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這不是犯罪。”
“但是在有的國家,他們……他們會被石頭砸死。”
“你不在那樣的國家啊。愛情本身是無罪的。”
“男人可以喜歡男人,女人可以喜歡女人,老人可以喜歡孩子,孩子可以喜歡老人,人可以愛動物,愛植物,是這樣的嗎?”
“不,不全是……”
“可是您不是說愛情是無罪的嗎?”
“但是……愛情里的雙方,必須搞清楚愛情是怎麼回事,一個孩子是分不清長輩的關愛和出於愛慕的愛的。”
“您怎麼知道他分不清呢?再說了,這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
“當然……!當然有不同!我覺得你很有必要和你的父母談一談。”
“我是單親家庭,我從小就不知道我的父親是誰,如果我和我母親談這些,我想您可能不知道這對我媽媽來說意味著什麼。”
“你是單親家庭?你沒見過你的父親?”
“您可以看一看我的資料,就在您桌上。你還沒看過吧?您一直在您的電腦上忙。”
“在講那個蕭阿姨的故事的時候,你不是說了你……你真的是單親……”
“您讀過第一人稱的小說嗎?
“很奇妙吧,一個人一旦用‘我’來講一個故事,陳述一段經歷,不知道怎麼搞得,大家都會覺得好像是他的親身經歷。”
“蕭阿姨的故事是你編的?你為什麼要編這樣一個故事!你也太無聊了!所以根本沒有蕭阿姨這個人??”
“您別生氣,老師,您別生氣,蕭阿姨的故事不是假的,真的有這樣一個人,真的,您相信我,您不要忘了啊,故事裡有創作者的一部分!”
“你真的去參加了葬禮?”
“是的,我真的聽到了很多關於蕭阿姨的風言風語。”
“我們就不討論逝者了吧。”
“您參加過葬禮嗎?”
“當然。”
“是您親人的葬禮嗎?”
“你為什麼要編一個父親?”
“我只是想看看您有沒有看過我的資料……”
“蕭阿姨的故事裡其他的部分都是真的嗎?”
“您是說她的婚姻,她的家庭,她的繼子嗎?”
“她是你媽媽的高中同學吧?”
“等一下,您現在是在懷疑她是不是我媽媽嗎?”
“我們回到你的那個故事吧。”
“不不不,等會兒,這件事得弄清楚。”
“那她是嗎?”
“她是不是讓您很困擾嗎?”
“她是。”
“那您覺得我就是那個故事裡的繼子嗎?”
“但是你的資料上說你沒有父親,可那兩個繼子都是有父親的,還是那兩個繼子也是編的,不存在?你為什麼要編一個爸爸出來?還有那個女孩兒,那個什麼房地產老闆的女兒,維也納金色大廳,還有那個隔壁班的……”
“老師……您讓我太意外了,您真的在聽我說的故事啊!”
“所有細節都為故事服務,去掉你爸爸,還有那兩個女孩兒,這個故事也能成立吧?沒有任何影響吧?你的鋼琴考級證書……你還說過什麼音樂學院的王教授,他和蕭阿姨的故事有什麼關係?這些細節你講出來……”
“您現在是完全把創作者和故事混為一談啦!試圖把故事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和創作者本身的生活一一對應起來,有點像粉絲對偶像會幹的事了,您懂我的意思嗎?粉絲愛上他們看到的偶像,摸排考察,某一天,某一刻,他們發現偶像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樣,他們不反思自己的想像是不是從一開始就不符合實際的,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只是某種宣傳方式的既定受眾,是不是落進了最有迷惑性的陷阱里。他們痛罵偶像。”
“你說的太嚴重了,還沒到那個地步,只是撒謊不是我們英才的招生標準。”
“我沒有撒謊,我只是在說故事。您小時候您的父母有給您講過故事吧,您每一個都這麼相信嗎?”
“小孩子相信任何事情。”
“那我真羨慕您,我媽媽給我講小紅帽的故事時,我問她,為什麼外婆在大灰狼的肚子裡這麼久了還能活著。她不會被胃酸嗆死或者窒息死掉嗎?您別笑,是真的。”
“你媽媽怎麼說?”
