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沒錯!”崔淼右手握拳,重重擊在左手掌心,“這就全聯繫上了。金縷子——蕭翼——蘭亭序——半面妝——尹少卿——金縷瓶。所以尹少卿瀕死之時想留下的,是自己真實的身份。金縷瓶根本就不是王承宗的東西,那本來就是尹少卿祖傳之物!難怪他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它奪回!”
裴玄靜說:“我想,很可能這個秘密只有他自己知道,將死之時別無他法,只能選擇用這個方式留下訊息。”
兩人又都沉默了,仿佛在品味這一連串真相中的況味。良久,崔淼用悵惘的語調問:“那位徐昭佩最後怎樣了?也在梁元帝國破時被殺了嗎?”
“不,她沒有活到那一天。因為徐昭佩私通他人,忍耐已久的蕭繹終於受不了了,借著愛姬王氏生子後去世,給徐昭佩安了個投毒的罪名,逼她投井自盡,又將她的屍體送回家,曰‘休妻’。”裴玄靜冷冷地說,“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連屍體都能休的。從對待髮妻的態度上就能看出,這位梁元帝蕭繹實非君子。他既沒有愛的能力,更沒有放棄的勇氣。”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崔淼的這句話反令裴玄靜一愣,蕭繹有什麼可憐的?
“嫂子。三水哥哥。”李彌揉著眼睛從屋裡走出來。
二人一起應道:“自虛,你好些了嗎?”
他回答:“嫂子,我餓了。”
聽到這麼一句,裴玄靜和崔淼都如釋重負地笑起來。
“我去找吃的。”裴玄靜話音剛落,就有青衣侍者不知從哪個角落裡突然冒出來,“娘子,早飯已經在預備了,馬上就送過來。”
裴玄靜嚇了一跳,隨即鎮定下來,應道:“多謝。”她轉身看了看崔淼,兩人的目光里都是同一個意思——權德輿盯得夠緊的。
看來東都留守表面上對“真蘭亭現”的謎不以為然,實際伸長了脖子瞄著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一路行來倍加艱辛,接下去肯定還有更多的急流險灘。確實有必要找一個同盟軍、支持者。眼下儘量吊起權德輿的胃口,讓他提供協助是正確的。
崔淼和李彌聊得熱火朝天,經過毒香事件,現在李彌對他比對裴玄靜還要親熱。
“說什麼呢這麼起勁?”裴玄靜笑道,“自虛,早飯馬上就來了。你再等一等。”
崔淼說:“我正在問自虛,他是從哪裡聽說‘轉陽壽’的。”
“哥哥病重,郎中們都說沒救了。後來有一天家裡來了個道長,說是……韓什麼夫子請來的?”
“肯定是韓愈。”崔淼說。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李彌說,“反正那個道長講,人快死的時候,如果有別人願意把陽壽轉給他,他就可以活下去。可是哥哥聽了後,罵道士在胡說八道,把他趕跑了。”
裴玄靜的心一陣刺痛。她不敢想像當時的情景,又控制不住地要想……
“靜娘,你想到了什麼?”
她回過神來,道:“天師道確實有這種說法。昨夜我就一直在想這個。”裴玄靜看著崔淼問,“‘真蘭亭現’詩的最後一聯,你還記得嗎?”
“琳琅太尉府,昆玉滿竹林。”
裴玄靜嫣然一笑,“還請崔郎解之。”
“好。”崔淼胸有成竹地道,“典出《世說新語》。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還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導在座,在另一個屋子,又見到王詡和王澄。出來後,他對人說:‘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美玉。’所以這聯易解,就是讚美琅琊王氏的。靜娘,王羲之不就是出自琅琊王氏嗎?此典中的王衍、王導都是王羲之的族人啊。”
“那麼崔郎一定也知道王羲之好道,從的就是天師道。”
“靜娘是指……”
“所謂轉移陽壽的說法,最有名的故事發生在王羲之之子王獻之和王徽之之間。”
“果有此事?”崔淼莫名驚詫,“不可能是真的吧?”
