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這不算小貢獻了,社會不就是由一個又一個小家庭組成的嗎?每個家庭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人也都是。”
“和您還是不能比的,您是靈魂園丁啊,我打個不恰當地比喻吧,我們就好像螺絲釘,您就是廠長,都得經過您的手檢驗,都得經過您的培養才能出廠。雖然父母養育了我們,但是在教育方面,還是得靠老師啊,尤其是英才的老師,說出去哪個不是另眼相看呢,真的,這些都是我的真實想法,絕對不是拍馬屁啊,您的卷子都改完了?”
“你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我也回你一個故事吧。
“五代十國的時候,浙江的一個村子,發大水,水災過去後,村里幾乎不剩什麼人了,莊稼全被毀了,老百姓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那個時代,是個沒什麼規矩的時代,人吃人的事情時有發生,夜裡,有吃不飽的人就去偷別人家的孩子。”
“真是可怕,都五代十國了,人過得還像原始人啊。”
“歷史有時候是會倒退的,我們現在看歷史,覺得社會是一刻不停地在進步著,是因為我們是以百年,以千年的眼光在看,但在那百年千年裡面,它的內部是在不停調整的,有退有進。”
“所以最終還是在進步的,對嗎?”
“在讓人過得更便利。”
“哈哈,您太逗了。”
“有一戶人家,姓盧,男的是個書生,平日在村里替人寫信謀生,女的呢,是個農婦,兩人有三個孩子,大孩子是個男孩兒,十歲了,兩個小的是雙生子,以當時的條件,生下來不容易啊,也都長到了六歲了,都很機靈可愛,養得白白胖胖的,水災里也沒得什麼病,十分健康。就有吃不飽的鄰人覬覦這兩個孩子,好幾個人,好幾次夜裡來騷擾,有一回還差點把一個孩子偷去了,於是,書生的妻子盧氏就找了把刀,讓書生把自己殺了,分了自己的肉分去給鄰人,但是這些肉,那麼多鄰居,夠吃幾頓的呢,就有個人去找到了書生,說,你看,你妻子為了孩子願意做這樣的犧牲,不如你也自便了,我們已經找好了屠戶,你一死,就能分了你的屍體,回頭你的小孩兒也有口肉吃,我們絕不會虧待了他們的。書生就說了,等我死了,我怎麼知道你們會怎麼對我的孩子呢?我不干。那鄰居就急了,當下就要殺了書生,書生急中生智,說,這樣吧,我去外頭討個老婆,找個白白胖胖的,討了回來,大傢伙兒一塊吃。可村里才發生了水災,那麼破,那麼窮,哪個女人願意嫁過來呢,書生又生一計,說,我帶著三個孩子出去討飯,就算不可憐我,也總有人會可憐可憐孩子的。可能是因為剛吃上頓飽飯,思維攜帶了,總之那群鄰居竟然直接放書生走了,於是書生帶著三個孩子出了門,一路乞討,到了現在的杭州地界,恰遇上位小姐出遊,看到書生那三個可憐的小傢伙,心生憐意,收了書生當家丁,那書生心想,山高水遠,他的鄉親們必然也找不到他的,說不定已經打起了別人家人肉的算盤,加上杭州山靈水秀,確實是個好地方,那戶人家又是,小姐太太,老爺公子都頗有教養,他就留在了府上。
“這麼過了五年,他的大兒子到了要娶親的時候了,書生準備了些聘禮,準備娶管家的小女兒做兒媳婦兒,禮金下了,黃道吉日也定了,眼看到了婚宴,酒席一擺上,書生在人群里見到了個同鄉。吃過他老婆人肉的。那同鄉也認出了書生,那同鄉沒說什麼,兩人也就是普通敘舊了番。當天晚上,書生正睡覺,大兒子來敲他的門,他殺了人。他把書生的那個同鄉給殺了,他怕那同鄉殺了自己老婆吃了。這個大兒子仍然記得童年的那段往事。
“殺了人要償命,書生慌了,立馬拉上兩個兒子,還有大兒子和兒媳婦跑了。他們一路跑啊跑,在一片樹林裡迷了路。幾天沒吃上正經東西了,又餓又累,大兒子殺了人之後神智就有些失常了。”
“普通人殺了人之後都很難保持冷靜吧,一個人啊……他的存在不單單是他一個人存在,還牽連到多少其他人,他的父母,他的親朋好友……他們會多傷心啊?”
“這個人你不覺得他是罪有應得嗎?”
“如果他的家裡有個無辜的老母親呢?”
“嗯,這些我們就無從知道了……總之……那個書生,他……也上了年紀了,經不起折騰,逃亡路上,身體欠佳,一天夜裡他們休息時,兒媳婦找到了書生,說,再這麼耗下去,不是個辦法,她遞給書生一把刀,說,爹爹,您把我給殺了把,用我的肉救兩個弟弟,救我相公。”
“歷史重演啊!那書生答應了嗎?他是什麼反應呢?”
