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這個觀點倒是得到了幹部們的認同,所以第二個派去參加工作隊的幹部還是從女幹部里選。
一開始很多人都是推薦張興滿的,因為在丘陽所有幹部裡面,張興滿絕對是做革命工作最有經驗的,她去了肯定能給別的村提供最多的幫助。然而又有人提出,張興滿的腳傷一直都沒好,這段時間還嚴重得路都走不利索,讓她去參加工作隊,不等於是害她嗎?就算是有為人民服務的熱情,也得適當地照顧到幹部的身體健康問題。
在這個層面上,也就不應當派王元品去了,因為自從那次感染之後,王元品也一直都沒怎麼好利索。這樣一來,剩下的就是李有河。
派李有河去倒也沒什麼毛病,不過也有人提出李有河跟秋穆是同一個互助組的,她倆都走了怕是讓互助組的生產受到影響。可是相比之下,讓互助組的生產受影響總比讓腿腳不便和身體不好的幹部去受罪更能讓人接受些,所以這個去參加工作隊的人選還是定成了秋穆和李有河。
作者有話要說: 終於進入了整|風大階段(??ω?)?
整|風可是一段神奇的歷史呢(●—●)
以及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本文預設的可攻略對象,近期終於又要出廠一波了_(:з」∠)_
革命時期的非典型戀愛關係(誤)
☆、第一百三十章:學生幹部
解放區的工作向來都是很講效率的,在確定了丘陽參加工作隊的幹部人選之後,秋穆和李有河只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安排好村裡的事兒,便離開丘陽去區里報導了。
然而讓她倆有些意外的是,區里給她們安排得卻不在同一個工作隊裡,而且這些工作隊裡的隊員也不光是來自各村的革命幹部,反而其中大部分卻是抗日大學裡的教師和學生①。
雖說多數知識分子所屬的階級都是較為落後的,但那些接觸到新思想的學生卻很容易對革命產生熱情。這些年輕人雖然可能來自于思想相當反|動的家庭,在經過改造②之後卻也能夠成為無產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和對人民有用的革命幹部。雖然農村里大多是土生土長、沒什麼文化的幹部,但在城市裡這樣的知識分子幹部是占多數的,所以安排起工作隊來,其中必然也會有許多隊員是知識分子③。
秋穆被安排到的工作隊,是將要去距離丘陽大概一百多公里外的高家村複查的。這個工作隊裡除了秋穆一共有八個人,其中有五個是解放區大學的學生,另外三個則是從蔣統區逃過來的知識分子,也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高家村雖說也是被挑出來要複查的村里,但卻是有問題的村子裡面問題較輕的,因此區里才敢拍一群相對缺乏經驗的學生到這個村里去調查土改情況。這除了是去給高家村的幹部們提供幫助以外,也是要培養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幹部們,讓他們真正接觸到農村的勞動人民。
而這幫年輕人之中卻是不少抱著大幹一場的雄心壯志參加工作隊的。儘管他們肯定不會承認,但從這些年輕人的神情上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己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頗有自信,並且似乎還認為只要有了這些書本上的理論,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任何農村的問題④——這被他們視為是身為知識分子天經地義的責任。
當他們聽說要安排一個來自解放區農村的幹部進入工作隊的時候,這些年輕人頓時都興奮起來了。其中三個從蔣統區逃過來的年輕人倒是沒怎麼樣,但那些之前一直在解放區的學校里學習的學生們卻對此事報以了極大的關注,都認為這是一個融入勞動人民、改造小資思想的好機會。然而雖然這些學生們嘴上說的是向勞動人民學習,可這種“學習”的態度倒更像是一種從上往下看的“研究”,與其說是期待著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不如說他們是作為社會地位更高的一方而對農村來的幹部抱著同情和憐憫。
