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隆慶初年(1567年),明廷開始了一系列針對俺答的應變措施。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鞏固邊防的工作。自從明成祖朱棣放棄大寧,大明朝就沒有恢復三衛的決心,於是拱衛京師的重心便著落在薊州和大同。嘉靖年間,名將戚繼光受命抗倭,功績顯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因北方蒙古俺答勢力大增,經常侵擾中原,戚繼光又被調至北方抗擊俺答,被授為神機營副將,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宜,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從此,戚繼光到北邊練兵,北部邊防大大得到加強。
隆慶四年(1570年),韃靼內部發生矛盾,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子比吉和辱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到大同請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府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
原來,俺答第三子死時留有遺孤,即把漢那吉,為俺答正妻一克哈屯所育。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三娘子蒙古名為鍾金哈屯,是衛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恆阿哈之女,為俺答長女所生,依名分上論來,是俺答的外孫女,把漢那吉的表妹。表哥娶表妹,也算是近親結婚,親上加親了。
然三娘子美麗出眾,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打算據為己有,把漢那吉大為不滿,於是祖孫之間為此結怨。把漢那吉到底爭不過祖父,便上演了失戀青年離家出走的一幕。在明廷看來,把漢那吉算是棄暗投明了。
大明朝可從來沒有碰上過這等事。加上當時俺答從嘉靖朝開始就是明廷最大的敵人,把漢那吉是其嫡子,身份特殊,大同巡撫方逢時不敢擅作主張,轉報總督王崇古。王崇古認為可以收留把漢那吉一行。
部將諫阻道:“一個孤豎,何足重輕,不如勿納為是。”
王崇古道:“這是奇貨可居,為什麼不收留呢?倘若俺答前來索還,我軍有叛徒趙全等人,尚在韃靼處,可叫俺答送來互易。我們還可以學習漢朝質子的故例,讓把漢那吉招引舊部,寓居近塞。俺答年紀老邁,去死不遠,他的兒子都不及俺答,到時我們可命把漢那吉出塞,前去與辛愛相抗。彼為蚌鷸,我作漁人,豈非一條好計?”
王崇古的計策固然不錯,但也不過是個有些見識但並無遠見的人。何況把漢那吉的這件事情到此為止,不可預見的因素太多,還很難判斷將來會有什麼結果。但王崇古的運氣好極了,因為整個事件的起因——三娘子,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巾幗人物,只是她的作用暫時還未顯露出來。
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再次寫信給王崇古:“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要王崇古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並命王崇古、方逢時上奏,請明穆宗納降。
明廷得知把漢那吉投降一事後,很多大臣極力反對納降,認為敵情叵測。只有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認為王崇古的處理很得控邊要策,力主照行。明穆宗朱載垕也贊同內閣意見,連稱外人慕義,前來降順,應加優撫。於是,明廷正式授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各賞大紅紵絲衣一襲。
俺答正妻一克哈屯生怕大明誘殺愛孫把漢那吉,日夜與俺答吵鬧。俺答也有些後悔起來,立即召集十萬軍隊,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氣勢洶洶地要找明朝要回孫子。
王崇古早有準備,飛書傳檄各鎮,堅壁清野,嚴兵戒備。俺答攻無可攻,掠無可掠,弄得進退兩難,不得已遣使請和。王崇古早得張居正授意,公然以其孫要挾,稱不退兵就殺了把漢那吉。俺答雖然奪走了孫媳婦,但依舊愛惜孫子的性命,終於被迫妥協。張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明朝叛臣綁送明軍大營。
把漢那吉穿著大明皇帝欽賜的大紅絲袍回到韃靼,俺答見到後非常感動,稱以後絕不再侵犯大明,要與明朝友好相處。
