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不過這時後悔已經晚了,秦海鷗剛一露面,台下的掌聲和叫聲就炸成了一片,放眼望去到處是拿起相機或手機拍照的學生。音樂會上的觀眾再怎樣興奮,也會顧及當時的場合和相應的禮儀,但這是學校組織的校內活動,秦海鷗又在這些學生們的心中擁有絕對的偶像地位,因此大家只顧盡情表達見到他時的激動之情,沸騰的局面過了好一會兒才被主持講座的老師平息下來。
譚碩跟在秦海鷗後面上了台,見到這場面就本能地想往後縮。但在這小小的演奏廳里,講台和觀眾席之間幾乎沒有距離,譚碩一上台就看見了坐在觀眾席第一排正中的王一夫和楊其聲,其餘的每一張臉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站在講台上的只有他、秦海鷗和客串主持的老師,根本沒有可以讓他暫且躲一躲的地方。
主持講座的是作曲系的系主任,好容易讓大家安靜下來後,就先講了一段簡短的開場白,並介紹了台上的兩位主講人。介紹時台下又響起熱烈的掌聲,待掌聲終於停歇,按照事先商定的順序,接下來就該由譚碩開講。
譚碩拿起手中的話筒,望著台下,乾巴巴地打了個招呼:“大家好。”然後頓了頓,接著就道,“下面我先講講這個作品。”
此言一出,正準備轉身的秦海鷗不由也停頓了一下。他知道譚碩其實已經事先準備好了幾句開場白,內容大致是感謝校方的邀請之類,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為此還特意徵求過他的意見。可剛才譚碩竟直接把這段話跳過了,可見此人頗為緊張。秦海鷗有點想笑,只好忍住,他倒不擔心譚碩的緊張會引發任何尷尬——自己的手中還有一個話筒,即使出現意外,他也能立刻幫譚碩將局面兜回來——他只是覺得譚碩這樣子實在罕見,風水輪流轉,如今總算也輪到這傢伙緊張一回。
譚碩說完後就看看秦海鷗,後者會意,轉身向一旁的鋼琴走去。這個所謂的講台就是演奏廳里的舞台,平常演出時偶爾會顯得擁擠,可對於一個講座來說卻是綽綽有餘,儘管台上安放著電腦、音響、投影、座椅和一台演奏用的三角鋼琴,但眼下卻是整個演奏廳中最寬敞的地方。根據兩人事先商量好的,譚碩講解時,秦海鷗會在鋼琴上對他所講的段落進行演示,以達到更為直觀的效果。
那邊秦海鷗在鋼琴前坐好,這邊譚碩便開始了。身為過來人,譚碩很清楚學生們想聽什麼,關於作品的創作,一般不外乎主題是如何寫就的、作品的特色與創新,以及對一些重要段落的分析等等。譚碩不多廢話,就從主題的創作講起,先播放了一些採風時收集的典型民歌素材,將其投影出來,然後逐步講解這些民間音樂的特點,如何提取其關鍵要素運用到主題的創作中,主題又是怎樣生成和發展變化的,每個環節都講到了。台下的學生起初是抱著對這位神秘作曲家的好奇在聽他說話,但很快,他們就被譚碩所講的內容吸引住了,好奇心化作了求知慾,不少人都掏出本子來記筆記。他們發現譚碩在分析自己的作品時始終表現出一種樸實平易的態度,面對重點總是直接將最根本和關鍵的部分剖開,毫無保留,沒一點含糊——簡言之,譚碩的講解務實、高效,全都是乾貨。
秦海鷗見譚碩終於放鬆下來,越講越投入,性格中的幽默不經意流露,把台下逗笑,不由覺得很懷念。他仿佛回到了米粉店的小樓上,看譚碩捧著譜子耐心講解,興致勃勃地同他討論,那時他就發現,譚碩其實是很樂意與人分享音樂的,只不過多年的隱忍與其天性相逆,讓他把日子生生割裂成兩個不相干的部分,過得失意又熱忱,絕望又倔強。但此刻這種矛盾感卻已從譚碩的身上徹底消失了,他神采奕奕地站在台上,把由心血凝結的感悟毫不吝嗇地播撒出去,那如數家珍的模樣專注而誠摯,極其生動充滿魅力,全場鴉雀無聲地聽他講課,所有人的思維都被他牽引,秦海鷗知道,這才是譚碩原本該有的樣子。
秦海鷗坐在鋼琴前,配合著譚碩的講解演奏了一些片段,譚碩不需要時,他就轉過來認真聽講,看上去就像是學生中的一員。等譚碩全部講完,秦海鷗又從演奏的角度講了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此外,他在進行音樂處理時曾遇到的困難,思考和解決的過程,還有重要的心得體會,也都選了印象深刻的展示出來。他一邊講,一邊在鋼琴上演示,彈到譚碩反覆修改過的地方,就順便停下來講講修改前後的區別和對應的演奏變化。台下的學生邊聽他講,邊見他彈,這才領略到他對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對細節的打磨和鑽研到了何種程度,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隨著秦海鷗的講解逐漸深入,他所講的內容與譚碩所講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彼此呼應,也終於讓大家明白了這個作品能獲得如此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是創作者與演奏者的一次完美配合——作曲家有了演奏家的幫助,可以隨時對作品進行試奏和調整,讓作品自誕生之初就適於舞台演奏,而演奏家由於全程參與和切身體驗了作品的創作過程,也自然對作品有著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演繹起作品來更加得心應手。兩個摯愛音樂的靈魂在此過程中彼此碰撞,高度融合,才使得作品也有了靈魂,發出動人心魄的生命之音。