“您知道我為什麼想要試探您有沒有看過我的資料嗎?”
“為什麼?”
“因為我在給您講故事啊,創作者和讀者就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隔得越遠越好。要是您沒看過我的資料,我就可以給您講很多很多故事,您可完全不會把我的故事和我的真實生活聯繫到一起。您也不會覺得我故事裡的那個男孩子……”
“他有原型嗎?”
“天吶……我們還是說點別的吧,您周末還在備課啊?剛才您一進來是在電腦上備課吧?老師的工作還是很辛苦的。”
“所以他有原型,他是蕭阿姨的兒子嗎?”
“為什麼您會這麼覺得?”
“你在描述他的時候太簡潔了,就像不想透露太多一樣。”
“繼續說說我們的那個科幻故事吧。我們的主角,阿展,因為被妄想症困擾,在面對那個漂亮的人工智慧時,在……遇到他之後……有一天,他殺死了那個人工智慧。但是人工智慧是不死的,他會復活,但是阿展是不知情的,只有我們知道,於是阿展瘋了,他以為他見到了鬼。他想到了他看到過的一則短語。
“神有一千對耳朵,惡魔也有一千對耳朵。
“神能聽到一千種聲音,惡魔也能聽到一千種聲音。
“神不能照料到一個人,惡魔趁虛而入。
“阿展還做夢了,他夢到他一次次地殺死那個少年。”
“你剛才說的段短語有什麼隱喻在裡面嗎?”
“一定要有嗎?”
“是不是在暗示少年會帶他走向滅亡?”
“您的想像力可真豐富!”
“難道不是嗎?”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便您怎麼想吧,隨便您認為我是誰,他是誰,他的原型是誰吧。”
“那這個故事到底有什麼含義?”
“必須得有一個嗎?”
“不然有什麼意義呢?你之前的黑死病故事裡,不是每個細節都有意義的嗎?創作者的故事裡一個人吃什麼,說什麼,怎麼吃,怎麼說,不應該都是為他想要揭示的,想要表達的東西服務嗎?”
“那這也太做作了!”
“太多無意義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呢?所有情節都為故事服務不也是你自己說的嗎?”
“但是在有的國家,他們……他們會被石頭砸死。”
“你不在那樣的國家啊。愛情本身是無罪的。”
“男人可以喜歡男人,女人可以喜歡女人,老人可以喜歡孩子,孩子可以喜歡老人,人可以愛動物,愛植物,是這樣的嗎?”
“不,不全是……”
“可是您不是說愛情是無罪的嗎?”
“但是……愛情里的雙方,必須搞清楚愛情是怎麼回事,一個孩子是分不清長輩的關愛和出於愛慕的愛的。”
“您怎麼知道他分不清呢?再說了,這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
“當然……!當然有不同!我覺得你很有必要和你的父母談一談。”
“我是單親家庭,我從小就不知道我的父親是誰,如果我和我母親談這些,我想您可能不知道這對我媽媽來說意味著什麼。”
“你是單親家庭?你沒見過你的父親?”
“您可以看一看我的資料,就在您桌上。你還沒看過吧?您一直在您的電腦上忙。”
“在講那個蕭阿姨的故事的時候,你不是說了你……你真的是單親……”
“您讀過第一人稱的小說嗎?
“很奇妙吧,一個人一旦用‘我’來講一個故事,陳述一段經歷,不知道怎麼搞得,大家都會覺得好像是他的親身經歷。”
“蕭阿姨的故事是你編的?你為什麼要編這樣一個故事!你也太無聊了!所以根本沒有蕭阿姨這個人??”
“您別生氣,老師,您別生氣,蕭阿姨的故事不是假的,真的有這樣一個人,真的,您相信我,您不要忘了啊,故事裡有創作者的一部分!”
“你真的去參加了葬禮?”
“是的,我真的聽到了很多關於蕭阿姨的風言風語。”
“我們就不討論逝者了吧。”
“您參加過葬禮嗎?”
“當然。”
“是您親人的葬禮嗎?”
“你為什麼要編一個父親?”
“我只是想看看您有沒有看過我的資料……”
“蕭阿姨的故事裡其他的部分都是真的嗎?”
“您是說她的婚姻,她的家庭,她的繼子嗎?”
