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稱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史詩是比較合適的。這同時也是它的短處:過於現實了。難怪伍爾芙這樣的意識流小說大師,毫不留情地批判巴爾扎克,而推崇印象與現實交融的普魯斯特。
歐美各現代畫派,也從不同的方向,給寫實主義貼上了封條,將單純寫實徹底送入了美術史。
莫洛亞《追憶逝水年華》的序言中寫道:“像德加或莫奈用醜女人畫出傑作一樣,普魯斯特的題材可以是一個老廚娘,一股霉味兒…他對我們說: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這些簡單的形式下面了。”
《紅樓夢》的英譯者霍克斯曾言:這部古典名著像一本現代小說。
而當下的許多中國小說,重故事情節,輕洞察生存,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一張臉就是一張臉,事完了,人也沒了……作家似乎走上了回頭路。
《紅樓夢》通篇用白話,是小說對應日常生活的邏輯結果。說她“用白話”,其實也不夠準確,不能揭示她與生活的渾成狀態。毋寧說,曹雪芹原本是用大白話來思維的,雅俗渾成,北京的官話,吳儂的軟語,氤氳在一塊兒。專家學者舉證多矣,也曾唇槍舌劍,而後達成共識:《紅樓夢》的語言,是南北語系水乳交融的典範。當時的北京已是金元明清四朝古都,北京人又羨慕南方的富庶,南方的文化。鄧雲鄉先生指出:“清代統治者起自關外苦寒之地…極羨慕江南蘇、杭一帶的風物民情,菜講南菜,貨講南貨,紙講南紙,酒講南酒,衣講南式…就連說話也覺得南方話好聽,所以有‘吳儂京語美如鳶’的說法,就是說江南人說北京話簡直像黃鶯叫一樣,比北京人說北京話還要好聽。”
也許可以這麼講:南北文化,均匯流於曹公筆下。
曹公在北京寫作,記憶衝著南方。他打通了雅俗,涵蓋了南北。他的白話文,比“五四運動”時期的白話文更流暢。這蘊涵著什麼樣的大問題呢?
現在,北京有大觀園,上海也有大觀園。兩座風格迥異的大觀園,合成一個文化隱喻。建築藝術家的傑作,對作家是個提醒。
思想層面的《紅樓夢》,我略談幾句感想。
清代尊程朱理學,康熙雍正乾隆,封朱熹為“十哲之一”。一提理學,大家都會想到“存天理滅人慾”、“天不變,道亦不變”。清中葉的思想家戴震,以人情、人慾之說抗衡天理,像魏晉竹林七賢,以“不孝”與放浪抗衡禮教,二者都對封建統治者玩弄的花招說不。玩弄花招是說:讓社會的倫理道德,永遠聽命於皇權、族權,聽命於統治者的意識形態。賈府等級森嚴,處處道德布控,不獨摧殘奴婢,連主子也不放過。可見,道德這種東西,一旦僵化,勢必禍及方方面面,緊要關頭要吃人的。
道德的本質,尚須細思量。
曹雪芹的思想與戴震相近,不過,他重情、重欲、甚至借警幻仙姑的口稱賈寶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則是他從自己的紅樓大夢中悟出來的。作品的立意或主題,因回流到日常感覺,所以無板結,無說教。《紅樓夢》中的意識流動,似乎到了“意識流”的邊緣上,卻停在邊緣,照顧讀者。小說開頭還談了一通“意淫”,儼然是個大發現。估計雪芹原稿,涉及“淫”的東西更多,被脂硯齋斟酌後划去了。
曹雪芹九
天理走了極端,情、欲、色要走另一個極端。這是歷史本身的張力使然。
想想曹雪芹那阮藉式的性格,多愁善感又桀驁不馴,他要走極端的。只有那些在一條路上走到黑的人,方能看見飛鳥各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作家的好手段,是一竿子插到人性深處。插不深,則會弄些面面俱到的拚盤,宣稱他表現時代……
寶玉含玉而生,那塊玉,王國維解讀為欲。人生諸多欲望煩惱,系在脖子上。寶玉摔它好多次,恨聲連連,把命根子說成勞什子。他最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似乎解決了欲的問題,由色而空,一切人間悲喜,終歸於佛門清淨。我覺得,這是曹公布下的迷魂陣。由色向空,古今中外皆有,是生存情態中固有的環節,只程度有不同。跛足道士唱的《好了歌》,說世間一切“好”都將歸於“了”。甄士隱有“夙慧”,一聽便悟,當場為《好了歌》作註解:“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不過,官場民間,有此“夙慧”者並不少。曹雪芹的高明處,卻是把我們的目光定在茫茫雪地上,由空返色,由大夢的終點返回大夢,重新打量人的生存,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他帶著我們步入虛無,又從虛無重返人世,這一去一返並非無用功,它使生存的諸環節畢現紛呈。
由色而空,由空返色;從有到無,無中生有: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庶幾接近西哲所言:“人是虛無的占位者。”
而一般作家和思想者,常止步於由色向空的環節。曹雪芹走得更遠,這“更遠”卻是返回。修養,情力,欲之煩惱,三個助推器,成就了我們的頂級作家。
曹雪芹確立女性價值,是《紅樓夢》的核心思想。群芳凋零,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然而有芹泥,有雪芽;“一寸嗟獨在”,有嘆息就會有生長。有見證毀滅的眼睛,就會有美好的事物重新出現。曹雪芹的人生觀是入世的,積極的。
