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孩子父母到了這時候也沒別的辦法,只得照著做。這一晚半夜,忽然“啪”的一聲,傘掉了下來,門也開了一條縫,冷風直撲進門,孩子哭起來。孩子父母只道和尚的辦法仍然無效,抱起孩子解開衣服一看,卻見那黑印淡了許多。他們正在看著,門外卻發出一陣“吱吱”的響動,像是老鼠打架。但又陰風陣陣,冷得讓人發抖。一家人縮在床上,不敢動彈。第二天起床,推門一看,卻見門口潑上的水結成了一片片的冰,有一片似乎被人動過,上面還沾了些血。雖然看得發毛,但孩子從這天起就不再哭了,身上的黑印也更淡了。
他們把這事告訴了和尚,和尚說:“還好,惡人自有惡人磨,惡鬼也怕鬼里鬼。”孩子父母問鬼里鬼是什麼,那惡鬼不會來了嗎?和尚說:“人死了變鬼,鬼死了就是鬼里鬼。我是找了個鬼里鬼,把作祟的野鬼收了。”
鬼還能死,還能變鬼里鬼,這倒是聞所未聞。小時候覺得古怪,後來上了中學,又覺得真是迷信,不過民間的想像力倒也天馬行空。後來讀了些清人筆記,在袁枚的《子不語》里說鬼一樣會死,死後變成“聻”,俗稱就是鬼里鬼,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提起過。不過這似乎是江浙一帶特有的,別處好像沒有,顯然是個迷信,不然豈有江浙一帶的鬼能變聻,而別處的鬼就不會變的道理?
釣影
蘇少武,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中國恢復高考後,他考上了公安專科學校,被分配到公安局刑偵大隊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的電影裡,有不少偵破片,主角往往是公安局偵查科長,破了不少奇案。蘇少武讀書時就對這工作充滿了憧憬,但自己上了班才明白,其實也就是朝九晚五上班而已。偶爾跟著前輩跑幾個案子,無非是些小偷小摸,和想像中的頗有距離。
有一天,突然接到報案,說某處出了一起殺人案。他跟著科長趕了過去,原來這殺人案發生在一幢居民樓里。那時候的居民樓全是蘇聯式的,一幢樓里密密麻麻都是房間,住滿了人。死者三十來歲,死在自己家中。死者的致命傷在咽喉處,細細一條傷,喉管氣管血管全被割斷,鮮血流得滿床都是,卻不見兇器。那時節是暮春,天已有點熱,但死者平時睡覺總將門窗鎖上,而門窗上卻全無毀壞痕跡。所以這件案子是不折不扣的“密室殺人”。
密室殺人在推理小說中是一個很熱門的題材,小說家想出種種匪夷所思的方法,現實中卻難得一見。這個案子讓刑偵人員大感頭痛,按理說門窗關得那麼嚴,只有自殺一途,可死者既沒有自殺的理由,兇器也不見蹤影,實在難以如此結案。公安局的討論會開了好幾次,仍然討論不出頭緒。同樣的案件在城西卻又發生了一起,又有一人以同樣的方式死了。這兩起案子手法一模一樣,肯定是同一個人幹的,而順著這條線索查下去,發現兩個死者竟然在同一個地方插隊落戶過。於是,蘇少武跟著科長去那個地方走訪,到了那村莊,一說起這兩個死者,村民還有印象,開口就說:“是這幾個人啊。”
原來,當初有一批知青上山下鄉,其中有三個知青特別愛鬧事。聽說村裡有座道觀,道觀里每年還要做法事,就說首先要破除迷信,要把這道觀砸了。那道觀里還有個道士,不過是個火居道士,已是娶妻生子了,兒子在外地工作。知青不知火居道士可以娶妻生子,覺得那更是迷信騙人的鐵證,就押著老道士要他砸三清像。老道士死活不肯,那三個知青火了,說他蓄意搞破壞,當場批鬥,還動了手。這老道士年歲不小,被打得當場吐血,昏迷過去,送回家後沒幾天就過世了。這老道士的兒子回來,連父親的喪事都沒趕上。說起這件事,村里人對那三個知青依然沒有好感,說這老道士雖然搞點迷信,但人很厚道,因為會點醫術,平時村民有個頭疼腦熱還能找他治一治,結果愣是被三個知青給打死了,實在太過分。科長聽了這事,便說:“這個兒子的嫌疑很大。”這件事涉及的三個知青中,兩個已經死了,第三個可能也有危險,於是他們就去調查第三個知青。一查,發現第三個知青名叫汪士羽,是個幹部子弟,回城最早,已踏上仕途,現在是單位的中層幹部。聽說了這事,汪士羽嚇了一跳,說:“那人在哪裡?”科長說現在還沒有線索,讓他千萬小心。
出來後,科長讓蘇少武對汪士羽進行保護性監視,密切注意靠近他的人,自己則去調查那老道士的兒子。監視了幾天,蘇少武果然發現汪士羽家附近出現了一個背旅行包的陌生男人,多次打量汪士羽的家,但沒見有什麼行動。蘇少武將情況報告了上面,科長要他暫時不要打草驚蛇,把那道士兒子的照片調來,看是不是同一個人。正在等消息的時候,這一天汪士羽回家午睡,蘇少武突然發現那個陌生男人進了汪士羽家的樓。他吃了一驚,連忙追了進去,卻見那人上了樓頂,在樓頂上豎起一根竹竿。這當然不犯法,正當蘇少武感到莫名其妙時,樓下汪士羽家中卻突然發出一聲慘叫。他連忙去查看,汪士羽竟然死了,死法與前兩個一模一樣。當時他和妻子在家午睡,門窗緊閉,沒有破壞的痕跡,也沒見有外人進來,唯一的嫌疑人只有他妻子。正當他們要把汪士羽妻子作為犯罪嫌疑人帶回公安局時,那個陌生男子卻突然走了過來,自首說是自己乾的。蘇少武百思不得其解,問他是怎麼幹的,這人倒也坦然,說仇都已報了,什麼都可以說了。
他們把這事告訴了和尚,和尚說:“還好,惡人自有惡人磨,惡鬼也怕鬼里鬼。”孩子父母問鬼里鬼是什麼,那惡鬼不會來了嗎?和尚說:“人死了變鬼,鬼死了就是鬼里鬼。我是找了個鬼里鬼,把作祟的野鬼收了。”
鬼還能死,還能變鬼里鬼,這倒是聞所未聞。小時候覺得古怪,後來上了中學,又覺得真是迷信,不過民間的想像力倒也天馬行空。後來讀了些清人筆記,在袁枚的《子不語》里說鬼一樣會死,死後變成“聻”,俗稱就是鬼里鬼,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提起過。不過這似乎是江浙一帶特有的,別處好像沒有,顯然是個迷信,不然豈有江浙一帶的鬼能變聻,而別處的鬼就不會變的道理?