“她是你媽媽的高中同學吧?”
“等一下,您現在是在懷疑她是不是我媽媽嗎?”
“我們回到你的那個故事吧。”
“不不不,等會兒,這件事得弄清楚。”
“那她是嗎?”
“她是不是讓您很困擾嗎?”
“她是。”
“那您覺得我就是那個故事裡的繼子嗎?”
“但是你的資料上說你沒有父親,可那兩個繼子都是有父親的,還是那兩個繼子也是編的,不存在?你為什麼要編一個爸爸出來?還有那個女孩兒,那個什麼房地產老闆的女兒,維也納金色大廳,還有那個隔壁班的……”
“老師……您讓我太意外了,您真的在聽我說的故事啊!”
“所有細節都為故事服務,去掉你爸爸,還有那兩個女孩兒,這個故事也能成立吧?沒有任何影響吧?你的鋼琴考級證書……你還說過什麼音樂學院的王教授,他和蕭阿姨的故事有什麼關係?這些細節你講出來……”
“您現在是完全把創作者和故事混為一談啦!試圖把故事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和創作者本身的生活一一對應起來,有點像粉絲對偶像會幹的事了,您懂我的意思嗎?粉絲愛上他們看到的偶像,摸排考察,某一天,某一刻,他們發現偶像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樣,他們不反思自己的想像是不是從一開始就不符合實際的,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只是某種宣傳方式的既定受眾,是不是落進了最有迷惑性的陷阱里。他們痛罵偶像。”
“你說的太嚴重了,還沒到那個地步,只是撒謊不是我們英才的招生標準。”
“我沒有撒謊,我只是在說故事。您小時候您的父母有給您講過故事吧,您每一個都這麼相信嗎?”
“小孩子相信任何事情。”
“那我真羨慕您,我媽媽給我講小紅帽的故事時,我問她,為什麼外婆在大灰狼的肚子裡這麼久了還能活著。她不會被胃酸嗆死或者窒息死掉嗎?您別笑,是真的。”
“你媽媽怎麼說?”
“您知道我為什麼想要試探您有沒有看過我的資料嗎?”
“為什麼?”
“因為我在給您講故事啊,創作者和讀者就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隔得越遠越好。要是您沒看過我的資料,我就可以給您講很多很多故事,您可完全不會把我的故事和我的真實生活聯繫到一起。您也不會覺得我故事裡的那個男孩子……”
“他有原型嗎?”
“天吶……我們還是說點別的吧,您周末還在備課啊?剛才您一進來是在電腦上備課吧?老師的工作還是很辛苦的。”
“所以他有原型,他是蕭阿姨的兒子嗎?”
“為什麼您會這麼覺得?”
“你在描述他的時候太簡潔了,就像不想透露太多一樣。”
“繼續說說我們的那個科幻故事吧。我們的主角,阿展,因為被妄想症困擾,在面對那個漂亮的人工智慧時,在……遇到他之後……有一天,他殺死了那個人工智慧。但是人工智慧是不死的,他會復活,但是阿展是不知情的,只有我們知道,於是阿展瘋了,他以為他見到了鬼。他想到了他看到過的一則短語。
“神有一千對耳朵,惡魔也有一千對耳朵。
“神能聽到一千種聲音,惡魔也能聽到一千種聲音。
“神不能照料到一個人,惡魔趁虛而入。
“阿展還做夢了,他夢到他一次次地殺死那個少年。”
“你剛才說的段短語有什麼隱喻在裡面嗎?”
“一定要有嗎?”
“是不是在暗示少年會帶他走向滅亡?”
“您的想像力可真豐富!”
“難道不是嗎?”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便您怎麼想吧,隨便您認為我是誰,他是誰,他的原型是誰吧。”
“那這個故事到底有什麼含義?”
“必須得有一個嗎?”
“不然有什麼意義呢?你之前的黑死病故事裡,不是每個細節都有意義的嗎?創作者的故事裡一個人吃什麼,說什麼,怎麼吃,怎麼說,不應該都是為他想要揭示的,想要表達的東西服務嗎?”
“那這也太做作了!”
“太多無意義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呢?所有情節都為故事服務不也是你自己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