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2
《手術學》課程開展以來,同學們都很積極踴躍。宿舍桌子上都有被縫合的一塊塊豬肉,只不過後來左星才知道豬的皮下組織是白色的,而人的皮下組織是黃色的。宿舍里桌子腳、床邊鐵欄杆上都掛著一根根打滿了外科結的縫合線。外科結的打法是有講究的,拉緊繩結的方向是交叉的,否則繩結容易鬆散。
有一次《手術學》上實驗課,大家走進小教室里都驚呆了。小教室有五個手術台。每個手術台上躺著一隻麻醉的小豬、一動不動的。每隻小豬嘴裡都咬著一隻針管。
老師走進來指導同學們給小豬做剖腹探查手術。
左星和大家一樣都很激動,戴帽子、口罩,然後去洗手。一個同學負責手術區域消毒,其他同學穿手術衣。穿手術衣也是必須嚴格無菌操作步驟:1、洗完手後取出無菌手術衣,選擇較寬敞的地方;2、分清手術衣的上下及正反面,抓住衣領向兩邊分開,將袖口對自己,抖開手術衣;3、輕輕向上拋起手術衣,將手臂順勢伸入袖口內,手向前伸,注意不要碰到有菌的地方;之後由巡迴護士協助,從身後抓住衣領角向後拉,穿衣者順勢將雙手向前伸出袖口,護士記好衣領角的帶子;4、穿衣者稍彎腰使腰帶懸空,並將雙手交叉提起腰帶向後傳遞,護士在穿衣者身後接過腰帶並系好。
同學們互相做巡迴護士穿上手術衣,然後戴無菌手套。同樣是無菌操作,步驟:穿好手術衣後,取出無菌手套,用手捏住手套套口的翻折部,分清左右手,將右手插入右手手套內,分開5指並插入相應的手指套內,之後幫助左手完成。雙手相互交叉摺疊腕部的衣袖並將手套的翻折部蓋住手術衣袖口。戴好手套後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手套,以減少滑石粉對切口的刺激。
穿手術衣和戴無菌手套都是必考內容。
準備完畢,劉楊拿起手術刀開始手術了。每組六個人分工如下:劉楊是主刀;楊華、左星、劉永軍、彭曉菲分別是一、二、三、四助;李茜是器械護士。
手術區域為右側腹直肌中線切口,約10厘米。消毒手術區域 3遍。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鈍性分離腹直肌,再將腹直肌後鞘和腹膜切開。鹽水紗布保護切口。用拉鉤將切口擴張,觀察內部臟器情況。確認腹腔無異常情況。清點器械和敷料完畢後,連續縫合腹直肌後鞘和腹膜,間斷縫合腹直肌前鞘和皮膚。縫合過程中嚴密縫合避免死腔形成。縫合完畢後對合皮緣。用75%酒精消毒傷口,紗布覆蓋固定,手術完畢。
每個同學都摸了小豬肚子裡的各種臟器如肝、腸、脾。這是左星第一次手術,第一次對臟器有直觀的認識。雖然左星後來實習的時候真正上手術時仍然不知道手放在哪裡,消毒、拉鉤總是挨批,但是心裡總是有一個大致的過程,也不害怕。
“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李昊說。
3
穿著白大褂的“病人”躺在口腔科治療椅子上,嘴巴張大著。一位醫生正在聚光燈燈光下面檢查他的牙齒。十幾個穿著白大褂,戴著帽子口罩,手上拿著書的醫學生圍在旁邊觀看。這是《口腔學》見習課程,躺著的是朱建華,老師正在檢查他的智齒,並準備給大家演示拔牙的操作規程。
“你長智齒了嗎?”彭曉菲有些害怕,“我上面長了兩顆。”
“沒有哦。”
“聽說智齒基本上都要拔掉嗎?”
“好像是的。”大家竊竊私語,
……
智齒是指人類口腔內牙槽骨上最裡面的第三顆磨牙,從正中的門牙往裡數剛好是第八顆牙齒。由於它萌出時間很晚,一般在16~25歲間萌出。智齒生長方面,個體有很大差異,通常情況下應該有上下左右對稱的4顆牙,有的少於4顆甚至沒有,極少數人會多於4顆。萌出的年齡差異也很大,有的人20歲之前萌出,有人40、50歲才長或者終生不長,這都是正常現象。
現代醫學一般認為智齒是人類進化的殘餘物。由於智齒生長在牙槽骨的末端,現代人類的牙槽骨由於進食的越來越精細化而在長度、寬度、強度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導致其無法提供足夠的供智齒萌出的空間,這樣智齒在萌出時往往會因為空間不足而造成異位萌出、阻生;此外智齒本身的退化也會導致萌出數目不足,不對稱萌出等。這些萌出的異常加上清潔防治的困難通常會在臨床表現為智齒冠周炎、智齒或者臨近牙齒的齲齒、牙周炎、牙髓炎等疾病,引發劇烈的疼痛。因此建議對於萌出異常或者不對稱萌出的智齒及早進行預防性拔除。
朱建華要拔除左下一顆橫著長的智齒。
見習老師先帶朱建華同學照了牙片。大家傳著看。這顆牙挺難拔除,有三個牙根。
見習老師準備了“老虎鉗子、“錘子”、“鑿子””各一把,還有一個注射器,有著長長的針頭。同學們看的膽戰心驚。老師先注射麻醉劑,長長的針在牙槽骨上扎進扎出。幾分鐘後,麻醉劑起效了,老師就開始拔牙了。
一個詞,簡單粗暴。
兩個詞,絕對簡單粗暴。
三個詞,絕對絕對簡單粗暴。
見習老師用上述工具把智齒劈開成了兩半,就一邊一邊鉗住用力往外拔。這絕對是個體力活!大家都是這樣認為。