這種態度顯然稱不上有多麼端正,可這也不能怪這些年輕人。在舊社會的等級制度下,知識分子就是比普通勞動人民社會地位更高的。那些掌握著財富和權力的家庭,都會壟斷教育資源、培養自己的後代成為讀書人,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覺得讀書有什麼大用處,而只是為了保持住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要麼怎麼說是“學而優則仕”呢。雖說在解放區里是推翻了舊社會,但人們卻還無時無刻地受到舊社會殘餘思想的影響,身為“高級”的知識分子,對於“低級”的農民自然也就很難做到完全平等地看待。
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幹部們或許正期待著迎來一個皮膚黝黑、滿口方言、鞋底破洞還不喜歡坐凳子的新隊員,卻沒想到來到他們工作隊的這位農村幹部除了真的講了一口本地話之外,跟他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秋穆第一次來到這個工作隊的時候,只是穿著一套土布的衣服、背著一個土布縫的挎包。她的穿著打扮都毫無疑問地是個農村幹部的模樣,可是相比於這些學生們對於農村女人的刻板印象,她的膚色白得不可思議,髮型也——令人格外難以置信地——新潮得不可思議。除了在那些外國影片裡,幾乎沒有多少女人會留這樣沒過耳朵的髮型,並且還是捲髮。
在秋穆張口之前,工作隊裡沒有一個人意識到她就是派來的那個農村幹部。而在她張口說話時,儘管聽到了她的自我介紹,這些年輕人們卻還是有些不敢相信。
“我叫秋穆,是丘陽村的財糧主任,也是丘陽黨支部的副書記。”秋穆微笑著對這些打扮得乾淨整齊的年輕人們說道。
工作隊員們大概都愣了有至少兩秒才反應過來,紛紛各自介紹了一遍,並且跟秋穆握了手。不過秋穆認識人的能力並不怎麼高超,所以認了一圈兒其實也沒記住多少人。
其中一個頭髮剪得十分整齊的姑娘問她的名字里是哪個“穆”字,秋穆本想直接說是“肅穆”的“穆”,抬眼看這房間裡碰巧有塊兒小黑板,於是順手拿粉筆寫了這個字。
然而當她以為自己寫自己的名字總沒問題的時候,一順手卻多寫了一撇兒。她看著這個字看了好幾秒,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對,可又找不出哪裡有錯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她自從十三四歲就開始生活在拼音文字的環境裡,檢查書寫的方式往往是通過讀音判斷,可是對於漢字而言,光是讀音判斷顯然是不夠的。
秋穆覺得她足足看了那個字有半分鐘,才意識到自己是多寫了一撇兒,頓時感到十分尷尬,飛快地伸手抹掉了那一撇兒。她心裡覺得這簡直太丟人了,就像是代表分子鐘小組做學術報告時把“分子”拼錯了一樣,而後卻又意識到她現在是作為一個農村幹部在自我介紹,基於目前農村的文化水平考慮,這種錯似乎也並沒有那麼可笑。
注釋:
①這裡指的主要是當時一些解放區的大學,因為解放戰爭緣故而具有很強的機動性。《翻身》作者韓丁曾在一所大學中教授英語,也在1948年參加了複查土改的工作隊。
②改造: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新的,使適應新的形勢和需要。這裡指徹底拋棄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小資觀念,成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並且同樣也相對困難的過程。
一開始很多人都是推薦張興滿的,因為在丘陽所有幹部裡面,張興滿絕對是做革命工作最有經驗的,她去了肯定能給別的村提供最多的幫助。然而又有人提出,張興滿的腳傷一直都沒好,這段時間還嚴重得路都走不利索,讓她去參加工作隊,不等於是害她嗎?就算是有為人民服務的熱情,也得適當地照顧到幹部的身體健康問題。
在這個層面上,也就不應當派王元品去了,因為自從那次感染之後,王元品也一直都沒怎麼好利索。這樣一來,剩下的就是李有河。
派李有河去倒也沒什麼毛病,不過也有人提出李有河跟秋穆是同一個互助組的,她倆都走了怕是讓互助組的生產受到影響。可是相比之下,讓互助組的生產受影響總比讓腿腳不便和身體不好的幹部去受罪更能讓人接受些,所以這個去參加工作隊的人選還是定成了秋穆和李有河。
作者有話要說: 終於進入了整|風大階段(??ω?)?