釣影
蘇少武,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中國恢復高考後,他考上了公安專科學校,被分配到公安局刑偵大隊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的電影裡,有不少偵破片,主角往往是公安局偵查科長,破了不少奇案。蘇少武讀書時就對這工作充滿了憧憬,但自己上了班才明白,其實也就是朝九晚五上班而已。偶爾跟著前輩跑幾個案子,無非是些小偷小摸,和想像中的頗有距離。
有一天,突然接到報案,說某處出了一起殺人案。他跟著科長趕了過去,原來這殺人案發生在一幢居民樓里。那時候的居民樓全是蘇聯式的,一幢樓里密密麻麻都是房間,住滿了人。死者三十來歲,死在自己家中。死者的致命傷在咽喉處,細細一條傷,喉管氣管血管全被割斷,鮮血流得滿床都是,卻不見兇器。那時節是暮春,天已有點熱,但死者平時睡覺總將門窗鎖上,而門窗上卻全無毀壞痕跡。所以這件案子是不折不扣的“密室殺人”。
密室殺人在推理小說中是一個很熱門的題材,小說家想出種種匪夷所思的方法,現實中卻難得一見。這個案子讓刑偵人員大感頭痛,按理說門窗關得那麼嚴,只有自殺一途,可死者既沒有自殺的理由,兇器也不見蹤影,實在難以如此結案。公安局的討論會開了好幾次,仍然討論不出頭緒。同樣的案件在城西卻又發生了一起,又有一人以同樣的方式死了。這兩起案子手法一模一樣,肯定是同一個人幹的,而順著這條線索查下去,發現兩個死者竟然在同一個地方插隊落戶過。於是,蘇少武跟著科長去那個地方走訪,到了那村莊,一說起這兩個死者,村民還有印象,開口就說:“是這幾個人啊。”
原來,當初有一批知青上山下鄉,其中有三個知青特別愛鬧事。聽說村裡有座道觀,道觀里每年還要做法事,就說首先要破除迷信,要把這道觀砸了。那道觀里還有個道士,不過是個火居道士,已是娶妻生子了,兒子在外地工作。知青不知火居道士可以娶妻生子,覺得那更是迷信騙人的鐵證,就押著老道士要他砸三清像。老道士死活不肯,那三個知青火了,說他蓄意搞破壞,當場批鬥,還動了手。這老道士年歲不小,被打得當場吐血,昏迷過去,送回家後沒幾天就過世了。這老道士的兒子回來,連父親的喪事都沒趕上。說起這件事,村里人對那三個知青依然沒有好感,說這老道士雖然搞點迷信,但人很厚道,因為會點醫術,平時村民有個頭疼腦熱還能找他治一治,結果愣是被三個知青給打死了,實在太過分。科長聽了這事,便說:“這個兒子的嫌疑很大。”這件事涉及的三個知青中,兩個已經死了,第三個可能也有危險,於是他們就去調查第三個知青。一查,發現第三個知青名叫汪士羽,是個幹部子弟,回城最早,已踏上仕途,現在是單位的中層幹部。聽說了這事,汪士羽嚇了一跳,說:“那人在哪裡?”科長說現在還沒有線索,讓他千萬小心。
出來後,科長讓蘇少武對汪士羽進行保護性監視,密切注意靠近他的人,自己則去調查那老道士的兒子。監視了幾天,蘇少武果然發現汪士羽家附近出現了一個背旅行包的陌生男人,多次打量汪士羽的家,但沒見有什麼行動。蘇少武將情況報告了上面,科長要他暫時不要打草驚蛇,把那道士兒子的照片調來,看是不是同一個人。正在等消息的時候,這一天汪士羽回家午睡,蘇少武突然發現那個陌生男人進了汪士羽家的樓。他吃了一驚,連忙追了進去,卻見那人上了樓頂,在樓頂上豎起一根竹竿。這當然不犯法,正當蘇少武感到莫名其妙時,樓下汪士羽家中卻突然發出一聲慘叫。他連忙去查看,汪士羽竟然死了,死法與前兩個一模一樣。當時他和妻子在家午睡,門窗緊閉,沒有破壞的痕跡,也沒見有外人進來,唯一的嫌疑人只有他妻子。正當他們要把汪士羽妻子作為犯罪嫌疑人帶回公安局時,那個陌生男子卻突然走了過來,自首說是自己乾的。蘇少武百思不得其解,問他是怎麼幹的,這人倒也坦然,說仇都已報了,什麼都可以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