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以質量來衡量他的生命長度,堪比一千年。
魯迅的反傳統具有針對性。過於漫長的封建社會,其慣性,其流布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的不易覺察的毒素,須睜大眼睛,須以身試毒,須以毒攻毒。他批判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等於批判封建權力運行的極端化,全以以赴使固化的文明疏鬆,打破舊秩序,“解構”四千年歷史。這是什麼樣的偉業!
他必須強悍,以極端反制極端。
其實,唯有精神的強悍者才有更多的精神記憶,文化記憶。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透視能力明顯高人一籌,比如他描繪或議論女媧、老莊、屈原、司馬遷、嵇康、阮藉、陶淵明、曹雪芹吳貫中施耐庵的小說巨著……雖寥寥數語而入木三分,後人寫專著也難以企及。他的小說散文雜文刻畫人物,描摹各式情態,三言兩語而神情畢現,顯示了漢語的高度凝練,無窮張力,足以雄視歐美作家之長篇大著。
魯迅反傳統又歸屬於傳統。筆者揣測:這可能類似針對一種事物運動的反運動,運動與反運動共屬一體。這種辯證思維西方常見。
眼下不少學者談論“五四”運動的偏頗:打倒孔家店打過頭了。我倒是覺得,與封建權力運行結合得如此之緊的孔孟之道,打破也必要,不破不立。
當時的中國太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擠壓與掠奪來自四面八方、內部與外部。人像沙粒,人群像散沙。魯迅首先將自己錘鍊成堅實而敏感的個體,然後去面對麻木而鬆散的群體。
個性,個體,乃是處於禮教慣性環境中的魯迅的偉大發現。
此前的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沒有這種高度的自覺、深刻而全面的反思。魯迅之為魯迅,乃是權力之異數。他向真理致敬,前提是他認同了這種真理。他為民族奮鬥,因其卓越而受到民族的永久禮讚。
法國人福柯反抗權力,洞察著權力運行的宏觀和微觀的各種形態。福柯在反抗權力的同時認同著正當的權力。反抗與認同,共屬一體,目的只有的一個:剔除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有毒物質。
近現代的歐洲,那麼多的知識分子,反思再反思,啟蒙再啟蒙,接力營造強有力的公共空間……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小說之父。題材的拓寬,白話的運用,現代意識的注入,以及相應的形式感、修辭手法,魯迅的貢獻無人能及。他帶動當時,影響後世,卻僅憑兩三本薄薄的小說集。多少作家明里暗裡追隨他。他的風格又多變,使追隨的人望洋興嘆。比如他的文字,凡讀過的人都喜歡,不知不覺受他的影響,欲加仿效時,又苦於學不像。方塊字就擺在哪兒,人人可以組合,為何學不像呢?這和唐人學李杜、宋人學蘇辛學不像是一個道理。文字是從地下長出來的,是生命受力的結晶之物。文字的組合就是命運的組合,命運咋學呢?
魯迅恐怕也是現代漢語之父。《辭海.語詞分冊》,凡涉及語詞的現代用法,所舉範例皆為魯迅。
魯迅提倡不讀或少讀中國書,卻為古老的漢語藝術贏得了她的現代尊嚴。
魯迅罕有身份意識、社會地位的意識,這使他能在思想和藝術兩個層面不斷地突破自己。名氣再大,地位再高,卻不能讓他端架子、固步自封。這裡邊饒有深意。這也叫“君子不器”。生活中固步自封很常見的,這種“人生情態”,有其廣泛的“生存論”基礎:人是稍不留神就要固步自封的。而居於藝術高端的人突破自己更艱難。魯迅是個例外。成形的風格不足以霸占他,他很能變,而且變得漂亮,叫人嘆服。他精讀並翻譯了那麼多外國小說,寫下的全是中國情境,漢語言的運用韻味兒十足。只一篇《傷逝》有點西洋的味道,句子稍顯歐化。
魯迅十
魯迅的思想是緊湊的,表達思想的文字卻是鬆散的、隨意的。他從不搞甲乙丙丁式的歸納梳理,更不建構理論體系。思想有它嚴格的隨意性、模糊性。蒙田、尼采、維根斯坦常以斷想的方式道出真知灼見。孔子也如此。語絲與洞見、斷想與真知灼見有著對應關係,像一對上帝首肯的情侶。文化表述的條理化,清晰化,是人文領域向自然科學的研究及表達方式俯首稱臣的一種結果。西哲早已證明:條理化並不啟人思。而漢語更具有特殊性,多歧義,講韻味兒。意韻這東西是超乎邏輯的。古典文論重點評,魯迅論創作也常常隻言片語,像是隨口說出,卻被人們無數次地引用。比如他談寫作:無非是多看多寫,別無捷徑。他是不相信“文章作法”的。文字藝術無師承,李白的兒子不寫詩。魯迅的“白描”功夫十分了得,備受推崇,換了別人可能會總結出幾大篇,可是他只有短短的一句:少做作,去粉飾,存真意,勿賣弄。
話雖簡單,做到卻很難。
魯迅有性苦悶,這不用迴避。四十幾歲還單著。他對弗洛伊德的反應的激烈程度,也許倒指向了他的性苦悶。精神界之戰士對傳播迅速的“精神分析學”有牴觸情緒。這也不奇怪。德希達曾被記者問及如果讓他去追問他的老師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他最想問的是什麼?德希達回答:他最想問的,是兩位頂級哲學大師的性生活。
西哲們對身體、對身體所衍生的意志-心理層面的東西的追問由來已久。
魯迅的反傳統具有針對性。過於漫長的封建社會,其慣性,其流布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的不易覺察的毒素,須睜大眼睛,須以身試毒,須以毒攻毒。他批判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等於批判封建權力運行的極端化,全以以赴使固化的文明疏鬆,打破舊秩序,“解構”四千年歷史。這是什麼樣的偉業!
