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轉眼就到了年末,奧運會的繁華已經散去,經濟危機的陰影日重,人們好像在相當程度上已經遺忘了地震。我蠻驚訝於人們對於經濟危機到來的驚訝,照我看,這是一個曾有好多徵兆的事情呀。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一直是有問題的。我有興趣向往日追尋,因此在歷史中發現,在中國,人們的反應好像總是滯後於他們所在的世界。在常識層面推測,人們為什麼察覺不到世界的改變呢?一個原因可能是睡了或者醉了,另一種原因則可能是因循度日、遲鈍不敏。
這又讓我想起了宋祁的一句詞:因循不覺韶光換。如何讓人們不再因循不覺呢?我想那就是讓他們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這也是當我回想2008年時首先想到那些因真實而優秀的地震報導的原因。倘若沒有對真實的渴求,也沒有對“異己”的寬容,我們就會被庸常的日常生活淹沒,在因循不覺中漸近老境。
@不能直呼此物之名
在《堂·吉訶德》的年代,西班牙人提起粗鄙或不雅之物就會感到抱歉,“這位忠實的侍從猛然一跳—請原諒,我不能冒昧地直呼此物之名—卻跳到了犬類的遺留物上。”如此大費周章,說的其實是桑丘踩到了狗屎。同樣,在談起對新近出版的一本書的觀感之前,我也要向諸君致歉。我指的是《中國可以說不》的“續集”,一本假裝氣呼呼的書,它越俎代庖地宣稱本國的情緒正處於不甚滿意和勃然大怒之間—請原諒,我可不能既提起一個如此不得體、如此做作又如此狗屁倒灶的書名而不感到不雅。
書名就像人臉,什麼趣味什麼成色差不多一望即知。一本叫《百年孤獨》的書可能有點兒意思,叫《百年輝煌》則肯定味同嚼蠟。北宋遺老寫一本《東京夢華錄》應該不賴,如果汴梁市政府介入進來,要求改叫《帝都建造之卓越成就》,那就肯定沒法看了。
假如後世又有這麼幾個傢伙,無德無才卻貪求模仿之便利,攢出了一本書叫《西京夢華錄》,我們就會說,無聊人作無聊事,不過隨他們便吧。假如他們利用這本仿作略賺了幾筆快錢,於是幾年之後捲土重來,又搞出了一本《西京夢遺錄》,我們的反應就一定不同了—其一,無聊也要有個限度,欺世盜名不能沒完沒了;其二,請問這幾位到底是作家呢,還是痴漢呢?
在我看來,《中國可以說不》大致相當於《西京夢華錄》,都是模仿之作,前者的源頭就是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的著作《日本可以說不》。而如今這一本,我看就是《夢遺錄》—模仿到這麼拙劣,除了需要無知之外,還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其實我一點兒都不為它的影響擔憂,更不相信它真能為民族主義的虛火添上幾把乾柴。為了公正地對待它,我特意在網上讀了它的十幾個章節—它的質量是如此之低,以致無法讓任何有判斷力、能夠推動這個社會發展的讀者予以重視。
民族主義即便是極端民族主義,若不與國家權力結合,也只是社會思潮的一極而已,完全不必為之憂心忡忡。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的淵藪,可是探究其本質,民族主義只是結果,國家對大眾意志的操縱才是罪惡的根源。若能避免這操縱,我們就能避免人間十之八九的惡,這便是提綱挈領之法。
我想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這本書背後表現出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越來越濃郁的惟成功是圖的趨向。
有人批評說這本書是一本“左憤”之作,我以為失之簡單。我看這本書中既有極端左派的冥頑不靈,也有極端右翼的冥頑不靈,可是它既沒有什麼左派的理想也沒有任何右派的理性。它甚至用了幾個章節的篇幅專門討伐中國知識分子的“文藝腔”,且將之與中國對航空母艦的需求對立起來,恕我直言,我的觀感就是關公戰秦瓊—村夫野老飲少則醉,在那兒胡唚呢。
