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阿安,許久沒這樣叫過你了,說來也怪,在劍橋時還把你當小妹妹一樣疼,回國後再見卻發現你已長成大姑娘,這樣再叫你阿安也怎麼都叫不出口了。你在戰爭中有所成長,有了擔當和牽掛,這我很高興,你在戰爭中成長,儘管許多都不是我所希望你看見的,但是你還保有在劍橋時對數學的熱愛和真誠的心,我很高興你明白了愛國不是一句話或是一個職業,它是你的行動和心中的堅韌。我知道你仍然不理解我、鏡予、小霍,以及跟我們一樣的那麼多的年輕人所對這個國家付出的所有,包括我們的生命。我不怪你,你沒有錯,你的最美好的回憶都在英國,但這也就如同我們最美好的回憶都在這裡一樣。我們的祖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她以換得她的重生。我之前還跟陳鏡予說,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為了不讓念和、念國以及他們這輩人重蹈我們的覆轍。我們這一輩,總要留給下一輩一些光明和和平不是嗎。
這一仗非比尋常,我不能給你透露太多,但是我們身後就是長沙城,長沙的人民在身後,你最愛的那家餛飩店也在身後,我得守住她。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下來,若是不能,則把念和也交託給你。陳鏡予說只要有念國和你一口飯,就有念和一口飯。我信了。你得把念和養得好好的,讓她讀劍橋,讓她在國王學院的天空下和草坪上玩耍,讓她去圖書館看書,讓她學自己喜歡的專業。若是她喜歡念國,那就嫁給他吧。
我決意死守長沙,若不幸身亡,也是以身殉國,你不要悲傷,念和也不要悲傷,我的骨肉將化作中華的巍峨高山,我的鮮血將流進長江黃河。我、我的兄弟、我的同袍將與中華長存。
勿念,勿悲傷。
吳應堂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作者有話要說: 所有日軍電碼破譯法均來自遲步洲和《艾倫·圖靈傳》
中間那段解密方法是瞎寫的
第20章 第二十章
我後來沒有再回過長沙,回去也是徒勞,物是人非,白惹傷心。
我也沒有再見過陳鏡予,連最後一次聽她的聲音,也是在我私自占用軍線打給她的那幾句寥寥數語。
我後來也反覆做一個夢,夢見她坐在昏暗的地下工事中表情肅穆,周圍一桌坐著她的同僚,上位坐著第十軍的方軍長。
我不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只看見陳鏡予微低下頭將臉隱在帽檐灑下的陰影中,她抿著嘴,眼中有不甘。
方軍長說:“執行吧。”
他們全都站起來,莊重地對方軍長敬禮。陳鏡予也站起來,緩緩地、卻又態度堅決地立正敬禮。
“是。”她說。
我看著她走到一個無人的角落內,外面是震天響的迫擊炮聲,她倚著牆點了支煙,嘴唇在抖,她將煙氣吐出來,霧氣氤氳下,她眼角紅著。
我看見她嘴唇無聲動了一下,垂下的那隻手無意識地拿指節反覆敲在牆面上。
她站在那裡,到最後拿煙的手抖地不成樣子,但是她勉強抽完了一支。
白朗寧一直別在她腰間,她抽出來,手套是新換的,白地刺眼,她整了帽子和衣裝,拿著槍緩緩往上抬,手是穩的,穩如醫生站在手術台上握著手術刀。
可手術刀是救人的,陳鏡予把手術刀給了全軍,只把槍留給自己。
我已經無數次地來過這個夢境,甚至我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夢裡。
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她舉起槍,對著自己,扣下扳機。
“砰。”
我哭醒來過來,胸前一直抱著的筆記本滑落下去。
得知她的噩耗後我就不斷地在重複這個夢,我不知道是日有所思還是我真的在夢中去了她當時所處的環境目睹她的最後一程。
我不想知道。她都已經死了。我知道這些有什麼用。
後來還是抵不過報紙和周圍的閒言碎語。
“第十軍方先覺部投降!”
他們守了四十七天,孤立無援。
“衡陽淪陷,第十軍喪權辱國!”
沒有援軍,傷兵過萬。
“國之恥辱,氣節不存!”