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蒙古進行貿易,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和議”。
把漢那吉回去蒙古後,俺答依舊將三娘子霸占。祖孫二人在一克哈屯的調停下,倒也相安無事。蒙古人性情慡直,他們那時還沒有發達的文化,亦沒有太深的城府,不善於互相勾心鬥角,和好了就是徹底和好了。三娘子似乎無所謂,就此正式嫁給了俺答。但她非常渴慕中原文化,所以力主和平。由於三娘子精明能幹,逐漸在蒙古軍政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俺答對她非常寵愛,“事無巨細,咸聽取裁”。
萬曆九年(1581年)十月,七十五歲的俺答汗病死,俺答長子黃台吉任韃靼首領。按照蒙古族習俗,黃台吉可以娶繼母三娘子為妻。但時年三十二歲的三娘子嫌黃台吉年紀太老,容貌又丑,不願意接受,帶著部眾往西出走。黃台吉垂涎三娘子的美麗已久,認定繼母也是父親的遺產,自己當然有繼承的權利。加上繼母地位非凡,沒有她的支持,自己很難入承王位,於是帶著輕騎向西追趕。
明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想用三娘子來羈絆黃台吉,以對明廷有利,連忙派人勸說三娘子。識大體的三娘子這才重新回頭,嫁給黃台吉,成為第二代順義王夫人。此時的三娘子已經成為韃靼的核心人物,“群情依為向背”。當時奉表稱謝者,皆以三娘子為主名。凡赴內地,均須攜帶三娘子簽發的文書,方准通行。
黃台吉在位僅四年便死了。順義王王篆和兵符都在三娘子手中,她一度打算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卜他失禮。但黃台吉長子扯力克很不滿意,欲自立為王。三娘子權衡利害後,最終將王篆交給了扯力克。扯力克也娶三娘子為妻。三娘子的年紀比扯力克要大許多,但扯力克絲毫不介意。為了娶到繼祖母,他事先將所有的姬妾都趕走。扯力克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三月襲封順義王,冊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王崇古、方逢時卸任後,吳兌繼任宣府巡撫。三娘子經常到吳兌的軍營中來。吳兌待她如親生女兒一般,關係十分親昵,曾經贈她明朝貴婦穿戴的八寶冠、百鳳雲衣、紅骨朵裙等物。吳兌好友徐渭[3]當時也在軍營做客,有《邊詞》記錄了三娘子來到吳兌軍營中的情形: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
喚起木蘭親與較,看他用箭是誰長?
當看慣了逐敵千里的壯志、立功塞外的豪情,“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之類的慷慨,以及久戍不歸的憂傷和馬革裹屍的慘烈,再來看徐渭的這首《邊詞》,無疑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因三娘子貌美不衰,三代韃靼首領都對她非常寵愛,言聽計從。數十年中,三娘子“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她參與掌握兵權,主持貢市,為維護韃靼和明朝和平友好的局面,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自“隆慶和議”之後,從宣府、大同至甘肅,邊陲晏然,數十年不用兵革,其實三娘子個人的功勞占了相當大一部分。
這段時期,也是明朝歷史上與蒙古相處最好的時期。大明從建國以來,不斷受到蒙古的騷擾,持續了二百餘年。明廷一直視蒙古為大敵,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無論是北征,還是防備,都沒有消除禍患。然俺答封貢後,“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為此,清人魏源評價說:“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扯力克病死。按照慣例,應當由扯力克孫卜石兔台吉即位,但三娘子之孫素囊台吉也窺覷王位,一心想從祖母手中得到王篆。因為俺答汗生前與明廷達成的“世代相傳為王,以長部落歸心”的約定,三娘子不徇私情,毅然將順義王印移交給卜石兔。為此,素囊台吉多次咒罵三娘子,憎恨她不將王篆授予自己。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三娘子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當地人為了紀念她,將她居住過的歸化城叫作三娘子城。這之後,原俺答汗所統治地區逐漸分裂成許多小的獨立領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努爾哈赤對蒙古族採取聯合的政策,先將女兒、侄女等許嫁給蒙古族一些首領為妻,又讓自己的兒子娶蒙古部落首領的女兒,對來降的蒙古各部均給以很好的接待,分散的蒙古族各部便相繼臣服於努爾哈赤。後來大清立國,康熙皇帝將北方蒙古視為長城,推行滿蒙一家,總算徹底解決了邊防問題。這是後話,不再贅述。