《手術學》課程開展以來,同學們都很積極踴躍。宿舍桌子上都有被縫合的一塊塊豬肉,只不過後來左星才知道豬的皮下組織是白色的,而人的皮下組織是黃色的。宿舍里桌子腳、床邊鐵欄杆上都掛著一根根打滿了外科結的縫合線。外科結的打法是有講究的,拉緊繩結的方向是交叉的,否則繩結容易鬆散。
有一次《手術學》上實驗課,大家走進小教室里都驚呆了。小教室有五個手術台。每個手術台上躺著一隻麻醉的小豬、一動不動的。每隻小豬嘴裡都咬著一隻針管。
老師走進來指導同學們給小豬做剖腹探查手術。
左星和大家一樣都很激動,戴帽子、口罩,然後去洗手。一個同學負責手術區域消毒,其他同學穿手術衣。穿手術衣也是必須嚴格無菌操作步驟:1、洗完手後取出無菌手術衣,選擇較寬敞的地方;2、分清手術衣的上下及正反面,抓住衣領向兩邊分開,將袖口對自己,抖開手術衣;3、輕輕向上拋起手術衣,將手臂順勢伸入袖口內,手向前伸,注意不要碰到有菌的地方;之後由巡迴護士協助,從身後抓住衣領角向後拉,穿衣者順勢將雙手向前伸出袖口,護士記好衣領角的帶子;4、穿衣者稍彎腰使腰帶懸空,並將雙手交叉提起腰帶向後傳遞,護士在穿衣者身後接過腰帶並系好。
同學們互相做巡迴護士穿上手術衣,然後戴無菌手套。同樣是無菌操作,步驟:穿好手術衣後,取出無菌手套,用手捏住手套套口的翻折部,分清左右手,將右手插入右手手套內,分開5指並插入相應的手指套內,之後幫助左手完成。雙手相互交叉摺疊腕部的衣袖並將手套的翻折部蓋住手術衣袖口。戴好手套後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手套,以減少滑石粉對切口的刺激。
穿手術衣和戴無菌手套都是必考內容。
準備完畢,劉楊拿起手術刀開始手術了。每組六個人分工如下:劉楊是主刀;楊華、左星、劉永軍、彭曉菲分別是一、二、三、四助;李茜是器械護士。
手術區域為右側腹直肌中線切口,約10厘米。消毒手術區域 3遍。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鈍性分離腹直肌,再將腹直肌後鞘和腹膜切開。鹽水紗布保護切口。用拉鉤將切口擴張,觀察內部臟器情況。確認腹腔無異常情況。清點器械和敷料完畢後,連續縫合腹直肌後鞘和腹膜,間斷縫合腹直肌前鞘和皮膚。縫合過程中嚴密縫合避免死腔形成。縫合完畢後對合皮緣。用75%酒精消毒傷口,紗布覆蓋固定,手術完畢。
每個同學都摸了小豬肚子裡的各種臟器如肝、腸、脾。這是左星第一次手術,第一次對臟器有直觀的認識。雖然左星後來實習的時候真正上手術時仍然不知道手放在哪裡,消毒、拉鉤總是挨批,但是心裡總是有一個大致的過程,也不害怕。
“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李昊說。
3
穿著白大褂的“病人”躺在口腔科治療椅子上,嘴巴張大著。一位醫生正在聚光燈燈光下面檢查他的牙齒。十幾個穿著白大褂,戴著帽子口罩,手上拿著書的醫學生圍在旁邊觀看。這是《口腔學》見習課程,躺著的是朱建華,老師正在檢查他的智齒,並準備給大家演示拔牙的操作規程。
“你長智齒了嗎?”彭曉菲有些害怕,“我上面長了兩顆。”
“沒有哦。”
“聽說智齒基本上都要拔掉嗎?”
“好像是的。”大家竊竊私語,
……
智齒是指人類口腔內牙槽骨上最裡面的第三顆磨牙,從正中的門牙往裡數剛好是第八顆牙齒。由於它萌出時間很晚,一般在16~25歲間萌出。智齒生長方面,個體有很大差異,通常情況下應該有上下左右對稱的4顆牙,有的少於4顆甚至沒有,極少數人會多於4顆。萌出的年齡差異也很大,有的人20歲之前萌出,有人40、50歲才長或者終生不長,這都是正常現象。
現代醫學一般認為智齒是人類進化的殘餘物。由於智齒生長在牙槽骨的末端,現代人類的牙槽骨由於進食的越來越精細化而在長度、寬度、強度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導致其無法提供足夠的供智齒萌出的空間,這樣智齒在萌出時往往會因為空間不足而造成異位萌出、阻生;此外智齒本身的退化也會導致萌出數目不足,不對稱萌出等。這些萌出的異常加上清潔防治的困難通常會在臨床表現為智齒冠周炎、智齒或者臨近牙齒的齲齒、牙周炎、牙髓炎等疾病,引發劇烈的疼痛。因此建議對於萌出異常或者不對稱萌出的智齒及早進行預防性拔除。
朱建華要拔除左下一顆橫著長的智齒。
見習老師先帶朱建華同學照了牙片。大家傳著看。這顆牙挺難拔除,有三個牙根。
見習老師準備了“老虎鉗子、“錘子”、“鑿子””各一把,還有一個注射器,有著長長的針頭。同學們看的膽戰心驚。老師先注射麻醉劑,長長的針在牙槽骨上扎進扎出。幾分鐘後,麻醉劑起效了,老師就開始拔牙了。
一個詞,簡單粗暴。
兩個詞,絕對簡單粗暴。
三個詞,絕對絕對簡單粗暴。
見習老師用上述工具把智齒劈開成了兩半,就一邊一邊鉗住用力往外拔。這絕對是個體力活!大家都是這樣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