我們該如何理解一些人寫了這麼一本在邏輯、事實、結構、語言上都毫無最基本的質量可言卻使勁兒嚷嚷的書呢?惟一的解釋只能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在它身上寄託任何真正的抱負。《南方周末》曾經發表過一篇特稿,講一個“沒有形狀的”男孩,他就像水一樣,遇到石頭縫就鑽進石頭縫,遇到老鼠洞就鑽進老鼠洞,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底線,也沒有自我,只是貪婪地不擇手段地渴求著成功。在我看來,我們正在說到的這本書,也正是一本單單謀求“成功”卻沒有任何原則和立場的“沒有形狀”之作。
這個話題說到這兒也就結了。題外話是,這書出版之後受到了不少批評,我看到其中一位作者在博客上說,筆墨官司耽誤了他們不少事,一位作者誤了“幾個活兒”,少賺了10萬塊錢,而他自己呢,只少賺了6萬塊。你知道有些人一遇到批評就會又抱怨又炫耀地暗示自己賺錢比較多。看到這個,郭德綱的一句話就闖進了腦海:嗯,你無恥的樣子很有我當年的神韻!我的感慨是:倘若人們默認凡是成功的就是值得去追求的,那麼這種腔調還真是天下無敵啊。
@十分鐘憶往
前兩天,我在百度上Google了一下“叼魚郎”。這是我小時候見過的一種水鳥,它們筆直地鑽進水面,重新出現時攜帶著水花,嘴巴里叼著魚,慢悠悠地掠過天空,魚掙扎著,銀光閃爍。Google的結果是,這是中國常見的水鳥,也就是翠鳥。第二天晚上,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在作文里寫過翠鳥。可是我怎麼會寫到它呢,如果我不知道自己見過的就是翠鳥?緊接著,我回憶起了媽媽曾告訴過我,叼魚郎就是翠鳥。這麼說,我忘了這個小知識,如今找回來了。
我還一度認為自己見過蜂鳥。它跟書本上描述的蜂鳥完全相同,很小,振翅極快,會穩當地懸停。有一次我看見它在吸吮蝴蝶花的花蜜,比蘇-30還厲害,會在空中後退。還有一次,我正走在路上,它飛到我鼻尖前幾厘米處,懸停了兩秒鐘。它的翅膀扇得那麼快,就像紋絲不動。
在孩童時代,對我而言,這神奇的小鳥彷佛有著雷諾瓦式的富麗顫動的光暈。它是造物主的精緻巧思,是一個小小的神話的降臨,是神明不僅雄渾遼闊而且富有藝術天賦的證據之一。
直到上了中學,我查閱資料,才得知這只是幻象。我見過的並非蜂鳥。如今你可以在網上查到這段話,“蜂鳥在中國全境沒有分布,有些大型的天蛾(如蜂鳥鷹蛾)在白天活動取食花蜜時會被誤認為是蜂鳥。”蜂鳥,3克重,最高時速100公里,可以升至5000米高空,遠在美洲。
蜂鳥倏忽遠去了。翠鳥也早已在那片水域消失。有一天,工業廢水汩汩而來。我記得那時候我爸爸經常疑惑,燉魚為什麼有一股汽油味呢?水污染是從重工業城市開始的,一直蔓延到中國的每個角落,殺死了銀魚、翠鳥,等等,只有螯蝦頑強地擴大了種群。養殖技術也越來越兇悍了。東北人家以前常吃的帶魚,越來越大,魚肉失去了彈性,嚼起來像麵餅,魚刺末端還有骨瘤。多年以後,我雇了條船,在洞庭湖裡來回穿梭,一邊凍得要死,一邊感慨,好傢夥,他們把這湖當成馬桶了。才20多年,從外部環境,到人們的心氣,這個國家的一切都不一樣了。
這又讓我想起了宋祁的一句詞:因循不覺韶光換。如何讓人們不再因循不覺呢?我想那就是讓他們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這也是當我回想2008年時首先想到那些因真實而優秀的地震報導的原因。倘若沒有對真實的渴求,也沒有對“異己”的寬容,我們就會被庸常的日常生活淹沒,在因循不覺中漸近老境。
@不能直呼此物之名
在《堂·吉訶德》的年代,西班牙人提起粗鄙或不雅之物就會感到抱歉,“這位忠實的侍從猛然一跳—請原諒,我不能冒昧地直呼此物之名—卻跳到了犬類的遺留物上。”如此大費周章,說的其實是桑丘踩到了狗屎。同樣,在談起對新近出版的一本書的觀感之前,我也要向諸君致歉。我指的是《中國可以說不》的“續集”,一本假裝氣呼呼的書,它越俎代庖地宣稱本國的情緒正處於不甚滿意和勃然大怒之間—請原諒,我可不能既提起一個如此不得體、如此做作又如此狗屁倒灶的書名而不感到不雅。
書名就像人臉,什麼趣味什麼成色差不多一望即知。一本叫《百年孤獨》的書可能有點兒意思,叫《百年輝煌》則肯定味同嚼蠟。北宋遺老寫一本《東京夢華錄》應該不賴,如果汴梁市政府介入進來,要求改叫《帝都建造之卓越成就》,那就肯定沒法看了。
假如後世又有這麼幾個傢伙,無德無才卻貪求模仿之便利,攢出了一本書叫《西京夢華錄》,我們就會說,無聊人作無聊事,不過隨他們便吧。假如他們利用這本仿作略賺了幾筆快錢,於是幾年之後捲土重來,又搞出了一本《西京夢遺錄》,我們的反應就一定不同了—其一,無聊也要有個限度,欺世盜名不能沒完沒了;其二,請問這幾位到底是作家呢,還是痴漢呢?
