鶚驚道:“如此,玉珠豈不是命懸一線?”朱驥道:“正因為如此,我才帶人趕來。”
林鶚道:“之前我們沒有嚴密搜索這一帶,是因為投鼠忌器。而今既然知道玉珠有生命危險,應該立即採取行動。”
朱驥卻不同意,道:“我們只將這一帶出口封鎖,等到吳將軍人到後,再具體採取行動。”
林鶚大是不解,道:“為什麼要等吳瑾?”
朱驥未及解釋,那曾給楊塤通風報信的燒餅鋪店家引著一人過來,訕訕叫道:“林御史,這位是……”
那人等不及店家介紹,直接取下帽兜,露出一臉絡腮鬍子來。朱驥、林鶚同時認出對方便是當街綁走蒯玉珠的歹人首領,齊聲驚叫道:“是你!”
那人絲毫沒有懼色,大大咧咧地道:“我叫穆沙。你們誰是頭領?”
林鶚忙喝令手下擒拿穆沙。朱驥道:“等一下!”上前兩步,問道:“你肯主動出來見面,可是想要談判?”
穆沙道:“閣下是……”朱驥道:“我是錦衣衛指揮朱驥。”見對方不大相信,這才想到自己換了便衣,便出示腰牌。
穆沙又問道:“你做得了主?”朱驥點了點頭,道:“你有什麼條件,不妨直接說出來。”
穆沙便道:“想必朱指揮已經得到消息,我國大汗遇害了。”
朱驥奇道:“消息尚未傳開,連本朝朝廷都未收到正式訃告。你正被官方通緝,不能露面,又是如何知道的?”
穆沙道:“我自有我的渠道,你們恭順侯吳瑾收到消息的時候,我同時也收到了。朱指揮,你是軍人,該知道我們只是奉命行事,且也不是要與南朝為敵。你若肯就此放我們離去,我就把蒯玉珠完整無缺地還給你。本來她是必死無疑的,非但有人堅持要除掉她,而且另外有人願意花大價錢買她。只是我國大汗既死,我們一行人急著趕回蒙古本土,不欲再節外生枝。”又問道:“朱指揮,你意下如何?”
之前兵部尚書于謙曾有交代:“只要那些人肯釋放玉珠並速速離開京師,他們圖謀之事,就當沒發生過。”朱驥見穆沙主動出來談判,也樂得儘快救出蒯玉珠,就此息事寧人,遂點頭道:“那好,我們一言為定。”一旁林鶚雖有異議,卻也未多說什麼。
那穆沙便轉身離開。朱驥非但不阻攔,也沒有派人跟蹤。過了大約一刻工夫,穆沙帶著數名大漢簇擁著一名女子出來。那女子雙手反剪,頭上套了個粗布袋子,從身形衣著來看,赫然便是失蹤幾日的蒯玉珠了。
朱驥忙迎上前去,揭開頭上袋子,取出塞口的毛巾,解開綁縛,問道:“玉珠你有沒有受傷?”
蒯玉珠搖了搖頭,活動了幾下手腕,轉頭問道:“就是這些壞人綁架了我嗎?”
朱驥道:“是。”見蒯玉珠要衝上前動手,忙扯住她,低聲告道:“我已經跟他們私下達成協議,答應放他們走。”
蒯玉珠極為愕然,問道:“這是何故?難道是為了救我嗎?驥哥哥,你我一起長大,你該知道我的性子,我寧可自己死了,也不要你向壞人屈服。”又問道:“于少保一定不會為了我做出有損朝廷利益的事,他老人家知道你跟壞人私自達成協議了嗎?”
朱驥不便當眾談及此事,便道:“這件事,不止於你一人安危,而是牽涉重大,容我慢慢跟你解釋。”一面安撫蒯玉珠,一面揮手命手下讓開,放穆沙等人離去。穆沙也不多言,只以蒙古人的禮節深深鞠了個躬,表示謝意,隨即揚長而去。
正好京營恭順侯吳瑾率人趕來,其妹吳珊瑚也跟在後面。朱驥忙告道:“事情已經解決了。”向吳瑾使了個眼色,吳瑾便命妹妹先送蒯玉珠回娘家,好與家人團聚。
朱驥告道:“適才穆沙提及還有人在打玉珠的主意,這次怕是針對于少保。”
吳瑾忙道:“放心,有我在,一定盡全力保護于少保家人安然無恙。”頓了頓,又道:“你自己也要當心。”
朱驥點點頭,送走吳瑾,忽覺得眼前一陣昏黑,腳下一個趔趄,險些站立不住,幸虧一旁的林鶚及時伸手扶住。
林鶚問道:“朱兄,你臉色十分難看,是不是生病了?”