這樣的一場講座,無論是作曲專業還是演奏專業的學生都覺得受益匪淺。兩人先後講完,講座便進入最後的提問環節,只見主持老師話音剛落,台下就有數不清的手舉起來,這個機會實屬難得,誰也不想錯過。
第一百一十章
學生們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剛才所講的內容,更多的是從音樂藝術的角度提出的更為宏觀的問題,或是在學習和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每天練琴的時間到如何克服創作瓶頸,問什麼的都有。由於這是學校組織的教學活動,在場的媒體只是上前拍了些照片,並沒有加入提問的行列。但媒體關心的某些問題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於是在幾輪問答後,就有同學問秦海鷗將來有何打算、是否還會繼續演出。
秦海鷗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過並沒有透露具體的日程安排。除了在舞台表演的時刻,他極少會給人距離感,這時話題突然由答疑解惑轉到他自己身上,學生們無甚顧忌,很快就有人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去年你為什麼突然就停止了演出,現在又為什麼決定要復出了呢?”
這個問題一問出口,不僅秦海鷗沉默了一下,全場也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所有人也都知道這個問題實在太過敏感。在座的師生們有的驚訝,有的觀望,有的期待,有的則認為在講座上問這樣的問題不合時宜,便向提問的學生投去不滿的目光。但記者們的反應只有兩種,一種是興致勃勃等著秦海鷗回答,一種則是認為問了也是白問,畢竟這個問題早已不知被多少媒體直接或間接地問過,卻只能得到於豆豆一個極其官方的簡略回答,秦海鷗今天出現在這裡,不可能對此毫無準備。
事實上,於豆豆此前確實叮囑過秦海鷗,就連譚碩也被迫記下了一些“小紙條”以防萬一。這時於豆豆注視著台上的秦海鷗,等待他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後者在短暫的沉默後,竟突然露出幾分釋然的神色。於豆豆心頭一緊,頓時有了不好的預感,她想她大概猜到了秦海鷗要做什麼,但一切都太晚了,她已經攔不住了。
譚碩跟在秦海鷗後面上了台,見到這場面就本能地想往後縮。但在這小小的演奏廳里,講台和觀眾席之間幾乎沒有距離,譚碩一上台就看見了坐在觀眾席第一排正中的王一夫和楊其聲,其餘的每一張臉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站在講台上的只有他、秦海鷗和客串主持的老師,根本沒有可以讓他暫且躲一躲的地方。
主持講座的是作曲系的系主任,好容易讓大家安靜下來後,就先講了一段簡短的開場白,並介紹了台上的兩位主講人。介紹時台下又響起熱烈的掌聲,待掌聲終於停歇,按照事先商定的順序,接下來就該由譚碩開講。
譚碩拿起手中的話筒,望著台下,乾巴巴地打了個招呼:“大家好。”然後頓了頓,接著就道,“下面我先講講這個作品。”
此言一出,正準備轉身的秦海鷗不由也停頓了一下。他知道譚碩其實已經事先準備好了幾句開場白,內容大致是感謝校方的邀請之類,因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為此還特意徵求過他的意見。可剛才譚碩竟直接把這段話跳過了,可見此人頗為緊張。秦海鷗有點想笑,只好忍住,他倒不擔心譚碩的緊張會引發任何尷尬——自己的手中還有一個話筒,即使出現意外,他也能立刻幫譚碩將局面兜回來——他只是覺得譚碩這樣子實在罕見,風水輪流轉,如今總算也輪到這傢伙緊張一回。
譚碩說完後就看看秦海鷗,後者會意,轉身向一旁的鋼琴走去。這個所謂的講台就是演奏廳里的舞台,平常演出時偶爾會顯得擁擠,可對於一個講座來說卻是綽綽有餘,儘管台上安放著電腦、音響、投影、座椅和一台演奏用的三角鋼琴,但眼下卻是整個演奏廳中最寬敞的地方。根據兩人事先商量好的,譚碩講解時,秦海鷗會在鋼琴上對他所講的段落進行演示,以達到更為直觀的效果。
那邊秦海鷗在鋼琴前坐好,這邊譚碩便開始了。身為過來人,譚碩很清楚學生們想聽什麼,關於作品的創作,一般不外乎主題是如何寫就的、作品的特色與創新,以及對一些重要段落的分析等等。譚碩不多廢話,就從主題的創作講起,先播放了一些採風時收集的典型民歌素材,將其投影出來,然後逐步講解這些民間音樂的特點,如何提取其關鍵要素運用到主題的創作中,主題又是怎樣生成和發展變化的,每個環節都講到了。台下的學生起初是抱著對這位神秘作曲家的好奇在聽他說話,但很快,他們就被譚碩所講的內容吸引住了,好奇心化作了求知慾,不少人都掏出本子來記筆記。他們發現譚碩在分析自己的作品時始終表現出一種樸實平易的態度,面對重點總是直接將最根本和關鍵的部分剖開,毫無保留,沒一點含糊——簡言之,譚碩的講解務實、高效,全都是乾貨。
