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頁
到得洛陽時,這兩種情緒皆無。
自強秦滅燕之後,此地已許久再無戰事,洛水兩岸止戈生息,又恢復了曾經的和寧美好,出了大城往西,有一小鎮名為烏腳,數年以前盤踞此地的江湖勢力白門一夜之間慘遭滅門,近些年來,每每有江湖客打馬路過,都會在酒家裡要上兩戶燒刀子,再聽小二講一講那夜的奇聞怪談。
洛陽已斷斷續續下了三日雨,都是毫無徵兆的瓢潑大雨,擱蜀地夔州那片,又喊作「天冬雨」,當頭落一場,茶舍酒家裡的人就要擠上一擠。
正中央,彈弦的說書人正說那隋淵掌門的釣月鉤如何了得,大破下七路「石雀兒」的提魂術,講得那叫一個眉飛色舞,滿堂皆是喝彩聲。
檐下有人收了傘,提著白裙走了進來,先理了理紗巾下的褐發,隨後將懷中油紙包著的吃食放在了案上。
「我都說不用麻煩。」一旁的男子正跪坐聽得痴迷認真,覺察動靜,轉頭看來,不由地輕聲一嘆,隨後將紙包接過,拆開來看。這一瞧,便又笑了,拈出其中一塊粗糲的麵餅在人前晃了晃,「這是黍禾做的,不是粟米。」
說完,他以食指蘸了些茶水,在桌面上寫下「黍」和「粟」二字,兩音雖相近,卻不是同一物同一字。
只見那女子撓了撓頭,面露苦悶,這些年她雖能口言耳聽,但論及提筆書就,卻是半個也不會,顯然這曲折的漢字模樣對她來說十分難記。
男子抿唇,不再笑她,拈起餅子便往嘴邊送。
那白袍女子忽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腕,將餅子奪了回來,摔在桌上,隨即偷笑著從寬袖裡取出另一隻油紙包,匆匆展開,向前一捧:「吃這個。」裡頭赫然是香噴噴的粟米餅,「那店家說,烏腳鎮的粟米餅,最是一絕。」
男子愣了半晌,略有些失神,以至於手中吃力不勻,那整塊餅子登時是四分五裂。白袍女手忙腳亂去接來,眼中好些失落:「公子,碎了。」
「碎了才好吃,蓮姨。」黑衣男子卻笑了笑,當著她的面塞了兩塊往嘴裡,一邊慢慢咀嚼,一邊向說書人望去。
當中人撥了兩弦,由急聲轉為平緩,拿粗糲的嗓音唱道:「那石雀兒無道,叫生人離魂,又勾結了江寄望,屠盡了白門滿門,那夜是鳥不啼,風不轉,掌門展袖把淚摻,欲學那江東好漢。」
「好!」
「唱得好!」
賓客里有人起了洞簫,和著那調子吹奏,嗚嗚咽咽,如訴如泣。說書人在阮咸面板上拍了兩掌,又唱道:「生死盡,久不安,掌門托書,那少年欲下江南,要將那兩系同根的救兵搬!」
「少年是誰?」有人大聲呼問。
說書人拍板:「不知名姓,只道是位義膽俠肝的鮮卑兒郎。」
故事講到這兒,白袍的女子聽得痴迷,黑衣的男兒卻起身扶傘,向外間走去,一路走到大雨之中。長街的青石板在雨中泛著天光,路上一個行人也無,只有挑著擔子的老翁找尋屋檐歇腳。
他走過老槐樹向西,出了烏腳鎮。
洛水邊上的村舍背靠青山,錯落有致,金秋時分,東邊的巉岩上會生出一串紅,好似整片林子被點著,數九的日子,西村頭的水凼里會結冰,小娃娃都愛在冰上亂跑。
本以為經逢戰亂,此地已草盛人稀,卻未曾想,人煙反勝從前。
弄花的小姑娘見他生得好看,采了一朵開得最艷的花兒,從籬笆內拋投給他:「大哥哥,這是洛陽的牡丹,以前聽說不常見,這地兒卻生了好多!」