朱驥料想是體內毒性發作,卻不便宣揚,只道:“我沒事。”
林鶚道:“玉珠一案雖已解決,但朱兄預備如何上報?”朱驥道:“事已至此,只能據實而言了。”大致說了內里情由。
林鶚這才知道穆沙一夥蒙古人的真正目的在於太上皇,不由得駭然色變,道:“鍾同已因復儲一事遭殺身之禍,章綸亦是瀕死,足見太上皇父子是當今皇帝的心頭刺,提都不能提上一句。穆沙這件事,雖則太上皇並不知情,但若皇帝知道蒙古人竟意圖助太上皇復辟,怕是不會就此甘休。一旦手足相殘,將是自本朝靖難之役以來的第二大悲劇。而且極有可能皇帝因發怒而對蒙古用兵,兵釁再起,非黎民之福。”
朱驥亦是極感為難,道:“我一開始便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直刻意隱瞞內幕,連我岳父于少保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真相。然目下玉珠全身而退,安然無恙,而歹人竟無一人就擒,實再難編一套謊話自圓其說。”
林鶚沉吟半晌,也沒有好的辦法,便問道:“楊塤人呢?他腦子活,主意多,也許會有辦法。”朱驥道:“他去追索內應線索,一直沒有回來。”
話音剛落,司禮監大宦官金英便匆匆趕到。他雖竭力保持一貫氣定神閒的姿態,但仍然難掩焦灼之情,急迫問道:“聽說是日本人綁架了蒯匠官之女蒯玉珠,意圖要挾于少保拿鄭和寶圖交換,可有這回事?”
朱驥道:“唔,這個……確實有歹人聯絡過我,約我在白塔會面,稱玉珠在他們手中,要我拿鄭和寶圖去交換,但並沒有表明身份。最終還是楊塤楊匠官從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他們是日本人。”
金英長舒一口氣,道:“原來是這樣!楊匠官到過日本,熟悉日本人情,他既然說歹人是日本人,應該是沒錯的了。”
金氏一到場便稱聽聞是日本人行綁架之事,語氣甚是肯定,然聽到朱驥的對答後,神色、語氣大為舒緩,好像是很欣慰終於找到了人證、物證。朱驥心如明鏡,愈發肯定金英便是蒙古人的內應,料想對方已經得知日本人圖謀鄭和寶圖一事,竟異想天開地想要將罪名嫁禍到日本頭上,如此,旁人便不會再懷疑事情與太上皇有關,可謂十分高明的說辭。朱驥因為此事牽涉重大,也不能輕易揭破金英牽涉其中,試想連司禮監頭號大宦官興安都沒有找到金英的把柄和證據,他又如何能捅穿這層紙?
會不會是金英與瓦剌也先聯絡,支持對方營救太上皇並助其復辟?而興安多少有所覺察,猜到蒯玉珠被綁架一案不是那麼簡單,疑心金英與之有關,卻苦無證據。金英手握明宣宗親賜的免死詔書,可不是那種能隨隨便便扳倒的小人物,要在明景帝面前舉報他,非得拿出鐵證不可。興安料想金英的最終目的仍是太上皇,為取得更多援助,勢必會與孫太后聯絡,所以派了心腹李發暗中監視國丈孫忠府邸。如此,李發便也是知情者了。
朱驥疾步出來官署,卻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等在門邊,見到李發出來,便上前攔下,徑直道:“我聽說李公公曾在孫國丈府外監視,公公可是知道些什麼?”