秦海鷗見譚碩終於放鬆下來,越講越投入,性格中的幽默不經意流露,把台下逗笑,不由覺得很懷念。他仿佛回到了米粉店的小樓上,看譚碩捧著譜子耐心講解,興致勃勃地同他討論,那時他就發現,譚碩其實是很樂意與人分享音樂的,只不過多年的隱忍與其天性相逆,讓他把日子生生割裂成兩個不相干的部分,過得失意又熱忱,絕望又倔強。但此刻這種矛盾感卻已從譚碩的身上徹底消失了,他神采奕奕地站在台上,把由心血凝結的感悟毫不吝嗇地播撒出去,那如數家珍的模樣專注而誠摯,極其生動充滿魅力,全場鴉雀無聲地聽他講課,所有人的思維都被他牽引,秦海鷗知道,這才是譚碩原本該有的樣子。
秦海鷗坐在鋼琴前,配合著譚碩的講解演奏了一些片段,譚碩不需要時,他就轉過來認真聽講,看上去就像是學生中的一員。等譚碩全部講完,秦海鷗又從演奏的角度講了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此外,他在進行音樂處理時曾遇到的困難,思考和解決的過程,還有重要的心得體會,也都選了印象深刻的展示出來。他一邊講,一邊在鋼琴上演示,彈到譚碩反覆修改過的地方,就順便停下來講講修改前後的區別和對應的演奏變化。台下的學生邊聽他講,邊見他彈,這才領略到他對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對細節的打磨和鑽研到了何種程度,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隨著秦海鷗的講解逐漸深入,他所講的內容與譚碩所講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彼此呼應,也終於讓大家明白了這個作品能獲得如此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是創作者與演奏者的一次完美配合——作曲家有了演奏家的幫助,可以隨時對作品進行試奏和調整,讓作品自誕生之初就適於舞台演奏,而演奏家由於全程參與和切身體驗了作品的創作過程,也自然對作品有著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演繹起作品來更加得心應手。兩個摯愛音樂的靈魂在此過程中彼此碰撞,高度融合,才使得作品也有了靈魂,發出動人心魄的生命之音。
這樣的一場講座,無論是作曲專業還是演奏專業的學生都覺得受益匪淺。兩人先後講完,講座便進入最後的提問環節,只見主持老師話音剛落,台下就有數不清的手舉起來,這個機會實屬難得,誰也不想錯過。
第一百一十章
學生們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剛才所講的內容,更多的是從音樂藝術的角度提出的更為宏觀的問題,或是在學習和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每天練琴的時間到如何克服創作瓶頸,問什麼的都有。由於這是學校組織的教學活動,在場的媒體只是上前拍了些照片,並沒有加入提問的行列。但媒體關心的某些問題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於是在幾輪問答後,就有同學問秦海鷗將來有何打算、是否還會繼續演出。
秦海鷗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過並沒有透露具體的日程安排。除了在舞台表演的時刻,他極少會給人距離感,這時話題突然由答疑解惑轉到他自己身上,學生們無甚顧忌,很快就有人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去年你為什麼突然就停止了演出,現在又為什麼決定要復出了呢?”
這個問題一問出口,不僅秦海鷗沉默了一下,全場也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所有人也都知道這個問題實在太過敏感。在座的師生們有的驚訝,有的觀望,有的期待,有的則認為在講座上問這樣的問題不合時宜,便向提問的學生投去不滿的目光。但記者們的反應只有兩種,一種是興致勃勃等著秦海鷗回答,一種則是認為問了也是白問,畢竟這個問題早已不知被多少媒體直接或間接地問過,卻只能得到於豆豆一個極其官方的簡略回答,秦海鷗今天出現在這裡,不可能對此毫無準備。
事實上,於豆豆此前確實叮囑過秦海鷗,就連譚碩也被迫記下了一些“小紙條”以防萬一。這時於豆豆注視著台上的秦海鷗,等待他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後者在短暫的沉默後,竟突然露出幾分釋然的神色。於豆豆心頭一緊,頓時有了不好的預感,她想她大概猜到了秦海鷗要做什麼,但一切都太晚了,她已經攔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