那時候,這花還叫鹿韭。
他撐傘自院外走過,橫穿了整個村落,最後佇立在洛水邊,垂眸看著一圈圈漣漪,只覺故景依舊而人面全非。
「公子。」
雨過天晴時,朵蓮尋來,就站在他的身後,輕聲一喚。姬洛援手一指,點過青山綠水:「美嗎?」
朵蓮點了點頭。
姬洛卻閉目轉身,不再看一眼,而是深深吸了一口氣,與之擦肩而過:「也許以後,再也不會回來了。」語落,他扔下紙傘,足尖一點,幾個起落消失於洛水之畔,有幾個牽牛的牧童頂著荷葉帽從牛背上滑下來,咋咋呼呼,像看到了神仙。
「蓮姨,我還需去一處地方,你先回烏腳鎮吧。」
————
欒川曲水,九折九轉,撐蒿推舟往山中去,未到秋時,楓林尚未染霜,還一片鬱鬱蔥蔥。急彎後的屋舍,房門緊閉,一應器皿物什還維持原狀,但已是十年紅塵,了無人跡。
山後的林子自成陣法,姬洛曾在此地星月為伴,破解五勢妙法,那時是滿懷喜色,而今步入其中,卻覺得悲從中來。
再往幽徑尋,至坡後緩谷,樹影合抱,時不時有鳥鳴三兩道。天光自上鋪落,燒卻的竹屋只餘下坍塌的黑色框架,周圍遍地骸骨,暗器機關一片狼藉,怎麼瞧,都該是一處陰森可怖的地兒,可落在他眼中,卻寫滿了溫馨和留戀。
姬洛撥開蓬起的雜草,露出寫著「無問無言,平生無為」的方尖碑,指腹滾過那幾個字,卻似被燙了一下,迅速挪開。
「這便是你給自己一生的概述嗎?」姬洛雙眸發熱,深吸一口氣,仰頭看著樹冠遮蔽下,那一圈碗大的青天,顫聲道:「言君,是我誤了你。」
山中忽起了風,吹在林間簌簌作響,好似長眠於此的人聽得嘆息,與君問答。
自強秦滅燕之後,此地已許久再無戰事,洛水兩岸止戈生息,又恢復了曾經的和寧美好,出了大城往西,有一小鎮名為烏腳,數年以前盤踞此地的江湖勢力白門一夜之間慘遭滅門,近些年來,每每有江湖客打馬路過,都會在酒家裡要上兩戶燒刀子,再聽小二講一講那夜的奇聞怪談。
洛陽已斷斷續續下了三日雨,都是毫無徵兆的瓢潑大雨,擱蜀地夔州那片,又喊作「天冬雨」,當頭落一場,茶舍酒家裡的人就要擠上一擠。
正中央,彈弦的說書人正說那隋淵掌門的釣月鉤如何了得,大破下七路「石雀兒」的提魂術,講得那叫一個眉飛色舞,滿堂皆是喝彩聲。
檐下有人收了傘,提著白裙走了進來,先理了理紗巾下的褐發,隨後將懷中油紙包著的吃食放在了案上。
「我都說不用麻煩。」一旁的男子正跪坐聽得痴迷認真,覺察動靜,轉頭看來,不由地輕聲一嘆,隨後將紙包接過,拆開來看。這一瞧,便又笑了,拈出其中一塊粗糲的麵餅在人前晃了晃,「這是黍禾做的,不是粟米。」
說完,他以食指蘸了些茶水,在桌面上寫下「黍」和「粟」二字,兩音雖相近,卻不是同一物同一字。
只見那女子撓了撓頭,面露苦悶,這些年她雖能口言耳聽,但論及提筆書就,卻是半個也不會,顯然這曲折的漢字模樣對她來說十分難記。
男子抿唇,不再笑她,拈起餅子便往嘴邊送。
那白袍女子忽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腕,將餅子奪了回來,摔在桌上,隨即偷笑著從寬袖裡取出另一隻油紙包,匆匆展開,向前一捧:「吃這個。」裡頭赫然是香噴噴的粟米餅,「那店家說,烏腳鎮的粟米餅,最是一絕。」