整|風可是一段神奇的歷史呢(●—●)
以及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本文預設的可攻略對象,近期終於又要出廠一波了_(:з」∠)_
革命時期的非典型戀愛關係(誤)
☆、第一百三十章:學生幹部
解放區的工作向來都是很講效率的,在確定了丘陽參加工作隊的幹部人選之後,秋穆和李有河只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安排好村裡的事兒,便離開丘陽去區里報導了。
然而讓她倆有些意外的是,區里給她們安排得卻不在同一個工作隊裡,而且這些工作隊裡的隊員也不光是來自各村的革命幹部,反而其中大部分卻是抗日大學裡的教師和學生①。
雖說多數知識分子所屬的階級都是較為落後的,但那些接觸到新思想的學生卻很容易對革命產生熱情。這些年輕人雖然可能來自于思想相當反|動的家庭,在經過改造②之後卻也能夠成為無產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和對人民有用的革命幹部。雖然農村里大多是土生土長、沒什麼文化的幹部,但在城市裡這樣的知識分子幹部是占多數的,所以安排起工作隊來,其中必然也會有許多隊員是知識分子③。
秋穆被安排到的工作隊,是將要去距離丘陽大概一百多公里外的高家村複查的。這個工作隊裡除了秋穆一共有八個人,其中有五個是解放區大學的學生,另外三個則是從蔣統區逃過來的知識分子,也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高家村雖說也是被挑出來要複查的村里,但卻是有問題的村子裡面問題較輕的,因此區里才敢拍一群相對缺乏經驗的學生到這個村里去調查土改情況。這除了是去給高家村的幹部們提供幫助以外,也是要培養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幹部們,讓他們真正接觸到農村的勞動人民。
而這幫年輕人之中卻是不少抱著大幹一場的雄心壯志參加工作隊的。儘管他們肯定不會承認,但從這些年輕人的神情上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己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頗有自信,並且似乎還認為只要有了這些書本上的理論,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任何農村的問題④——這被他們視為是身為知識分子天經地義的責任。
當他們聽說要安排一個來自解放區農村的幹部進入工作隊的時候,這些年輕人頓時都興奮起來了。其中三個從蔣統區逃過來的年輕人倒是沒怎麼樣,但那些之前一直在解放區的學校里學習的學生們卻對此事報以了極大的關注,都認為這是一個融入勞動人民、改造小資思想的好機會。然而雖然這些學生們嘴上說的是向勞動人民學習,可這種“學習”的態度倒更像是一種從上往下看的“研究”,與其說是期待著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不如說他們是作為社會地位更高的一方而對農村來的幹部抱著同情和憐憫。
這種態度顯然稱不上有多麼端正,可這也不能怪這些年輕人。在舊社會的等級制度下,知識分子就是比普通勞動人民社會地位更高的。那些掌握著財富和權力的家庭,都會壟斷教育資源、培養自己的後代成為讀書人,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覺得讀書有什麼大用處,而只是為了保持住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要麼怎麼說是“學而優則仕”呢。雖說在解放區里是推翻了舊社會,但人們卻還無時無刻地受到舊社會殘餘思想的影響,身為“高級”的知識分子,對於“低級”的農民自然也就很難做到完全平等地看待。
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幹部們或許正期待著迎來一個皮膚黝黑、滿口方言、鞋底破洞還不喜歡坐凳子的新隊員,卻沒想到來到他們工作隊的這位農村幹部除了真的講了一口本地話之外,跟他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秋穆第一次來到這個工作隊的時候,只是穿著一套土布的衣服、背著一個土布縫的挎包。她的穿著打扮都毫無疑問地是個農村幹部的模樣,可是相比於這些學生們對於農村女人的刻板印象,她的膚色白得不可思議,髮型也——令人格外難以置信地——新潮得不可思議。除了在那些外國影片裡,幾乎沒有多少女人會留這樣沒過耳朵的髮型,並且還是捲髮。
在秋穆張口之前,工作隊裡沒有一個人意識到她就是派來的那個農村幹部。而在她張口說話時,儘管聽到了她的自我介紹,這些年輕人們卻還是有些不敢相信。
“我叫秋穆,是丘陽村的財糧主任,也是丘陽黨支部的副書記。”秋穆微笑著對這些打扮得乾淨整齊的年輕人們說道。
工作隊員們大概都愣了有至少兩秒才反應過來,紛紛各自介紹了一遍,並且跟秋穆握了手。不過秋穆認識人的能力並不怎麼高超,所以認了一圈兒其實也沒記住多少人。
其中一個頭髮剪得十分整齊的姑娘問她的名字里是哪個“穆”字,秋穆本想直接說是“肅穆”的“穆”,抬眼看這房間裡碰巧有塊兒小黑板,於是順手拿粉筆寫了這個字。
然而當她以為自己寫自己的名字總沒問題的時候,一順手卻多寫了一撇兒。她看著這個字看了好幾秒,總覺得似乎哪裡不對,可又找不出哪裡有錯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她自從十三四歲就開始生活在拼音文字的環境裡,檢查書寫的方式往往是通過讀音判斷,可是對於漢字而言,光是讀音判斷顯然是不夠的。
秋穆覺得她足足看了那個字有半分鐘,才意識到自己是多寫了一撇兒,頓時感到十分尷尬,飛快地伸手抹掉了那一撇兒。她心裡覺得這簡直太丟人了,就像是代表分子鐘小組做學術報告時把“分子”拼錯了一樣,而後卻又意識到她現在是作為一個農村幹部在自我介紹,基於目前農村的文化水平考慮,這種錯似乎也並沒有那麼可笑。
注釋:
①這裡指的主要是當時一些解放區的大學,因為解放戰爭緣故而具有很強的機動性。《翻身》作者韓丁曾在一所大學中教授英語,也在1948年參加了複查土改的工作隊。
②改造: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建立新的,使適應新的形勢和需要。這裡指徹底拋棄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小資觀念,成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並且同樣也相對困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