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你看,小時候我們就生活在如此冷酷的環境中。在零下20度的氣溫里,滴水成冰決非誇張,只有貨真價實的蠢貨才會裝細高挑兒。長大之後,我想了又想,認為自己仍然生活在冷酷的環境中。我曾在《智族GQ》工作過一段時間,學習到了不穿秋褲會更得體一些,穿貴一點兒的衣服可以更顯優雅,等等。不過我始終覺得,在我們這裡,還有很多事比時尚更重要,更需要人們去想,去談論。在這裡,比一個人看起來怎麼樣更急迫和重要的事情多如恆河沙數。
不久前的一天,我吃了一片阿司匹林,真神了,竟然一下子穿越去了當年,遇到了那個凍小了的孩子。我問他,你是富二代?他搖搖頭。我又問,你在《時尚芭莎》工作?他又搖搖頭。你是北京文化圈兒的?他又搖搖頭。你想找個二奶?他還是搖頭。我就說,那你告訴我,你是什麼人。他說,你別說了,我不就是學人家不穿秋褲嘛,不比你學人家去做時尚雜誌強嗎?
@一笑傾城
一笑傾城北京客 2008-08-16 23:04:25 閱讀59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大學畢業那一年,我們班的一個女生嫁給了上一屆的師兄,作為兩名中文系同學,當時他倆身穿禮服,乘坐敞蓬汽車穿過寒風勁吹的大連街道,凍得瑟瑟發抖,卻仍堅持著在棒槌島的沙灘上念完了《紅與黑》中他們最中意的選段:“來吧,一切都很好;勇氣,我一點兒都不缺!”聽了他們無畏的宣告,大海就泛起了不平靜的波瀾,而我正是旁邊那個忍俊不止的傢伙。如今我舊事重提,可不是在諷刺什麼,至少不完全是。這事兒是有點兒離譜,尤其在今天看來,但更重要的是,它正是他們一生中的美好時光的一個部分——人世間所謂的美好,其實就是未必美好卻恰逢其時吧?
在豆瓣網,我參加了“搞笑新聞搜集小組”,也參加了“悲慘新聞搜集小組”,我發現兩邊兒的新聞其實差不多。我越來越能嬉笑著看待悲傷,也越來越能莊重地對待笑話了。以往我會覺得,對著大海念《紅與黑》是腦袋抽筋的表現,現在卻會想,時光荏苒,我們已經失去了多少往日的生活啊。年齡的增長會讓你不再像以往那樣高估聰明的價值,更少享受嘲弄的樂趣而更多地體恤他人。
我覺得我們說太多的笑話,也許是生活速度太快,每個人都有眩暈感之故。心理學家說嘲笑是對恐懼的回應,說得蠻對。如今在網絡上,在飯桌上,人們嘲笑得比任何時候都多,可是並不比以往更自信吧?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曾經說,當他對年輕人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往事時他發現:“有多少事對我來說還是不言而喻的現實,而對他們來說卻已成為歷史或者不可思議。但隱藏在我內心的一種本能使我覺得,他們的發問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我們的今天和我們的昨天與前天之間的一切橋樑都已拆毀。”
至少在這一點上我跟茨威格完全一致:年輕人未必總是對的,但是即使錯,他們也總是有理由的。對今日的中國生活來說,“今天和昨天與前天之間的橋樑”同樣不復存在。我們可能輕易地認為,我們已經在市場經濟的高速公路上飛馳了這麼久,多年以前的土路上必無風景。我們也可能會滿足於自己的成熟,而不再珍視諸如“天真”、“信念”之類的東西。比方說,在1993年,如果我能知道多年以後我就是這個樣子,當個記者遛遛噠噠,沒準兒就乾脆自戕了事。那個時候我怎麼可能忍受如此平庸的日子呢?別忘了,“勇氣,我一點兒也不缺!”如今我們可能會得出結論,認為這種勇敢只是滑稽的和可愛的——年輕人總是顯得比成年人勇敢,恰如小型犬總是比大型犬顯得勇敢,可是寵物專家說,那不是勇敢,只是容易激動。然後我們會怎麼做呢?我們嘲弄那些衝動的小狗。
我們有著成年人對年輕人的嘲笑,現在對過去的嘲笑,優越感對卑微的嘲笑等等。有時我覺得整個國家都發出著各種笑聲,儘管我們仍舊比較木訥遲鈍。過去是凡有水井處皆有柳詞,如今則是凡有Web處皆有嬉皮笑臉。有些人可以把嘲笑變成一種藝術,可是在我們當中,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太少,業餘愛好者卻太多。因此一方面我蠻喜歡看某一兩個人逗趣,另一方面又苦惱於到處都在白痴似地笑個不停。
格外令人討厭的是成年人帶有成見的笑聲。在YOUTOBE網站上曾經有過一個風靡一時的短片,內容是一個男嬰不知道為什麼咯咯笑個不停,這孩子長得可愛,笑起來上氣不接下氣,讓看片子的大家都跟著開懷大笑了一場。我喜歡這樣的笑聲,它就是因為覺得好笑而笑,不附帶任何偏見。成年人的笑就沒這麼簡單了,要是內涵豐富起來,實在是讓人覺得了無生趣。如今這個世界上,好像就沒有什麼是沒被我們嘲笑過的,可是其中有多少是經過甄別的呢?