男子愣了半晌,略有些失神,以至於手中吃力不勻,那整塊餅子登時是四分五裂。白袍女手忙腳亂去接來,眼中好些失落:「公子,碎了。」
「碎了才好吃,蓮姨。」黑衣男子卻笑了笑,當著她的面塞了兩塊往嘴裡,一邊慢慢咀嚼,一邊向說書人望去。
當中人撥了兩弦,由急聲轉為平緩,拿粗糲的嗓音唱道:「那石雀兒無道,叫生人離魂,又勾結了江寄望,屠盡了白門滿門,那夜是鳥不啼,風不轉,掌門展袖把淚摻,欲學那江東好漢。」
「好!」
「唱得好!」
賓客里有人起了洞簫,和著那調子吹奏,嗚嗚咽咽,如訴如泣。說書人在阮咸面板上拍了兩掌,又唱道:「生死盡,久不安,掌門托書,那少年欲下江南,要將那兩系同根的救兵搬!」
「少年是誰?」有人大聲呼問。
說書人拍板:「不知名姓,只道是位義膽俠肝的鮮卑兒郎。」
故事講到這兒,白袍的女子聽得痴迷,黑衣的男兒卻起身扶傘,向外間走去,一路走到大雨之中。長街的青石板在雨中泛著天光,路上一個行人也無,只有挑著擔子的老翁找尋屋檐歇腳。
他走過老槐樹向西,出了烏腳鎮。
洛水邊上的村舍背靠青山,錯落有致,金秋時分,東邊的巉岩上會生出一串紅,好似整片林子被點著,數九的日子,西村頭的水凼里會結冰,小娃娃都愛在冰上亂跑。
本以為經逢戰亂,此地已草盛人稀,卻未曾想,人煙反勝從前。
弄花的小姑娘見他生得好看,采了一朵開得最艷的花兒,從籬笆內拋投給他:「大哥哥,這是洛陽的牡丹,以前聽說不常見,這地兒卻生了好多!」
那時候,這花還叫鹿韭。
他撐傘自院外走過,橫穿了整個村落,最後佇立在洛水邊,垂眸看著一圈圈漣漪,只覺故景依舊而人面全非。
「公子。」
雨過天晴時,朵蓮尋來,就站在他的身後,輕聲一喚。姬洛援手一指,點過青山綠水:「美嗎?」
朵蓮點了點頭。
姬洛卻閉目轉身,不再看一眼,而是深深吸了一口氣,與之擦肩而過:「也許以後,再也不會回來了。」語落,他扔下紙傘,足尖一點,幾個起落消失於洛水之畔,有幾個牽牛的牧童頂著荷葉帽從牛背上滑下來,咋咋呼呼,像看到了神仙。
「蓮姨,我還需去一處地方,你先回烏腳鎮吧。」
————
欒川曲水,九折九轉,撐蒿推舟往山中去,未到秋時,楓林尚未染霜,還一片鬱鬱蔥蔥。急彎後的屋舍,房門緊閉,一應器皿物什還維持原狀,但已是十年紅塵,了無人跡。
山後的林子自成陣法,姬洛曾在此地星月為伴,破解五勢妙法,那時是滿懷喜色,而今步入其中,卻覺得悲從中來。
再往幽徑尋,至坡後緩谷,樹影合抱,時不時有鳥鳴三兩道。天光自上鋪落,燒卻的竹屋只餘下坍塌的黑色框架,周圍遍地骸骨,暗器機關一片狼藉,怎麼瞧,都該是一處陰森可怖的地兒,可落在他眼中,卻寫滿了溫馨和留戀。
姬洛撥開蓬起的雜草,露出寫著「無問無言,平生無為」的方尖碑,指腹滾過那幾個字,卻似被燙了一下,迅速挪開。
「這便是你給自己一生的概述嗎?」姬洛雙眸發熱,深吸一口氣,仰頭看著樹冠遮蔽下,那一圈碗大的青天,顫聲道:「言君,是我誤了你。」
山中忽起了風,吹在林間簌簌作響,好似長眠於此的人聽得嘆息,與君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