“書生含淚殺了兒媳,分了兒媳的肉,隔天,他們就走出了森林,一路北上,出了關,在塞外當了牧民,一輩子都沒回過中原。”
“我有個疑問。”
“你說。”
“這個故事是誰寫下來的呢?是書生自己嗎?還是他說給了別人聽,但是這種事情,不可能對別人亂說吧,萬一那人去報了官,抓了書生的大兒子呢?還是等他大兒子死了,死無對證了,他才說了出來,畢竟一個人心裡藏著這樣的秘密,心裡總是不舒服,老師您說是嗎?”
“這則故事可能也是源自創作吧。”
“那創作者是想表達什麼呢?五代十國的混亂?人性的泯滅?還是作者想影射什麼時代亂象?”
“或者它只是一個故事。”
“有可能,但是讀者總是喜歡在作者的行文中尋找蛛絲馬跡,對應時代,對應當時發生的任何事件,捕風捉影不是嗎?因為他是讀者,他就可以肆意地解讀,從自己的閱歷,以自己的觀點,有的甚至自詡作者的代言人來分析,解讀作者的作品。對不少人來說這就是閱讀帶給他們的樂趣吧。”
“因為只要創作過故事的人就應該知道故事很難不帶上作者自己的色彩。”
“故事不能夠就只是故事本身,不批判,不影射,和作者本人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個故事嗎?我說不清楚,怎麼說呢……它的目的難道不能只是用來打發時間,或者只是讓你了解世界上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人存在。”
“當然有可能。但是這樣的故事創作者,他的個人特色就會比較少,很容易淹沒在創作的海洋里。”
“可是世界上本來就是有千千萬萬的創作者啊,沒有被淹沒的才是極少數吧?沒有一個創作者是無法替代的,沒有一個創作者是獨一無二的,被人們遺忘的是大多數。但是……人還是想創作,想傾訴,想表達,為了尋求共鳴。可能排遣寂寞才是一切創作的初衷。”
“就像上帝覺得亞當寂寞給他造了夏娃一樣?”
“唉!老師您有在聽我說話啊!”
“應該的……”
“您說的這個故事說不定創作者是想宣揚母性的偉大?或者說女性的偉大?可是,這樣的偉大其實是建立在一個男權至上的崇拜上的,您想啊,如果不是女人認為自己的犧牲能提供給男性更好的生存條件,自己的死亡能換來更好的生活,如果她們不將自己放在隨時都能被捨棄的位置上,她們會做出這樣的犧牲嗎?放到現代,應該會進行投票或者猜拳抽籤這樣比較民主的做法吧?”
“和您還是不能比的,您是靈魂園丁啊,我打個不恰當地比喻吧,我們就好像螺絲釘,您就是廠長,都得經過您的手檢驗,都得經過您的培養才能出廠。雖然父母養育了我們,但是在教育方面,還是得靠老師啊,尤其是英才的老師,說出去哪個不是另眼相看呢,真的,這些都是我的真實想法,絕對不是拍馬屁啊,您的卷子都改完了?”
“你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我也回你一個故事吧。
“五代十國的時候,浙江的一個村子,發大水,水災過去後,村里幾乎不剩什麼人了,莊稼全被毀了,老百姓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那個時代,是個沒什麼規矩的時代,人吃人的事情時有發生,夜裡,有吃不飽的人就去偷別人家的孩子。”
“真是可怕,都五代十國了,人過得還像原始人啊。”
“歷史有時候是會倒退的,我們現在看歷史,覺得社會是一刻不停地在進步著,是因為我們是以百年,以千年的眼光在看,但在那百年千年裡面,它的內部是在不停調整的,有退有進。”
“所以最終還是在進步的,對嗎?”