在我看來,《中國可以說不》大致相當於《西京夢華錄》,都是模仿之作,前者的源頭就是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的著作《日本可以說不》。而如今這一本,我看就是《夢遺錄》—模仿到這麼拙劣,除了需要無知之外,還真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其實我一點兒都不為它的影響擔憂,更不相信它真能為民族主義的虛火添上幾把乾柴。為了公正地對待它,我特意在網上讀了它的十幾個章節—它的質量是如此之低,以致無法讓任何有判斷力、能夠推動這個社會發展的讀者予以重視。
民族主義即便是極端民族主義,若不與國家權力結合,也只是社會思潮的一極而已,完全不必為之憂心忡忡。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的淵藪,可是探究其本質,民族主義只是結果,國家對大眾意志的操縱才是罪惡的根源。若能避免這操縱,我們就能避免人間十之八九的惡,這便是提綱挈領之法。
我想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這本書背後表現出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越來越濃郁的惟成功是圖的趨向。
有人批評說這本書是一本“左憤”之作,我以為失之簡單。我看這本書中既有極端左派的冥頑不靈,也有極端右翼的冥頑不靈,可是它既沒有什麼左派的理想也沒有任何右派的理性。它甚至用了幾個章節的篇幅專門討伐中國知識分子的“文藝腔”,且將之與中國對航空母艦的需求對立起來,恕我直言,我的觀感就是關公戰秦瓊—村夫野老飲少則醉,在那兒胡唚呢。
我們該如何理解一些人寫了這麼一本在邏輯、事實、結構、語言上都毫無最基本的質量可言卻使勁兒嚷嚷的書呢?惟一的解釋只能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在它身上寄託任何真正的抱負。《南方周末》曾經發表過一篇特稿,講一個“沒有形狀的”男孩,他就像水一樣,遇到石頭縫就鑽進石頭縫,遇到老鼠洞就鑽進老鼠洞,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底線,也沒有自我,只是貪婪地不擇手段地渴求著成功。在我看來,我們正在說到的這本書,也正是一本單單謀求“成功”卻沒有任何原則和立場的“沒有形狀”之作。
這個話題說到這兒也就結了。題外話是,這書出版之後受到了不少批評,我看到其中一位作者在博客上說,筆墨官司耽誤了他們不少事,一位作者誤了“幾個活兒”,少賺了10萬塊錢,而他自己呢,只少賺了6萬塊。你知道有些人一遇到批評就會又抱怨又炫耀地暗示自己賺錢比較多。看到這個,郭德綱的一句話就闖進了腦海:嗯,你無恥的樣子很有我當年的神韻!我的感慨是:倘若人們默認凡是成功的就是值得去追求的,那麼這種腔調還真是天下無敵啊。
@十分鐘憶往
前兩天,我在百度上Google了一下“叼魚郎”。這是我小時候見過的一種水鳥,它們筆直地鑽進水面,重新出現時攜帶著水花,嘴巴里叼著魚,慢悠悠地掠過天空,魚掙扎著,銀光閃爍。Google的結果是,這是中國常見的水鳥,也就是翠鳥。第二天晚上,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在作文里寫過翠鳥。可是我怎麼會寫到它呢,如果我不知道自己見過的就是翠鳥?緊接著,我回憶起了媽媽曾告訴過我,叼魚郎就是翠鳥。這麼說,我忘了這個小知識,如今找回來了。
我還一度認為自己見過蜂鳥。它跟書本上描述的蜂鳥完全相同,很小,振翅極快,會穩當地懸停。有一次我看見它在吸吮蝴蝶花的花蜜,比蘇-30還厲害,會在空中後退。還有一次,我正走在路上,它飛到我鼻尖前幾厘米處,懸停了兩秒鐘。它的翅膀扇得那麼快,就像紋絲不動。
在孩童時代,對我而言,這神奇的小鳥彷佛有著雷諾瓦式的富麗顫動的光暈。它是造物主的精緻巧思,是一個小小的神話的降臨,是神明不僅雄渾遼闊而且富有藝術天賦的證據之一。
直到上了中學,我查閱資料,才得知這只是幻象。我見過的並非蜂鳥。如今你可以在網上查到這段話,“蜂鳥在中國全境沒有分布,有些大型的天蛾(如蜂鳥鷹蛾)在白天活動取食花蜜時會被誤認為是蜂鳥。”蜂鳥,3克重,最高時速100公里,可以升至5000米高空,遠在美洲。
蜂鳥倏忽遠去了。翠鳥也早已在那片水域消失。有一天,工業廢水汩汩而來。我記得那時候我爸爸經常疑惑,燉魚為什麼有一股汽油味呢?水污染是從重工業城市開始的,一直蔓延到中國的每個角落,殺死了銀魚、翠鳥,等等,只有螯蝦頑強地擴大了種群。養殖技術也越來越兇悍了。東北人家以前常吃的帶魚,越來越大,魚肉失去了彈性,嚼起來像麵餅,魚刺末端還有骨瘤。多年以後,我雇了條船,在洞庭湖裡來回穿梭,一邊凍得要死,一邊感慨,好傢夥,他們把這湖當成馬桶了。才20多年,從外部環境,到人們的心氣,這個國家的一切都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