陳鏡予為了第十軍得存,自殺殉國。
我剛開始做夢時還在夢中嚎啕大哭試圖去阻止她,後來我知道這是徒勞,只能留著淚在旁邊瞧她。瞧她又瘦了,瞧她在地圖前與同全軍僚分析局勢,瞧她從前白淨的臉上布滿灰土。
我曾經也在醒來時去回想這個夢境,我覺得她在牆上敲的節奏非常熟悉,往前追究,她在送我回重慶的那天也在桌子上敲過。
我憑著記憶將它復刻在筆記本上,一點一點寫出來,一次一次地回憶。
“嘀嗒嘀嘀。”
你疼嗎?
“嘀嘀嗒。”
你會害怕嗎?
“嘀嗒。”
你有沒有想過我?
“嗒嘀。”
陳鏡予你混蛋!
摩斯密碼。
“LA AN。”
“陸安。”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抗日戰爭勝利。
我依照戰前說的那樣,帶著念國、念和回英國。
陳鏡予說要給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
吳應堂說要讓他們讀劍橋,學自己喜歡的專業。
輪船帶著汽笛聲緩緩開動,我看著離我越來越遠的岸邊,突然想起七年前的我懷著激動的心,踏上祖國大陸,一心想要救國救民。
可最後,陳鏡予和吳應堂,還有很多很多人,我都沒能救得了。
國家也同樣救不了。
一九四九年。
“陳念國,你快一點!”
“來了。母親”
時間兜兜轉轉,繼念國後,念和今年也收到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她同我像,報數學系,陳念國那個小叛徒跟陳鏡予一樣去了滿口情詩的古典文學系
報名處在國王學院的圖書館,一路上念和都蹦蹦跳跳地哼著歌,念國跟在她後面,一臉無奈。
圖書館外排著很長的隊伍,都是今年要入學的新生。
念和嘆了口氣,轉過頭問我:“母親,您當年入學的時候也有這麼多人嗎”
“和現在差不多。”我說。
念和撇了撇嘴,專心排隊去了。
我已經很久沒回來過了,一時間不由得四處打量,除了國王學院大學生草地通往內里的那條路又重新翻修了一邊外,這裡還是老樣子。
路兩旁有椴樹林曲曲折折垂下來,毛芽椴現在只有零散的幾朵花,但也許再過不了多久,就會像我第一次見陳鏡予時那樣,花開滿了整棵樹。
我狠狠地呼吸了一口,這裡是我最美好的回憶。
我曾和陳鏡予一起在圖書館裡查閱某個定理的解法;我曾在考試結束後,因為太激動而拉著吳應堂在草坪上肆意奔跑;我曾在劍河上坐著小船瀏覽劍橋風光,陳鏡予就站在船頭,一板一眼地朗誦《再別康橋》;我曾在劍橋的星空下和陳鏡予、吳應堂一起喝著啤酒,大談救國;我也曾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在草地上,在劍橋的某個犄角旮旯里,手中拿著一疊又一疊的稿紙,解開一個又一個的迷題。
這一仗非比尋常,我不能給你透露太多,但是我們身後就是長沙城,長沙的人民在身後,你最愛的那家餛飩店也在身後,我得守住她。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下來,若是不能,則把念和也交託給你。陳鏡予說只要有念國和你一口飯,就有念和一口飯。我信了。你得把念和養得好好的,讓她讀劍橋,讓她在國王學院的天空下和草坪上玩耍,讓她去圖書館看書,讓她學自己喜歡的專業。若是她喜歡念國,那就嫁給他吧。
我決意死守長沙,若不幸身亡,也是以身殉國,你不要悲傷,念和也不要悲傷,我的骨肉將化作中華的巍峨高山,我的鮮血將流進長江黃河。我、我的兄弟、我的同袍將與中華長存。
勿念,勿悲傷。
吳應堂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
作者有話要說: 所有日軍電碼破譯法均來自遲步洲和《艾倫·圖靈傳》
中間那段解密方法是瞎寫的
第20章 第二十章
我後來沒有再回過長沙,回去也是徒勞,物是人非,白惹傷心。
我也沒有再見過陳鏡予,連最後一次聽她的聲音,也是在我私自占用軍線打給她的那幾句寥寥數語。
我後來也反覆做一個夢,夢見她坐在昏暗的地下工事中表情肅穆,周圍一桌坐著她的同僚,上位坐著第十軍的方軍長。
我不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只看見陳鏡予微低下頭將臉隱在帽檐灑下的陰影中,她抿著嘴,眼中有不甘。
方軍長說:“執行吧。”
他們全都站起來,莊重地對方軍長敬禮。陳鏡予也站起來,緩緩地、卻又態度堅決地立正敬禮。
“是。”她說。
我看著她走到一個無人的角落內,外面是震天響的迫擊炮聲,她倚著牆點了支煙,嘴唇在抖,她將煙氣吐出來,霧氣氤氳下,她眼角紅著。
我看見她嘴唇無聲動了一下,垂下的那隻手無意識地拿指節反覆敲在牆面上。
她站在那裡,到最後拿煙的手抖地不成樣子,但是她勉強抽完了一支。
白朗寧一直別在她腰間,她抽出來,手套是新換的,白地刺眼,她整了帽子和衣裝,拿著槍緩緩往上抬,手是穩的,穩如醫生站在手術台上握著手術刀。
可手術刀是救人的,陳鏡予把手術刀給了全軍,只把槍留給自己。
我已經無數次地來過這個夢境,甚至我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夢裡。
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她舉起槍,對著自己,扣下扳機。
“砰。”
我哭醒來過來,胸前一直抱著的筆記本滑落下去。
得知她的噩耗後我就不斷地在重複這個夢,我不知道是日有所思還是我真的在夢中去了她當時所處的環境目睹她的最後一程。
我不想知道。她都已經死了。我知道這些有什麼用。
後來還是抵不過報紙和周圍的閒言碎語。
“第十軍方先覺部投降!”
