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以前人們很急切,心氣也高。我模糊地記起人民日報1988年的元旦社論的標題叫作《迎接改革的第十年》。我決定花十分鐘回憶一下當年,在網上查到了這篇文章,文中有些句子是這樣的,“我們要抓住改革這個中心環節,帶動其他工作。”“政治體制改革將開始逐步實施;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如新聞、文藝等也都將進行改革。”“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等等。
這是一個很有抱負的態度,對吧?至於下面這句話,不用查我也記得,“我們過去失掉的時間太多了。”
如果說我從中體會到純真與熱情,還算恰當吧?我繼續往前查,看到1979年的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抨擊了官僚主義,還坦率地承認本國的沉疴。“他們不是為了革命,而是為了當官,以為掌管的攤子越大,指揮的人越多,官越大,政治、生活待遇也越高。同樣的機器設備,在外國有工人和管理人員一千人就夠了,我們這裡常常超過人家三、四倍,產量反而不如人家。為什麼?”
1980年代是一個官方文體與民間文體差別不大的時代,還是一個經常問“為什麼”的年代。當我們不再問這個問題,改革開放的青春期就結束了。翠鳥在天空中消失了,蜂鳥則在心中消失了。我曾有幾年為一家媒體寫新年獻詞,你知道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如何在字裡行間避免沉鬱之氣,以便與新年氣氛匹配。這在早前是不成問題的。上述元旦社論的第一句是,“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這樣的句子是有前提的。一個更年輕的時代。
如今,我發現,我們總是在做一些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污染,要麼貧窮。要麼翠鳥,要麼過分肥大的帶魚。要麼信念,要麼功利。要麼靈,要麼肉。要麼科學的春天,要麼權錢的炎夏。要麼純真而無知,要麼成熟而世故。到最後,這歲月中最值得留戀的竟然是一聲消逝的鳥鳴。
@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是我的最後一篇專欄文章,以後無論是在《第一財經周刊》,還是在其他媒體,我都不再寫了。我曾在這裡寫過,“我僅存的志向就是重申常識”,這正是我在這些專欄中的因寄所託。重申常識這種事,做起來一百年也不夠,可它沒什麼難度,未必專需要誰做。我還感到自己的一點點才能並不在這裡。早年我讀過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古文經典,卻委實乏味,後來我又讀了《東坡志林》,晚年成熟期的作品,依舊是對國家社稷發言,充滿了幼稚的錯誤。我不免惋惜,一個傑出的頭腦做了一件多麼沒有意義的事。相比之下,《前赤壁賦》卻是何其優美灑脫的傑作。我覺得,這是前車之鑑,寫文章還是該寫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
年輕時我想寫小說,這算不得夢想,因為寫小說你只需要坐下來開始寫就可以了。我的夢想是寫很好的小說。如此一來我的人生就變得甚為艱難,我不得不寫幾行字就放下筆,自我譴責說,這跟約瑟夫.凱勒相比什麼都不是!最初只為了養活自己,也避免被親戚朋友看作百無一用,我開始做記者,慢慢地,我的討厭不公平和容易同情他人的天性受到激發,竟然成了一個蠻職業的媒體人。這些專欄的議題大多關乎社會生活,也該算作我的記者生涯的衍生之物。
就連“重申常識”的企圖也來自我的媒體經驗。大約是2004年,《南方周末》開了一個小欄目,就叫“常識”。在內部,大家說,開這個欄目幹嘛呀?鄧科就解釋了一下這個詞與托馬斯·潘恩的關係。就我個人目力所及,這正是如今很多國內媒體對“常識”兩個字奉為圭臬的開端。
如今的美國,連蘋果和蘆薈都比長得別處更有活力和自信一些,可是在1776年,該國還沒影兒呢,民眾更是一群鄉巴佬,跟英王打著仗,心裡怕得直打鼓。潘恩在這一年發表了《常識》,一本50頁的小冊子。潘恩說了很多實誠話,“政府最壞的時候,就是不可容忍的禍害”、“君主政體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敗”,等等。這本書比郭敬明的還暢銷,平均5個鄉巴佬買一本。美國與美國憲法就在它的鼓舞之下誕生,它亦位列“改變美國的20本書”的第一名。