李發一驚,連連搖頭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朱驥道:“李公公,人命關天。公公如肯實話告知,我保證只有你我知道此事,且朱驥感激不盡,來日必有後報。”
如此,等於承認欠了李發一個大大的人情。朱驥是錦衣衛長官,能辦到的事不少,將來李發總有用得上的時候。這一承諾,不可謂沒有吸引力。不料李發毫不心動,連連搖頭道:“我知道的,不久前都已經告訴了楊匠官。朱指揮不妨直接去找他。”
朱驥又問道:“不久,楊匠官去了皇宮,原來他是去找你?”
李發道:“是。當時我正好隨興司禮出宮,楊匠官攔住我問東問西,若不是著急打發他走,我也不會透露那些話給他。”
朱驥大奇,還待再問,李發卻繞開兩步,匆匆走了。朱驥一時無法可想,又不見楊塤蹤影,只得先與千戶白琦率人往北城而來。
都察院監察御史林鶚剛好也在東二條一帶巡視。他眼睛中充滿紅紅的血絲,看上去十分疲憊,大概連續多日沒有休息好。見朱驥帶人趕來,忙過來問道:“可是打探到了玉珠具體關押之地?”
朱驥道:“不是。”大致說了蒙古人綁架了蒯玉珠,而今也先已因內訌被殺一事。
林鶚驚道:“如此,玉珠豈不是命懸一線?”朱驥道:“正因為如此,我才帶人趕來。”
林鶚道:“之前我們沒有嚴密搜索這一帶,是因為投鼠忌器。而今既然知道玉珠有生命危險,應該立即採取行動。”
朱驥卻不同意,道:“我們只將這一帶出口封鎖,等到吳將軍人到後,再具體採取行動。”
林鶚大是不解,道:“為什麼要等吳瑾?”
朱驥未及解釋,那曾給楊塤通風報信的燒餅鋪店家引著一人過來,訕訕叫道:“林御史,這位是……”
那人等不及店家介紹,直接取下帽兜,露出一臉絡腮鬍子來。朱驥、林鶚同時認出對方便是當街綁走蒯玉珠的歹人首領,齊聲驚叫道:“是你!”
那人絲毫沒有懼色,大大咧咧地道:“我叫穆沙。你們誰是頭領?”
林鶚忙喝令手下擒拿穆沙。朱驥道:“等一下!”上前兩步,問道:“你肯主動出來見面,可是想要談判?”
穆沙道:“閣下是……”朱驥道:“我是錦衣衛指揮朱驥。”見對方不大相信,這才想到自己換了便衣,便出示腰牌。
穆沙又問道:“你做得了主?”朱驥點了點頭,道:“你有什麼條件,不妨直接說出來。”
穆沙便道:“想必朱指揮已經得到消息,我國大汗遇害了。”
朱驥奇道:“消息尚未傳開,連本朝朝廷都未收到正式訃告。你正被官方通緝,不能露面,又是如何知道的?”
穆沙道:“我自有我的渠道,你們恭順侯吳瑾收到消息的時候,我同時也收到了。朱指揮,你是軍人,該知道我們只是奉命行事,且也不是要與南朝為敵。你若肯就此放我們離去,我就把蒯玉珠完整無缺地還給你。本來她是必死無疑的,非但有人堅持要除掉她,而且另外有人願意花大價錢買她。只是我國大汗既死,我們一行人急著趕回蒙古本土,不欲再節外生枝。”又問道:“朱指揮,你意下如何?”
之前兵部尚書于謙曾有交代:“只要那些人肯釋放玉珠並速速離開京師,他們圖謀之事,就當沒發生過。”朱驥見穆沙主動出來談判,也樂得儘快救出蒯玉珠,就此息事寧人,遂點頭道:“那好,我們一言為定。”一旁林鶚雖有異議,卻也未多說什麼。
那穆沙便轉身離開。朱驥非但不阻攔,也沒有派人跟蹤。過了大約一刻工夫,穆沙帶著數名大漢簇擁著一名女子出來。那女子雙手反剪,頭上套了個粗布袋子,從身形衣著來看,赫然便是失蹤幾日的蒯玉珠了。
朱驥忙迎上前去,揭開頭上袋子,取出塞口的毛巾,解開綁縛,問道:“玉珠你有沒有受傷?”
蒯玉珠搖了搖頭,活動了幾下手腕,轉頭問道:“就是這些壞人綁架了我嗎?”