我自己也常常發出笑聲,其中的大多數也很無聊,不過我倒是喜歡在東京的一次。當時日本外務省的一位官員請我們在三角寬他們家吃了懷石料理,味道很不錯,然後就帶我們順路參觀東條英機的墓地,想請我們實地體會一下日本的寬恕死者的文化傳統。在墓前他說了一句多餘的話:“請各位不要侮辱死者的墓地。”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沖東條英機家的墓碑尿尿的樣子,於是腹中暗笑不已。這笑來自童稚年代,就像看到校長摔了一跤一樣不可遏止。它毫無聲息卻又如此劇烈,以致東京上空紊流叢生,鳥兒都飛不穩啦。
@小神蒙巴第
南方周末專欄:北京客
早在上初中之時,由於愛抖機靈,我往往與班級里某些衰人一道,被老師告誡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今想來,在漢語的諸多勸世警句中,這很可能是最常用的一句。這話聽起來是個循循善誘的意思,可實際上很兇暴,跟“你TMD老實點兒”差不多。那會兒我智商很低,不能領會老師的意圖,總以為自己沒有坐正,一個勁兒地在椅子上挪來挪去,結果直到現在屁股還總是朝東南方向歪。
如你猜到的那樣,在老師與我的爭拗當中,永遠是老師不對。其實當時我並非不良少年,只是有些嘻皮笑臉、沒心沒肺而已,老師犯不上生那麼大的氣。按照羅伊?阿倫德哈蒂在小說《卑微的神靈》中的說法,我輩僅僅屬於“小神蒙巴第”一類的人物,若說有錯,也只是從無宏大理想,天生是個小角色。
我一向以為老師更應該收拾阿倫德哈蒂說到的另一種人,與“小神”相對,他們叫作“大神拉爾坦”。這類“大神”是“莊嚴的、咆哮的、有力的”,胸懷壯志,城府深沉,總想著干出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打比方說吧,我覺得學生會主席啊、演講比賽冠軍啊、校園籃球賽里撞成了腦震盪仍堅持上場的粗俗貨色啊,總之各位特“事兒”的主兒,都屬此類“大神拉爾坦”之列,應列入嚴厲打擊的名單。
可惜的是,從無任何一位老師尊重過我的意見。不僅如此,等到我長大成人的年代,“大神”們早已成了世界的精神領袖。
不久前的一天,我吃了一片阿司匹林,真神了,竟然一下子穿越去了當年,遇到了那個凍小了的孩子。我問他,你是富二代?他搖搖頭。我又問,你在《時尚芭莎》工作?他又搖搖頭。你是北京文化圈兒的?他又搖搖頭。你想找個二奶?他還是搖頭。我就說,那你告訴我,你是什麼人。他說,你別說了,我不就是學人家不穿秋褲嘛,不比你學人家去做時尚雜誌強嗎?
@一笑傾城
一笑傾城北京客 2008-08-16 23:04:25 閱讀59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大學畢業那一年,我們班的一個女生嫁給了上一屆的師兄,作為兩名中文系同學,當時他倆身穿禮服,乘坐敞蓬汽車穿過寒風勁吹的大連街道,凍得瑟瑟發抖,卻仍堅持著在棒槌島的沙灘上念完了《紅與黑》中他們最中意的選段:“來吧,一切都很好;勇氣,我一點兒都不缺!”聽了他們無畏的宣告,大海就泛起了不平靜的波瀾,而我正是旁邊那個忍俊不止的傢伙。如今我舊事重提,可不是在諷刺什麼,至少不完全是。這事兒是有點兒離譜,尤其在今天看來,但更重要的是,它正是他們一生中的美好時光的一個部分——人世間所謂的美好,其實就是未必美好卻恰逢其時吧?