“在讓人過得更便利。”
“哈哈,您太逗了。”
“有一戶人家,姓盧,男的是個書生,平日在村里替人寫信謀生,女的呢,是個農婦,兩人有三個孩子,大孩子是個男孩兒,十歲了,兩個小的是雙生子,以當時的條件,生下來不容易啊,也都長到了六歲了,都很機靈可愛,養得白白胖胖的,水災里也沒得什麼病,十分健康。就有吃不飽的鄰人覬覦這兩個孩子,好幾個人,好幾次夜裡來騷擾,有一回還差點把一個孩子偷去了,於是,書生的妻子盧氏就找了把刀,讓書生把自己殺了,分了自己的肉分去給鄰人,但是這些肉,那麼多鄰居,夠吃幾頓的呢,就有個人去找到了書生,說,你看,你妻子為了孩子願意做這樣的犧牲,不如你也自便了,我們已經找好了屠戶,你一死,就能分了你的屍體,回頭你的小孩兒也有口肉吃,我們絕不會虧待了他們的。書生就說了,等我死了,我怎麼知道你們會怎麼對我的孩子呢?我不干。那鄰居就急了,當下就要殺了書生,書生急中生智,說,這樣吧,我去外頭討個老婆,找個白白胖胖的,討了回來,大傢伙兒一塊吃。可村里才發生了水災,那麼破,那麼窮,哪個女人願意嫁過來呢,書生又生一計,說,我帶著三個孩子出去討飯,就算不可憐我,也總有人會可憐可憐孩子的。可能是因為剛吃上頓飽飯,思維攜帶了,總之那群鄰居竟然直接放書生走了,於是書生帶著三個孩子出了門,一路乞討,到了現在的杭州地界,恰遇上位小姐出遊,看到書生那三個可憐的小傢伙,心生憐意,收了書生當家丁,那書生心想,山高水遠,他的鄉親們必然也找不到他的,說不定已經打起了別人家人肉的算盤,加上杭州山靈水秀,確實是個好地方,那戶人家又是,小姐太太,老爺公子都頗有教養,他就留在了府上。
“這麼過了五年,他的大兒子到了要娶親的時候了,書生準備了些聘禮,準備娶管家的小女兒做兒媳婦兒,禮金下了,黃道吉日也定了,眼看到了婚宴,酒席一擺上,書生在人群里見到了個同鄉。吃過他老婆人肉的。那同鄉也認出了書生,那同鄉沒說什麼,兩人也就是普通敘舊了番。當天晚上,書生正睡覺,大兒子來敲他的門,他殺了人。他把書生的那個同鄉給殺了,他怕那同鄉殺了自己老婆吃了。這個大兒子仍然記得童年的那段往事。
“殺了人要償命,書生慌了,立馬拉上兩個兒子,還有大兒子和兒媳婦跑了。他們一路跑啊跑,在一片樹林裡迷了路。幾天沒吃上正經東西了,又餓又累,大兒子殺了人之後神智就有些失常了。”
“普通人殺了人之後都很難保持冷靜吧,一個人啊……他的存在不單單是他一個人存在,還牽連到多少其他人,他的父母,他的親朋好友……他們會多傷心啊?”
“這個人你不覺得他是罪有應得嗎?”
“如果他的家裡有個無辜的老母親呢?”
“嗯,這些我們就無從知道了……總之……那個書生,他……也上了年紀了,經不起折騰,逃亡路上,身體欠佳,一天夜裡他們休息時,兒媳婦找到了書生,說,再這麼耗下去,不是個辦法,她遞給書生一把刀,說,爹爹,您把我給殺了把,用我的肉救兩個弟弟,救我相公。”
“歷史重演啊!那書生答應了嗎?他是什麼反應呢?”
“書生含淚殺了兒媳,分了兒媳的肉,隔天,他們就走出了森林,一路北上,出了關,在塞外當了牧民,一輩子都沒回過中原。”
“我有個疑問。”
“你說。”
“這個故事是誰寫下來的呢?是書生自己嗎?還是他說給了別人聽,但是這種事情,不可能對別人亂說吧,萬一那人去報了官,抓了書生的大兒子呢?還是等他大兒子死了,死無對證了,他才說了出來,畢竟一個人心裡藏著這樣的秘密,心裡總是不舒服,老師您說是嗎?”
“這則故事可能也是源自創作吧。”
“那創作者是想表達什麼呢?五代十國的混亂?人性的泯滅?還是作者想影射什麼時代亂象?”
“或者它只是一個故事。”
“有可能,但是讀者總是喜歡在作者的行文中尋找蛛絲馬跡,對應時代,對應當時發生的任何事件,捕風捉影不是嗎?因為他是讀者,他就可以肆意地解讀,從自己的閱歷,以自己的觀點,有的甚至自詡作者的代言人來分析,解讀作者的作品。對不少人來說這就是閱讀帶給他們的樂趣吧。”
“因為只要創作過故事的人就應該知道故事很難不帶上作者自己的色彩。”
“故事不能夠就只是故事本身,不批判,不影射,和作者本人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單純的作為一個故事嗎?我說不清楚,怎麼說呢……它的目的難道不能只是用來打發時間,或者只是讓你了解世界上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人存在。”
“當然有可能。但是這樣的故事創作者,他的個人特色就會比較少,很容易淹沒在創作的海洋里。”
“可是世界上本來就是有千千萬萬的創作者啊,沒有被淹沒的才是極少數吧?沒有一個創作者是無法替代的,沒有一個創作者是獨一無二的,被人們遺忘的是大多數。但是……人還是想創作,想傾訴,想表達,為了尋求共鳴。可能排遣寂寞才是一切創作的初衷。”
“就像上帝覺得亞當寂寞給他造了夏娃一樣?”
“唉!老師您有在聽我說話啊!”
“應該的……”
“您說的這個故事說不定創作者是想宣揚母性的偉大?或者說女性的偉大?可是,這樣的偉大其實是建立在一個男權至上的崇拜上的,您想啊,如果不是女人認為自己的犧牲能提供給男性更好的生存條件,自己的死亡能換來更好的生活,如果她們不將自己放在隨時都能被捨棄的位置上,她們會做出這樣的犧牲嗎?放到現代,應該會進行投票或者猜拳抽籤這樣比較民主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