“當然不是真的轉壽成功,但確是一個兄弟情深的悲傷傳說。”裴玄靜娓娓道來,“王徽之、王獻之同為王羲之之後,無論氣質高下、官職高低,還是書法造詣,七弟獻之都要勝過哥哥徽之一籌。但是,徽之、獻之兄弟從不在意這些外人的評價,兄弟倆的感情就如陳年的美酒,愈久愈醇。那一年,五十歲的徽之和四十三歲的獻之兄弟相繼病危。因天師道有轉陽壽之說,徽之便請來了一位術士,在病榻之上掙扎著懇求那位術士說,‘我的才能、官職都不及弟弟獻之,今天就請大師用我的陽壽為弟弟獻之續命吧。’不料術士回答,‘要替他人續命,自己得先有未盡的陽壽。如今你兄弟二人大限都到了,談何續命呢?’徽之聽罷,仰頭長嘆暈死過去。幾天後,弟弟獻之先去了。徽之不顧家人反對,強撐病體去為弟弟獻之奔喪。他對著獻之的遺體,抱著弟弟心愛的琴卻並不彈奏,痛哭道,‘子敬,你的琴也與你一同仙去了。’此後不到一個月,徽之便也隨著弟弟去了。所以,這個轉陽壽的故事說的其實是徽之與獻之的兄弟情深,正如……長吉和自虛的手足之情一樣,難能可貴,令人動容。”
李彌垂下了頭,裴玄靜知他又在想念哥哥,便輕喚一聲:“自虛。”
“嫂子。”
崔淼突然說:“靜娘,我們一鼓作氣把詩中的典故都解了吧!”
“好。”
有了之前的經驗,剩下兩聯各自迎刃而解。
“亮瑾分二主,不效仲謀兒。”前一句說的是諸葛亮和諸葛瑾兄弟,分別投靠劉備和孫權兩家。儘管各為其主,他們的兄弟之情一直不變,至死也沒有因公廢私、兄弟相爭。後一句則說的是孫權繼承江東後,幽禁大嫂和侄子。晚年又殺掉自己的幾個兒子。這樣心狠手辣之人,反因其權術被曹操贊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總之,諸葛亮位極人臣,尚且能全兄友弟恭之義。而孫權稱王,則家不成家,父子不是父子,兄弟不是兄弟了。
“覲呈盛德頌,豫章金堇堇。”則引用了東晉時期豫章王司馬熾遭劉聰譏諷的典故,指出晉朝皇室骨肉相殘何其多,雖然司馬熾明哲保身,不參與兄弟相殘。但當自己登上皇位時,仍然被拖累到亡國身死。
——都清楚了。
這首離合詩中引用了諸多史料和典故,無非指出兩個道理:其一,自古皇家無親情,同室操戈自相殘殺之例數不勝數;其二,世間仍存在真正的慈愛、孝悌,為了親人手足不惜犧牲自我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
那麼,武元衡究竟想說明什麼?
裴玄靜說:“離合詩的最高境界在於謎面和謎題的契合。昨夜我想來想去,只能得出一個結論:當《蘭亭序》真跡現世之時,便能同時證明皇權爭奪的殘忍與手足親情。”
裴玄靜說:“我想,很可能這個秘密只有他自己知道,將死之時別無他法,只能選擇用這個方式留下訊息。”
兩人又都沉默了,仿佛在品味這一連串真相中的況味。良久,崔淼用悵惘的語調問:“那位徐昭佩最後怎樣了?也在梁元帝國破時被殺了嗎?”
“不,她沒有活到那一天。因為徐昭佩私通他人,忍耐已久的蕭繹終於受不了了,借著愛姬王氏生子後去世,給徐昭佩安了個投毒的罪名,逼她投井自盡,又將她的屍體送回家,曰‘休妻’。”裴玄靜冷冷地說,“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連屍體都能休的。從對待髮妻的態度上就能看出,這位梁元帝蕭繹實非君子。他既沒有愛的能力,更沒有放棄的勇氣。”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崔淼的這句話反令裴玄靜一愣,蕭繹有什麼可憐的?
“嫂子。三水哥哥。”李彌揉著眼睛從屋裡走出來。
二人一起應道:“自虛,你好些了嗎?”
他回答:“嫂子,我餓了。”
聽到這麼一句,裴玄靜和崔淼都如釋重負地笑起來。
“我去找吃的。”裴玄靜話音剛落,就有青衣侍者不知從哪個角落裡突然冒出來,“娘子,早飯已經在預備了,馬上就送過來。”
裴玄靜嚇了一跳,隨即鎮定下來,應道:“多謝。”她轉身看了看崔淼,兩人的目光里都是同一個意思——權德輿盯得夠緊的。
看來東都留守表面上對“真蘭亭現”的謎不以為然,實際伸長了脖子瞄著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一路行來倍加艱辛,接下去肯定還有更多的急流險灘。確實有必要找一個同盟軍、支持者。眼下儘量吊起權德輿的胃口,讓他提供協助是正確的。
崔淼和李彌聊得熱火朝天,經過毒香事件,現在李彌對他比對裴玄靜還要親熱。
“說什麼呢這麼起勁?”裴玄靜笑道,“自虛,早飯馬上就來了。你再等一等。”
崔淼說:“我正在問自虛,他是從哪裡聽說‘轉陽壽’的。”
“哥哥病重,郎中們都說沒救了。後來有一天家裡來了個道長,說是……韓什麼夫子請來的?”