朱驥聽到吳瑾轉述蒙古可汗也先被殺的情形後,心中一沉,失聲道:“這下可糟了。”
隆慶四年(1570年),韃靼內部發生矛盾,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子比吉和辱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到大同請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府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
原來,俺答第三子死時留有遺孤,即把漢那吉,為俺答正妻一克哈屯所育。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三娘子蒙古名為鍾金哈屯,是衛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恆阿哈之女,為俺答長女所生,依名分上論來,是俺答的外孫女,把漢那吉的表妹。表哥娶表妹,也算是近親結婚,親上加親了。
然三娘子美麗出眾,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打算據為己有,把漢那吉大為不滿,於是祖孫之間為此結怨。把漢那吉到底爭不過祖父,便上演了失戀青年離家出走的一幕。在明廷看來,把漢那吉算是棄暗投明了。
大明朝可從來沒有碰上過這等事。加上當時俺答從嘉靖朝開始就是明廷最大的敵人,把漢那吉是其嫡子,身份特殊,大同巡撫方逢時不敢擅作主張,轉報總督王崇古。王崇古認為可以收留把漢那吉一行。
部將諫阻道:“一個孤豎,何足重輕,不如勿納為是。”
王崇古道:“這是奇貨可居,為什麼不收留呢?倘若俺答前來索還,我軍有叛徒趙全等人,尚在韃靼處,可叫俺答送來互易。我們還可以學習漢朝質子的故例,讓把漢那吉招引舊部,寓居近塞。俺答年紀老邁,去死不遠,他的兒子都不及俺答,到時我們可命把漢那吉出塞,前去與辛愛相抗。彼為蚌鷸,我作漁人,豈非一條好計?”
王崇古的計策固然不錯,但也不過是個有些見識但並無遠見的人。何況把漢那吉的這件事情到此為止,不可預見的因素太多,還很難判斷將來會有什麼結果。但王崇古的運氣好極了,因為整個事件的起因——三娘子,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巾幗人物,只是她的作用暫時還未顯露出來。
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再次寫信給王崇古:“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要王崇古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並命王崇古、方逢時上奏,請明穆宗納降。
明廷得知把漢那吉投降一事後,很多大臣極力反對納降,認為敵情叵測。只有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認為王崇古的處理很得控邊要策,力主照行。明穆宗朱載垕也贊同內閣意見,連稱外人慕義,前來降順,應加優撫。於是,明廷正式授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各賞大紅紵絲衣一襲。
俺答正妻一克哈屯生怕大明誘殺愛孫把漢那吉,日夜與俺答吵鬧。俺答也有些後悔起來,立即召集十萬軍隊,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氣勢洶洶地要找明朝要回孫子。
王崇古早有準備,飛書傳檄各鎮,堅壁清野,嚴兵戒備。俺答攻無可攻,掠無可掠,弄得進退兩難,不得已遣使請和。王崇古早得張居正授意,公然以其孫要挾,稱不退兵就殺了把漢那吉。俺答雖然奪走了孫媳婦,但依舊愛惜孫子的性命,終於被迫妥協。張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明朝叛臣綁送明軍大營。
把漢那吉穿著大明皇帝欽賜的大紅絲袍回到韃靼,俺答見到後非常感動,稱以後絕不再侵犯大明,要與明朝友好相處。
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蒙古進行貿易,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和議”。