在豆瓣網,我參加了“搞笑新聞搜集小組”,也參加了“悲慘新聞搜集小組”,我發現兩邊兒的新聞其實差不多。我越來越能嬉笑著看待悲傷,也越來越能莊重地對待笑話了。以往我會覺得,對著大海念《紅與黑》是腦袋抽筋的表現,現在卻會想,時光荏苒,我們已經失去了多少往日的生活啊。年齡的增長會讓你不再像以往那樣高估聰明的價值,更少享受嘲弄的樂趣而更多地體恤他人。
我覺得我們說太多的笑話,也許是生活速度太快,每個人都有眩暈感之故。心理學家說嘲笑是對恐懼的回應,說得蠻對。如今在網絡上,在飯桌上,人們嘲笑得比任何時候都多,可是並不比以往更自信吧?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曾經說,當他對年輕人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往事時他發現:“有多少事對我來說還是不言而喻的現實,而對他們來說卻已成為歷史或者不可思議。但隱藏在我內心的一種本能使我覺得,他們的發問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我們的今天和我們的昨天與前天之間的一切橋樑都已拆毀。”
至少在這一點上我跟茨威格完全一致:年輕人未必總是對的,但是即使錯,他們也總是有理由的。對今日的中國生活來說,“今天和昨天與前天之間的橋樑”同樣不復存在。我們可能輕易地認為,我們已經在市場經濟的高速公路上飛馳了這麼久,多年以前的土路上必無風景。我們也可能會滿足於自己的成熟,而不再珍視諸如“天真”、“信念”之類的東西。比方說,在1993年,如果我能知道多年以後我就是這個樣子,當個記者遛遛噠噠,沒準兒就乾脆自戕了事。那個時候我怎麼可能忍受如此平庸的日子呢?別忘了,“勇氣,我一點兒也不缺!”如今我們可能會得出結論,認為這種勇敢只是滑稽的和可愛的——年輕人總是顯得比成年人勇敢,恰如小型犬總是比大型犬顯得勇敢,可是寵物專家說,那不是勇敢,只是容易激動。然後我們會怎麼做呢?我們嘲弄那些衝動的小狗。
我們有著成年人對年輕人的嘲笑,現在對過去的嘲笑,優越感對卑微的嘲笑等等。有時我覺得整個國家都發出著各種笑聲,儘管我們仍舊比較木訥遲鈍。過去是凡有水井處皆有柳詞,如今則是凡有Web處皆有嬉皮笑臉。有些人可以把嘲笑變成一種藝術,可是在我們當中,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太少,業餘愛好者卻太多。因此一方面我蠻喜歡看某一兩個人逗趣,另一方面又苦惱於到處都在白痴似地笑個不停。
格外令人討厭的是成年人帶有成見的笑聲。在YOUTOBE網站上曾經有過一個風靡一時的短片,內容是一個男嬰不知道為什麼咯咯笑個不停,這孩子長得可愛,笑起來上氣不接下氣,讓看片子的大家都跟著開懷大笑了一場。我喜歡這樣的笑聲,它就是因為覺得好笑而笑,不附帶任何偏見。成年人的笑就沒這麼簡單了,要是內涵豐富起來,實在是讓人覺得了無生趣。如今這個世界上,好像就沒有什麼是沒被我們嘲笑過的,可是其中有多少是經過甄別的呢?
我自己也常常發出笑聲,其中的大多數也很無聊,不過我倒是喜歡在東京的一次。當時日本外務省的一位官員請我們在三角寬他們家吃了懷石料理,味道很不錯,然後就帶我們順路參觀東條英機的墓地,想請我們實地體會一下日本的寬恕死者的文化傳統。在墓前他說了一句多餘的話:“請各位不要侮辱死者的墓地。”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沖東條英機家的墓碑尿尿的樣子,於是腹中暗笑不已。這笑來自童稚年代,就像看到校長摔了一跤一樣不可遏止。它毫無聲息卻又如此劇烈,以致東京上空紊流叢生,鳥兒都飛不穩啦。
@小神蒙巴第
南方周末專欄:北京客
早在上初中之時,由於愛抖機靈,我往往與班級里某些衰人一道,被老師告誡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今想來,在漢語的諸多勸世警句中,這很可能是最常用的一句。這話聽起來是個循循善誘的意思,可實際上很兇暴,跟“你TMD老實點兒”差不多。那會兒我智商很低,不能領會老師的意圖,總以為自己沒有坐正,一個勁兒地在椅子上挪來挪去,結果直到現在屁股還總是朝東南方向歪。
如你猜到的那樣,在老師與我的爭拗當中,永遠是老師不對。其實當時我並非不良少年,只是有些嘻皮笑臉、沒心沒肺而已,老師犯不上生那麼大的氣。按照羅伊?阿倫德哈蒂在小說《卑微的神靈》中的說法,我輩僅僅屬於“小神蒙巴第”一類的人物,若說有錯,也只是從無宏大理想,天生是個小角色。
我一向以為老師更應該收拾阿倫德哈蒂說到的另一種人,與“小神”相對,他們叫作“大神拉爾坦”。這類“大神”是“莊嚴的、咆哮的、有力的”,胸懷壯志,城府深沉,總想著干出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打比方說吧,我覺得學生會主席啊、演講比賽冠軍啊、校園籃球賽里撞成了腦震盪仍堅持上場的粗俗貨色啊,總之各位特“事兒”的主兒,都屬此類“大神拉爾坦”之列,應列入嚴厲打擊的名單。
可惜的是,從無任何一位老師尊重過我的意見。不僅如此,等到我長大成人的年代,“大神”們早已成了世界的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