他們守了四十七天,孤立無援。
“衡陽淪陷,第十軍喪權辱國!”
沒有援軍,傷兵過萬。
“國之恥辱,氣節不存!”
陳鏡予為了第十軍得存,自殺殉國。
我剛開始做夢時還在夢中嚎啕大哭試圖去阻止她,後來我知道這是徒勞,只能留著淚在旁邊瞧她。瞧她又瘦了,瞧她在地圖前與同全軍僚分析局勢,瞧她從前白淨的臉上布滿灰土。
我曾經也在醒來時去回想這個夢境,我覺得她在牆上敲的節奏非常熟悉,往前追究,她在送我回重慶的那天也在桌子上敲過。
我憑著記憶將它復刻在筆記本上,一點一點寫出來,一次一次地回憶。
“嘀嗒嘀嘀。”
你疼嗎?
“嘀嘀嗒。”
你會害怕嗎?
“嘀嗒。”
你有沒有想過我?
“嗒嘀。”
陳鏡予你混蛋!
摩斯密碼。
“LA AN。”
“陸安。”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抗日戰爭勝利。
我依照戰前說的那樣,帶著念國、念和回英國。
陳鏡予說要給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
吳應堂說要讓他們讀劍橋,學自己喜歡的專業。
輪船帶著汽笛聲緩緩開動,我看著離我越來越遠的岸邊,突然想起七年前的我懷著激動的心,踏上祖國大陸,一心想要救國救民。
可最後,陳鏡予和吳應堂,還有很多很多人,我都沒能救得了。
國家也同樣救不了。
一九四九年。
“陳念國,你快一點!”
“來了。母親”
時間兜兜轉轉,繼念國後,念和今年也收到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她同我像,報數學系,陳念國那個小叛徒跟陳鏡予一樣去了滿口情詩的古典文學系
報名處在國王學院的圖書館,一路上念和都蹦蹦跳跳地哼著歌,念國跟在她後面,一臉無奈。
圖書館外排著很長的隊伍,都是今年要入學的新生。
念和嘆了口氣,轉過頭問我:“母親,您當年入學的時候也有這麼多人嗎”
“和現在差不多。”我說。
念和撇了撇嘴,專心排隊去了。
我已經很久沒回來過了,一時間不由得四處打量,除了國王學院大學生草地通往內里的那條路又重新翻修了一邊外,這裡還是老樣子。
路兩旁有椴樹林曲曲折折垂下來,毛芽椴現在只有零散的幾朵花,但也許再過不了多久,就會像我第一次見陳鏡予時那樣,花開滿了整棵樹。
我狠狠地呼吸了一口,這裡是我最美好的回憶。
我曾和陳鏡予一起在圖書館裡查閱某個定理的解法;我曾在考試結束後,因為太激動而拉著吳應堂在草坪上肆意奔跑;我曾在劍河上坐著小船瀏覽劍橋風光,陳鏡予就站在船頭,一板一眼地朗誦《再別康橋》;我曾在劍橋的星空下和陳鏡予、吳應堂一起喝著啤酒,大談救國;我也曾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在草地上,在劍橋的某個犄角旮旯里,手中拿著一疊又一疊的稿紙,解開一個又一個的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