他必須強悍,以極端反制極端。
其實,唯有精神的強悍者才有更多的精神記憶,文化記憶。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透視能力明顯高人一籌,比如他描繪或議論女媧、老莊、屈原、司馬遷、嵇康、阮藉、陶淵明、曹雪芹吳貫中施耐庵的小說巨著……雖寥寥數語而入木三分,後人寫專著也難以企及。他的小說散文雜文刻畫人物,描摹各式情態,三言兩語而神情畢現,顯示了漢語的高度凝練,無窮張力,足以雄視歐美作家之長篇大著。
魯迅反傳統又歸屬於傳統。筆者揣測:這可能類似針對一種事物運動的反運動,運動與反運動共屬一體。這種辯證思維西方常見。
眼下不少學者談論“五四”運動的偏頗:打倒孔家店打過頭了。我倒是覺得,與封建權力運行結合得如此之緊的孔孟之道,打破也必要,不破不立。
當時的中國太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擠壓與掠奪來自四面八方、內部與外部。人像沙粒,人群像散沙。魯迅首先將自己錘鍊成堅實而敏感的個體,然後去面對麻木而鬆散的群體。
個性,個體,乃是處於禮教慣性環境中的魯迅的偉大發現。
此前的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沒有這種高度的自覺、深刻而全面的反思。魯迅之為魯迅,乃是權力之異數。他向真理致敬,前提是他認同了這種真理。他為民族奮鬥,因其卓越而受到民族的永久禮讚。
法國人福柯反抗權力,洞察著權力運行的宏觀和微觀的各種形態。福柯在反抗權力的同時認同著正當的權力。反抗與認同,共屬一體,目的只有的一個:剔除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有毒物質。
近現代的歐洲,那麼多的知識分子,反思再反思,啟蒙再啟蒙,接力營造強有力的公共空間……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小說之父。題材的拓寬,白話的運用,現代意識的注入,以及相應的形式感、修辭手法,魯迅的貢獻無人能及。他帶動當時,影響後世,卻僅憑兩三本薄薄的小說集。多少作家明里暗裡追隨他。他的風格又多變,使追隨的人望洋興嘆。比如他的文字,凡讀過的人都喜歡,不知不覺受他的影響,欲加仿效時,又苦於學不像。方塊字就擺在哪兒,人人可以組合,為何學不像呢?這和唐人學李杜、宋人學蘇辛學不像是一個道理。文字是從地下長出來的,是生命受力的結晶之物。文字的組合就是命運的組合,命運咋學呢?
魯迅恐怕也是現代漢語之父。《辭海.語詞分冊》,凡涉及語詞的現代用法,所舉範例皆為魯迅。
魯迅提倡不讀或少讀中國書,卻為古老的漢語藝術贏得了她的現代尊嚴。
魯迅罕有身份意識、社會地位的意識,這使他能在思想和藝術兩個層面不斷地突破自己。名氣再大,地位再高,卻不能讓他端架子、固步自封。這裡邊饒有深意。這也叫“君子不器”。生活中固步自封很常見的,這種“人生情態”,有其廣泛的“生存論”基礎:人是稍不留神就要固步自封的。而居於藝術高端的人突破自己更艱難。魯迅是個例外。成形的風格不足以霸占他,他很能變,而且變得漂亮,叫人嘆服。他精讀並翻譯了那麼多外國小說,寫下的全是中國情境,漢語言的運用韻味兒十足。只一篇《傷逝》有點西洋的味道,句子稍顯歐化。
魯迅十
魯迅的思想是緊湊的,表達思想的文字卻是鬆散的、隨意的。他從不搞甲乙丙丁式的歸納梳理,更不建構理論體系。思想有它嚴格的隨意性、模糊性。蒙田、尼采、維根斯坦常以斷想的方式道出真知灼見。孔子也如此。語絲與洞見、斷想與真知灼見有著對應關係,像一對上帝首肯的情侶。文化表述的條理化,清晰化,是人文領域向自然科學的研究及表達方式俯首稱臣的一種結果。西哲早已證明:條理化並不啟人思。而漢語更具有特殊性,多歧義,講韻味兒。意韻這東西是超乎邏輯的。古典文論重點評,魯迅論創作也常常隻言片語,像是隨口說出,卻被人們無數次地引用。比如他談寫作:無非是多看多寫,別無捷徑。他是不相信“文章作法”的。文字藝術無師承,李白的兒子不寫詩。魯迅的“白描”功夫十分了得,備受推崇,換了別人可能會總結出幾大篇,可是他只有短短的一句:少做作,去粉飾,存真意,勿賣弄。
話雖簡單,做到卻很難。
魯迅有性苦悶,這不用迴避。四十幾歲還單著。他對弗洛伊德的反應的激烈程度,也許倒指向了他的性苦悶。精神界之戰士對傳播迅速的“精神分析學”有牴觸情緒。這也不奇怪。德希達曾被記者問及如果讓他去追問他的老師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他最想問的是什麼?德希達回答:他最想問的,是兩位頂級哲學大師的性生活。
西哲們對身體、對身體所衍生的意志-心理層面的東西的追問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