我的看法是,常識雖常,其實珍貴罕有,又惟視之為必有,才會煥發真力。在嚴肅的場合,美國人言必稱“We the people”,“people”把自己當回事兒,當個寶,並不容易。在隆重的時節,我們也常說“咱們老百姓”,還要唱一段“今兒個真高興”,語意上相似,價值意義上卻八竿子打不著。我們的常識多是另一種,“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之類,常固然常,識卻說不上,無非是世故之談罷了。我們的常識不是那麼超拔,也不是那麼健朗。
倘若我可以做到,我願意這些專欄文字全部化為灰燼,換得這一句在你心裡盤桓片刻:一個國家的常識不該是無可奈何的“無非如此”,而該是我們願意用內心去深深認同的“理當如此”。
我是一個人生層面的悲觀主義者,因此有頗多感慨要在小說中一吐為快;我還是一個公共生活中的樂觀主義者,相信常識所至,民智洶湧,終將春水足而艨艟起。病了知道去看醫生,而不是吃人血饅頭,這是一個級別的民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是一個級別的民智。兩個級別之間路險且阻,我等為此寫幾篇清白又逗趣的小文章,乃是文人的本色行當,否則書就念到狗肚子裡去。只是,由於前述之私人理由,我要向諸君告退了,相信常識自會薪盡火傳。
《蘭亭序》結尾有言,“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未來之世的人們看到這篇文章,也要感慨萬端。真是優雅又豪氣的態度。我無此奢望,惟望將來翻開這些小文章,不至於搖頭嘆息:都他娘的白寫了。就像祝福自己的蛋蛋一般誠摯地,我願吾國吾民得享“理當如此”的時光。
@向壞蛋們舉杯
我較少地記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了,較多地記得電影《布拉格之戀》,也說不上喜歡,反正有小提琴配樂的電影我的印象都不差。裡面有一段兒,蘇軍開進了布拉格,特蕾莎發表了照片,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還有托馬斯的兩個同事一起去酒吧慶賀,場子裡有很多年輕人在跳舞,有個顯眼的地方坐著一桌蘇聯官僚,都帶著趾高氣揚、宰決別人命運的神態。
“看看他們的臉就知道了,壞蛋!”薩賓娜說,“壞蛋們!”
一桌人都認同可以通過臉來判斷那些真正壞的壞蛋,他們向那些侵略者舉杯,“一點疑問也沒有,壞蛋們!”
一個俄國人也向他們舉杯致意,面無表情,那意思只不過是出於禮貌。
過了一會兒,俄國人打斷了舞曲,指令樂隊演奏起了俄羅斯歌曲,也許是蘇聯國歌,至少是那一類。布拉格的年輕人都不跳舞了。那一桌俄國人合唱,打拍子,祝酒,大概是祝福他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托馬斯回過頭來說:“我認為這太過份了。”
這是一個很有抱負的態度,對吧?至於下面這句話,不用查我也記得,“我們過去失掉的時間太多了。”
如果說我從中體會到純真與熱情,還算恰當吧?我繼續往前查,看到1979年的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抨擊了官僚主義,還坦率地承認本國的沉疴。“他們不是為了革命,而是為了當官,以為掌管的攤子越大,指揮的人越多,官越大,政治、生活待遇也越高。同樣的機器設備,在外國有工人和管理人員一千人就夠了,我們這裡常常超過人家三、四倍,產量反而不如人家。為什麼?”
1980年代是一個官方文體與民間文體差別不大的時代,還是一個經常問“為什麼”的年代。當我們不再問這個問題,改革開放的青春期就結束了。翠鳥在天空中消失了,蜂鳥則在心中消失了。我曾有幾年為一家媒體寫新年獻詞,你知道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如何在字裡行間避免沉鬱之氣,以便與新年氣氛匹配。這在早前是不成問題的。上述元旦社論的第一句是,“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這樣的句子是有前提的。一個更年輕的時代。
如今,我發現,我們總是在做一些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污染,要麼貧窮。要麼翠鳥,要麼過分肥大的帶魚。要麼信念,要麼功利。要麼靈,要麼肉。要麼科學的春天,要麼權錢的炎夏。要麼純真而無知,要麼成熟而世故。到最後,這歲月中最值得留戀的竟然是一聲消逝的鳥鳴。