“肯定是韓愈。”崔淼說。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李彌說,“反正那個道長講,人快死的時候,如果有別人願意把陽壽轉給他,他就可以活下去。可是哥哥聽了後,罵道士在胡說八道,把他趕跑了。”
裴玄靜的心一陣刺痛。她不敢想像當時的情景,又控制不住地要想……
“靜娘,你想到了什麼?”
她回過神來,道:“天師道確實有這種說法。昨夜我就一直在想這個。”裴玄靜看著崔淼問,“‘真蘭亭現’詩的最後一聯,你還記得嗎?”
“琳琅太尉府,昆玉滿竹林。”
裴玄靜嫣然一笑,“還請崔郎解之。”
“好。”崔淼胸有成竹地道,“典出《世說新語》。有人去拜訪太尉王衍,還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導在座,在另一個屋子,又見到王詡和王澄。出來後,他對人說:‘今日太尉府一行,觸目所見,無不是琳琅美玉。’所以這聯易解,就是讚美琅琊王氏的。靜娘,王羲之不就是出自琅琊王氏嗎?此典中的王衍、王導都是王羲之的族人啊。”
“那麼崔郎一定也知道王羲之好道,從的就是天師道。”
“靜娘是指……”
“所謂轉移陽壽的說法,最有名的故事發生在王羲之之子王獻之和王徽之之間。”
“果有此事?”崔淼莫名驚詫,“不可能是真的吧?”
“當然不是真的轉壽成功,但確是一個兄弟情深的悲傷傳說。”裴玄靜娓娓道來,“王徽之、王獻之同為王羲之之後,無論氣質高下、官職高低,還是書法造詣,七弟獻之都要勝過哥哥徽之一籌。但是,徽之、獻之兄弟從不在意這些外人的評價,兄弟倆的感情就如陳年的美酒,愈久愈醇。那一年,五十歲的徽之和四十三歲的獻之兄弟相繼病危。因天師道有轉陽壽之說,徽之便請來了一位術士,在病榻之上掙扎著懇求那位術士說,‘我的才能、官職都不及弟弟獻之,今天就請大師用我的陽壽為弟弟獻之續命吧。’不料術士回答,‘要替他人續命,自己得先有未盡的陽壽。如今你兄弟二人大限都到了,談何續命呢?’徽之聽罷,仰頭長嘆暈死過去。幾天後,弟弟獻之先去了。徽之不顧家人反對,強撐病體去為弟弟獻之奔喪。他對著獻之的遺體,抱著弟弟心愛的琴卻並不彈奏,痛哭道,‘子敬,你的琴也與你一同仙去了。’此後不到一個月,徽之便也隨著弟弟去了。所以,這個轉陽壽的故事說的其實是徽之與獻之的兄弟情深,正如……長吉和自虛的手足之情一樣,難能可貴,令人動容。”
李彌垂下了頭,裴玄靜知他又在想念哥哥,便輕喚一聲:“自虛。”
“嫂子。”
崔淼突然說:“靜娘,我們一鼓作氣把詩中的典故都解了吧!”
“好。”
有了之前的經驗,剩下兩聯各自迎刃而解。
“亮瑾分二主,不效仲謀兒。”前一句說的是諸葛亮和諸葛瑾兄弟,分別投靠劉備和孫權兩家。儘管各為其主,他們的兄弟之情一直不變,至死也沒有因公廢私、兄弟相爭。後一句則說的是孫權繼承江東後,幽禁大嫂和侄子。晚年又殺掉自己的幾個兒子。這樣心狠手辣之人,反因其權術被曹操贊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總之,諸葛亮位極人臣,尚且能全兄友弟恭之義。而孫權稱王,則家不成家,父子不是父子,兄弟不是兄弟了。
“覲呈盛德頌,豫章金堇堇。”則引用了東晉時期豫章王司馬熾遭劉聰譏諷的典故,指出晉朝皇室骨肉相殘何其多,雖然司馬熾明哲保身,不參與兄弟相殘。但當自己登上皇位時,仍然被拖累到亡國身死。
——都清楚了。
這首離合詩中引用了諸多史料和典故,無非指出兩個道理:其一,自古皇家無親情,同室操戈自相殘殺之例數不勝數;其二,世間仍存在真正的慈愛、孝悌,為了親人手足不惜犧牲自我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
那麼,武元衡究竟想說明什麼?
裴玄靜說:“離合詩的最高境界在於謎面和謎題的契合。昨夜我想來想去,只能得出一個結論:當《蘭亭序》真跡現世之時,便能同時證明皇權爭奪的殘忍與手足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