把漢那吉回去蒙古後,俺答依舊將三娘子霸占。祖孫二人在一克哈屯的調停下,倒也相安無事。蒙古人性情慡直,他們那時還沒有發達的文化,亦沒有太深的城府,不善於互相勾心鬥角,和好了就是徹底和好了。三娘子似乎無所謂,就此正式嫁給了俺答。但她非常渴慕中原文化,所以力主和平。由於三娘子精明能幹,逐漸在蒙古軍政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俺答對她非常寵愛,“事無巨細,咸聽取裁”。
萬曆九年(1581年)十月,七十五歲的俺答汗病死,俺答長子黃台吉任韃靼首領。按照蒙古族習俗,黃台吉可以娶繼母三娘子為妻。但時年三十二歲的三娘子嫌黃台吉年紀太老,容貌又丑,不願意接受,帶著部眾往西出走。黃台吉垂涎三娘子的美麗已久,認定繼母也是父親的遺產,自己當然有繼承的權利。加上繼母地位非凡,沒有她的支持,自己很難入承王位,於是帶著輕騎向西追趕。
明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想用三娘子來羈絆黃台吉,以對明廷有利,連忙派人勸說三娘子。識大體的三娘子這才重新回頭,嫁給黃台吉,成為第二代順義王夫人。此時的三娘子已經成為韃靼的核心人物,“群情依為向背”。當時奉表稱謝者,皆以三娘子為主名。凡赴內地,均須攜帶三娘子簽發的文書,方准通行。
黃台吉在位僅四年便死了。順義王王篆和兵符都在三娘子手中,她一度打算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卜他失禮。但黃台吉長子扯力克很不滿意,欲自立為王。三娘子權衡利害後,最終將王篆交給了扯力克。扯力克也娶三娘子為妻。三娘子的年紀比扯力克要大許多,但扯力克絲毫不介意。為了娶到繼祖母,他事先將所有的姬妾都趕走。扯力克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三月襲封順義王,冊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王崇古、方逢時卸任後,吳兌繼任宣府巡撫。三娘子經常到吳兌的軍營中來。吳兌待她如親生女兒一般,關係十分親昵,曾經贈她明朝貴婦穿戴的八寶冠、百鳳雲衣、紅骨朵裙等物。吳兌好友徐渭[3]當時也在軍營做客,有《邊詞》記錄了三娘子來到吳兌軍營中的情形: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
喚起木蘭親與較,看他用箭是誰長?
當看慣了逐敵千里的壯志、立功塞外的豪情,“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之類的慷慨,以及久戍不歸的憂傷和馬革裹屍的慘烈,再來看徐渭的這首《邊詞》,無疑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因三娘子貌美不衰,三代韃靼首領都對她非常寵愛,言聽計從。數十年中,三娘子“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她參與掌握兵權,主持貢市,為維護韃靼和明朝和平友好的局面,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自“隆慶和議”之後,從宣府、大同至甘肅,邊陲晏然,數十年不用兵革,其實三娘子個人的功勞占了相當大一部分。
這段時期,也是明朝歷史上與蒙古相處最好的時期。大明從建國以來,不斷受到蒙古的騷擾,持續了二百餘年。明廷一直視蒙古為大敵,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無論是北征,還是防備,都沒有消除禍患。然俺答封貢後,“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為此,清人魏源評價說:“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扯力克病死。按照慣例,應當由扯力克孫卜石兔台吉即位,但三娘子之孫素囊台吉也窺覷王位,一心想從祖母手中得到王篆。因為俺答汗生前與明廷達成的“世代相傳為王,以長部落歸心”的約定,三娘子不徇私情,毅然將順義王印移交給卜石兔。為此,素囊台吉多次咒罵三娘子,憎恨她不將王篆授予自己。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三娘子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當地人為了紀念她,將她居住過的歸化城叫作三娘子城。這之後,原俺答汗所統治地區逐漸分裂成許多小的獨立領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努爾哈赤對蒙古族採取聯合的政策,先將女兒、侄女等許嫁給蒙古族一些首領為妻,又讓自己的兒子娶蒙古部落首領的女兒,對來降的蒙古各部均給以很好的接待,分散的蒙古族各部便相繼臣服於努爾哈赤。後來大清立國,康熙皇帝將北方蒙古視為長城,推行滿蒙一家,總算徹底解決了邊防問題。這是後話,不再贅述。
朱驥聽到吳瑾轉述蒙古可汗也先被殺的情形後,心中一沉,失聲道:“這下可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