朱驥道:“是。”見蒯玉珠要衝上前動手,忙扯住她,低聲告道:“我已經跟他們私下達成協議,答應放他們走。”
蒯玉珠極為愕然,問道:“這是何故?難道是為了救我嗎?驥哥哥,你我一起長大,你該知道我的性子,我寧可自己死了,也不要你向壞人屈服。”又問道:“于少保一定不會為了我做出有損朝廷利益的事,他老人家知道你跟壞人私自達成協議了嗎?”
朱驥不便當眾談及此事,便道:“這件事,不止於你一人安危,而是牽涉重大,容我慢慢跟你解釋。”一面安撫蒯玉珠,一面揮手命手下讓開,放穆沙等人離去。穆沙也不多言,只以蒙古人的禮節深深鞠了個躬,表示謝意,隨即揚長而去。
正好京營恭順侯吳瑾率人趕來,其妹吳珊瑚也跟在後面。朱驥忙告道:“事情已經解決了。”向吳瑾使了個眼色,吳瑾便命妹妹先送蒯玉珠回娘家,好與家人團聚。
朱驥告道:“適才穆沙提及還有人在打玉珠的主意,這次怕是針對于少保。”
吳瑾忙道:“放心,有我在,一定盡全力保護于少保家人安然無恙。”頓了頓,又道:“你自己也要當心。”
朱驥點點頭,送走吳瑾,忽覺得眼前一陣昏黑,腳下一個趔趄,險些站立不住,幸虧一旁的林鶚及時伸手扶住。
林鶚問道:“朱兄,你臉色十分難看,是不是生病了?”
朱驥料想是體內毒性發作,卻不便宣揚,只道:“我沒事。”
林鶚道:“玉珠一案雖已解決,但朱兄預備如何上報?”朱驥道:“事已至此,只能據實而言了。”大致說了內里情由。
林鶚這才知道穆沙一夥蒙古人的真正目的在於太上皇,不由得駭然色變,道:“鍾同已因復儲一事遭殺身之禍,章綸亦是瀕死,足見太上皇父子是當今皇帝的心頭刺,提都不能提上一句。穆沙這件事,雖則太上皇並不知情,但若皇帝知道蒙古人竟意圖助太上皇復辟,怕是不會就此甘休。一旦手足相殘,將是自本朝靖難之役以來的第二大悲劇。而且極有可能皇帝因發怒而對蒙古用兵,兵釁再起,非黎民之福。”
朱驥亦是極感為難,道:“我一開始便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直刻意隱瞞內幕,連我岳父于少保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真相。然目下玉珠全身而退,安然無恙,而歹人竟無一人就擒,實再難編一套謊話自圓其說。”
林鶚沉吟半晌,也沒有好的辦法,便問道:“楊塤人呢?他腦子活,主意多,也許會有辦法。”朱驥道:“他去追索內應線索,一直沒有回來。”
話音剛落,司禮監大宦官金英便匆匆趕到。他雖竭力保持一貫氣定神閒的姿態,但仍然難掩焦灼之情,急迫問道:“聽說是日本人綁架了蒯匠官之女蒯玉珠,意圖要挾于少保拿鄭和寶圖交換,可有這回事?”
朱驥道:“唔,這個……確實有歹人聯絡過我,約我在白塔會面,稱玉珠在他們手中,要我拿鄭和寶圖去交換,但並沒有表明身份。最終還是楊塤楊匠官從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他們是日本人。”
金英長舒一口氣,道:“原來是這樣!楊匠官到過日本,熟悉日本人情,他既然說歹人是日本人,應該是沒錯的了。”
金氏一到場便稱聽聞是日本人行綁架之事,語氣甚是肯定,然聽到朱驥的對答後,神色、語氣大為舒緩,好像是很欣慰終於找到了人證、物證。朱驥心如明鏡,愈發肯定金英便是蒙古人的內應,料想對方已經得知日本人圖謀鄭和寶圖一事,竟異想天開地想要將罪名嫁禍到日本頭上,如此,旁人便不會再懷疑事情與太上皇有關,可謂十分高明的說辭。朱驥因為此事牽涉重大,也不能輕易揭破金英牽涉其中,試想連司禮監頭號大宦官興安都沒有找到金英的把柄和證據,他又如何能捅穿這層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