歐美各現代畫派,也從不同的方向,給寫實主義貼上了封條,將單純寫實徹底送入了美術史。
莫洛亞《追憶逝水年華》的序言中寫道:“像德加或莫奈用醜女人畫出傑作一樣,普魯斯特的題材可以是一個老廚娘,一股霉味兒…他對我們說: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這些簡單的形式下面了。”
《紅樓夢》的英譯者霍克斯曾言:這部古典名著像一本現代小說。
而當下的許多中國小說,重故事情節,輕洞察生存,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一張臉就是一張臉,事完了,人也沒了……作家似乎走上了回頭路。
《紅樓夢》通篇用白話,是小說對應日常生活的邏輯結果。說她“用白話”,其實也不夠準確,不能揭示她與生活的渾成狀態。毋寧說,曹雪芹原本是用大白話來思維的,雅俗渾成,北京的官話,吳儂的軟語,氤氳在一塊兒。專家學者舉證多矣,也曾唇槍舌劍,而後達成共識:《紅樓夢》的語言,是南北語系水乳交融的典範。當時的北京已是金元明清四朝古都,北京人又羨慕南方的富庶,南方的文化。鄧雲鄉先生指出:“清代統治者起自關外苦寒之地…極羨慕江南蘇、杭一帶的風物民情,菜講南菜,貨講南貨,紙講南紙,酒講南酒,衣講南式…就連說話也覺得南方話好聽,所以有‘吳儂京語美如鳶’的說法,就是說江南人說北京話簡直像黃鶯叫一樣,比北京人說北京話還要好聽。”
也許可以這麼講:南北文化,均匯流於曹公筆下。
曹公在北京寫作,記憶衝著南方。他打通了雅俗,涵蓋了南北。他的白話文,比“五四運動”時期的白話文更流暢。這蘊涵著什麼樣的大問題呢?
現在,北京有大觀園,上海也有大觀園。兩座風格迥異的大觀園,合成一個文化隱喻。建築藝術家的傑作,對作家是個提醒。
思想層面的《紅樓夢》,我略談幾句感想。
清代尊程朱理學,康熙雍正乾隆,封朱熹為“十哲之一”。一提理學,大家都會想到“存天理滅人慾”、“天不變,道亦不變”。清中葉的思想家戴震,以人情、人慾之說抗衡天理,像魏晉竹林七賢,以“不孝”與放浪抗衡禮教,二者都對封建統治者玩弄的花招說不。玩弄花招是說:讓社會的倫理道德,永遠聽命於皇權、族權,聽命於統治者的意識形態。賈府等級森嚴,處處道德布控,不獨摧殘奴婢,連主子也不放過。可見,道德這種東西,一旦僵化,勢必禍及方方面面,緊要關頭要吃人的。
道德的本質,尚須細思量。
曹雪芹的思想與戴震相近,不過,他重情、重欲、甚至借警幻仙姑的口稱賈寶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則是他從自己的紅樓大夢中悟出來的。作品的立意或主題,因回流到日常感覺,所以無板結,無說教。《紅樓夢》中的意識流動,似乎到了“意識流”的邊緣上,卻停在邊緣,照顧讀者。小說開頭還談了一通“意淫”,儼然是個大發現。估計雪芹原稿,涉及“淫”的東西更多,被脂硯齋斟酌後划去了。
曹雪芹九
天理走了極端,情、欲、色要走另一個極端。這是歷史本身的張力使然。
想想曹雪芹那阮藉式的性格,多愁善感又桀驁不馴,他要走極端的。只有那些在一條路上走到黑的人,方能看見飛鳥各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作家的好手段,是一竿子插到人性深處。插不深,則會弄些面面俱到的拚盤,宣稱他表現時代……
寶玉含玉而生,那塊玉,王國維解讀為欲。人生諸多欲望煩惱,系在脖子上。寶玉摔它好多次,恨聲連連,把命根子說成勞什子。他最後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似乎解決了欲的問題,由色而空,一切人間悲喜,終歸於佛門清淨。我覺得,這是曹公布下的迷魂陣。由色向空,古今中外皆有,是生存情態中固有的環節,只程度有不同。跛足道士唱的《好了歌》,說世間一切“好”都將歸於“了”。甄士隱有“夙慧”,一聽便悟,當場為《好了歌》作註解:“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不過,官場民間,有此“夙慧”者並不少。曹雪芹的高明處,卻是把我們的目光定在茫茫雪地上,由空返色,由大夢的終點返回大夢,重新打量人的生存,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他帶著我們步入虛無,又從虛無重返人世,這一去一返並非無用功,它使生存的諸環節畢現紛呈。
由色而空,由空返色;從有到無,無中生有: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庶幾接近西哲所言:“人是虛無的占位者。”
而一般作家和思想者,常止步於由色向空的環節。曹雪芹走得更遠,這“更遠”卻是返回。修養,情力,欲之煩惱,三個助推器,成就了我們的頂級作家。
曹雪芹確立女性價值,是《紅樓夢》的核心思想。群芳凋零,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然而有芹泥,有雪芽;“一寸嗟獨在”,有嘆息就會有生長。有見證毀滅的眼睛,就會有美好的事物重新出現。曹雪芹的人生觀是入世的,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