@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是我的最後一篇專欄文章,以後無論是在《第一財經周刊》,還是在其他媒體,我都不再寫了。我曾在這裡寫過,“我僅存的志向就是重申常識”,這正是我在這些專欄中的因寄所託。重申常識這種事,做起來一百年也不夠,可它沒什麼難度,未必專需要誰做。我還感到自己的一點點才能並不在這裡。早年我讀過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古文經典,卻委實乏味,後來我又讀了《東坡志林》,晚年成熟期的作品,依舊是對國家社稷發言,充滿了幼稚的錯誤。我不免惋惜,一個傑出的頭腦做了一件多麼沒有意義的事。相比之下,《前赤壁賦》卻是何其優美灑脫的傑作。我覺得,這是前車之鑑,寫文章還是該寫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
年輕時我想寫小說,這算不得夢想,因為寫小說你只需要坐下來開始寫就可以了。我的夢想是寫很好的小說。如此一來我的人生就變得甚為艱難,我不得不寫幾行字就放下筆,自我譴責說,這跟約瑟夫.凱勒相比什麼都不是!最初只為了養活自己,也避免被親戚朋友看作百無一用,我開始做記者,慢慢地,我的討厭不公平和容易同情他人的天性受到激發,竟然成了一個蠻職業的媒體人。這些專欄的議題大多關乎社會生活,也該算作我的記者生涯的衍生之物。
就連“重申常識”的企圖也來自我的媒體經驗。大約是2004年,《南方周末》開了一個小欄目,就叫“常識”。在內部,大家說,開這個欄目幹嘛呀?鄧科就解釋了一下這個詞與托馬斯·潘恩的關係。就我個人目力所及,這正是如今很多國內媒體對“常識”兩個字奉為圭臬的開端。
如今的美國,連蘋果和蘆薈都比長得別處更有活力和自信一些,可是在1776年,該國還沒影兒呢,民眾更是一群鄉巴佬,跟英王打著仗,心裡怕得直打鼓。潘恩在這一年發表了《常識》,一本50頁的小冊子。潘恩說了很多實誠話,“政府最壞的時候,就是不可容忍的禍害”、“君主政體意味著我們自身的墮落和失敗”,等等。這本書比郭敬明的還暢銷,平均5個鄉巴佬買一本。美國與美國憲法就在它的鼓舞之下誕生,它亦位列“改變美國的20本書”的第一名。
我的看法是,常識雖常,其實珍貴罕有,又惟視之為必有,才會煥發真力。在嚴肅的場合,美國人言必稱“We the people”,“people”把自己當回事兒,當個寶,並不容易。在隆重的時節,我們也常說“咱們老百姓”,還要唱一段“今兒個真高興”,語意上相似,價值意義上卻八竿子打不著。我們的常識多是另一種,“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之類,常固然常,識卻說不上,無非是世故之談罷了。我們的常識不是那麼超拔,也不是那麼健朗。
倘若我可以做到,我願意這些專欄文字全部化為灰燼,換得這一句在你心裡盤桓片刻:一個國家的常識不該是無可奈何的“無非如此”,而該是我們願意用內心去深深認同的“理當如此”。
我是一個人生層面的悲觀主義者,因此有頗多感慨要在小說中一吐為快;我還是一個公共生活中的樂觀主義者,相信常識所至,民智洶湧,終將春水足而艨艟起。病了知道去看醫生,而不是吃人血饅頭,這是一個級別的民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是一個級別的民智。兩個級別之間路險且阻,我等為此寫幾篇清白又逗趣的小文章,乃是文人的本色行當,否則書就念到狗肚子裡去。只是,由於前述之私人理由,我要向諸君告退了,相信常識自會薪盡火傳。
《蘭亭序》結尾有言,“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未來之世的人們看到這篇文章,也要感慨萬端。真是優雅又豪氣的態度。我無此奢望,惟望將來翻開這些小文章,不至於搖頭嘆息:都他娘的白寫了。就像祝福自己的蛋蛋一般誠摯地,我願吾國吾民得享“理當如此”的時光。
@向壞蛋們舉杯
我較少地記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了,較多地記得電影《布拉格之戀》,也說不上喜歡,反正有小提琴配樂的電影我的印象都不差。裡面有一段兒,蘇軍開進了布拉格,特蕾莎發表了照片,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還有托馬斯的兩個同事一起去酒吧慶賀,場子裡有很多年輕人在跳舞,有個顯眼的地方坐著一桌蘇聯官僚,都帶著趾高氣揚、宰決別人命運的神態。
“看看他們的臉就知道了,壞蛋!”薩賓娜說,“壞蛋們!”
一桌人都認同可以通過臉來判斷那些真正壞的壞蛋,他們向那些侵略者舉杯,“一點疑問也沒有,壞蛋們!”
一個俄國人也向他們舉杯致意,面無表情,那意思只不過是出於禮貌。
過了一會兒,俄國人打斷了舞曲,指令樂隊演奏起了俄羅斯歌曲,也許是蘇聯國歌,至少是那一類。布拉格的年輕人都不跳舞了。那一桌俄國人合唱,打拍子,祝酒,大概是祝福他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托馬斯回過頭來說:“我認為這太過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