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頁
這是在逼皇帝表態。忽必烈見狀,登時惱恨不止,他可以放縱桑哥專擅朝政,但不代表任由他挾制聖意。他冷眼覷視桑哥,思慮良久,忽而怒道:“汝等小人,何知安童之意!其明為羞辱,實欲使之改過耳!此事休得再提!”(2)
忽必烈意在包庇,這讓桑哥始料未及,連安童也倍覺驚異。他怔了一會兒,而後低聲笑了,不住地搖頭,臉色似喜還悲。他實在不懂皇帝的心意:忽而貶之,忽而褒之,全無定數,著實讓他無所適從。他只求辭去相位,為何都不能如願?今日還要當著百官之面,受這等羞辱,當真荒唐至極。
桑哥眼見皇帝態度陡轉,一時陷入被動,而今已公然彈劾,驟然罷手,倒像他蓄意構陷了。我體諒他的苦處,不禁笑問:“丞相口稱安童身負數罪,敢問其還有何罪?”
桑哥環視一圈,見皇帝也在等待,只得開口:“昔日北安王(那木罕)以皇子僭祭岳瀆,安童知而不奏。其罪二也。望陛下明察,參政呂合剌可以為證。”(3)
他竟連證人都已找好。我不由齒冷,只待二人如何對質。
皇帝聞言,亦沉下臉色,揚聲道:“呂合剌何在?”
少時,只見有一人默然出列。他左右觀望,似在猶疑,但見皇帝冷面相對,不禁瑟縮,待桑哥問話,才訥訥開口:“丞相謬矣。僭祭岳瀆一事,安童實不知也。”
桑哥聞言,一時懵然,待回過神,暴跳如雷,當即厲聲指斥:“汝敢當廷偽證,視陛下如虛位耶!?”不待呂合剌回話,又向皇帝奏言:“呂合剌與安童串供,合謀欺騙,望陛下明鑑!”
見他當眾失態,忽必烈都覺臉面全無,立時喝止:“汝舉證無能,何必攀扯無辜?此事夠了!——安童還有何罪?”
皇帝的耐心幾乎告罄,待桑哥有所覺察,才冷靜下來。安童出身顯貴,深孚眾望。他既冒天下之大不韙,當眾彈劾,必要將其置於死地,否則便是陷自己於危境,得不償失了。
我只等待他所謂的下一樁罪名。今日皇帝的態度再明顯不過:安童乃木華黎後裔,大根腳出身,若非罪名確鑿,豈容桑哥肆意構陷?
桑哥沉吟片刻,才將最後的罪名緩緩道出,眾臣亦側耳傾聽,未免好奇:今日桑哥兩次受挫,也不知還有何招數,能劾倒安童。
他全然平靜下來,望著安童,淡淡一笑,繼而開口:“西北十年,丞相可曾記否?海都厚遇,丞相可曾記否?所授官職,丞相可曾記否?丞相素來竭心用事,便是在海都帳下,也不改夙志。敢問為海都效力,丞相可稱心否?”
此言宛如平地驚雷,在沉寂的朝堂上炸響,眾人怔了一刻有餘,而後皆倏然變色,頻頻搖頭,難以置信。誰能想到以“忠”字立家的木華黎後裔,會有這種貳臣之舉?誰能想到皇帝傾心信賴的宰相,曾為海都竭心效力?海都擾亂邊境數年,劫殺駙馬,屢屢犯禁,視忽必烈如仇讎,公然挑戰皇帝權威,是皇帝素來最恨之人。而他今日苦心回護的丞相,竟曾為這個仇敵效力?當真是個笑話!當真不可容忍!
忽必烈一張面孔冷似寒鐵,他全然懵住了,許久難以回神,好一會兒才緩和過來。他咬牙暗恨不止,氣得面部抽搐,臉上似笑還怒,表情怪異至極。不待旁人開口,皇帝親自從御座走下,慢慢踱至安童面前,突然一腳踢到他膝上,痛得他當即跪倒。皇帝猶不容情,猛地扭過他下頜,冷冷逼問:“桑哥所言可是屬實?”
安童面如死灰,眼裡全無神采,他垂下頭,木然道:“臣確曾在海都帳下任職,頗得厚遇,此事並非虛言。臣有負聖恩,陛下欲降罪,臣……悉從聖裁。”
“頗得厚遇?”皇帝驀地笑了,一時倍感荒謬,這個一直被他懷疑疏遠的丞相,竟在叛王那裡得到優待,真是天大的笑話。難道安童在他身邊,竟是明珠暗投了嗎!
他還真是冷落了賢良呢!
皇帝當真動怒了,神色卻異常平靜,只是這平靜的背後,恐怕隱著更為驚駭的風暴。眾臣皆訥訥無言,連桑哥也一時噤聲:他的目的達到了,他終於抓到對手一個難以洗刷的污點——這是皇帝不容觸犯的底線。
“你自己說說,朕應如何處置?”皇帝好整以暇地直起身,冷冷拋出一語。安童聽了,背脊一僵,而後道:“按罪論罰,悉從聖意,便是論死,臣也無一怨言。”
“論死?”忽必烈斜睨著他,目中泛著嫌惡,“你若這般硬氣,在海都帳下便應有覺悟,何至苟活到今日?”
此言太過錐心,眾人聽了,一時不忍。我怔怔看著二人,心中溢滿苦澀,對皇帝的恨意也一時到了極點:他縱有天大的怨憤,何至對安童羞辱至此?如此當眾摧折,無異於萬箭攢心!
安童沉默半晌,忽而抬眸,望著皇帝一笑,臉色並無怨懟,平靜地讓人驚心:“當日不死,蓋因夙願未償,心有牽繫;而今夙願已了,便是論死,其無憾也。”
他這是言明心志,逼皇帝下手?那心意過於決絕,連皇帝也為之一震,不由得扭過頭,避開那過於刺眼的目光。
眾人一時沉默,旋即竊竊私語:到底是什麼夙願,能讓安童丞相不顧名節,屈身侍奉叛王?又是怎樣的夙願,能讓他心意得償後,甘心從容赴死?他所求的,到底是什麼?
忽必烈意在包庇,這讓桑哥始料未及,連安童也倍覺驚異。他怔了一會兒,而後低聲笑了,不住地搖頭,臉色似喜還悲。他實在不懂皇帝的心意:忽而貶之,忽而褒之,全無定數,著實讓他無所適從。他只求辭去相位,為何都不能如願?今日還要當著百官之面,受這等羞辱,當真荒唐至極。
桑哥眼見皇帝態度陡轉,一時陷入被動,而今已公然彈劾,驟然罷手,倒像他蓄意構陷了。我體諒他的苦處,不禁笑問:“丞相口稱安童身負數罪,敢問其還有何罪?”
桑哥環視一圈,見皇帝也在等待,只得開口:“昔日北安王(那木罕)以皇子僭祭岳瀆,安童知而不奏。其罪二也。望陛下明察,參政呂合剌可以為證。”(3)
他竟連證人都已找好。我不由齒冷,只待二人如何對質。
皇帝聞言,亦沉下臉色,揚聲道:“呂合剌何在?”
少時,只見有一人默然出列。他左右觀望,似在猶疑,但見皇帝冷面相對,不禁瑟縮,待桑哥問話,才訥訥開口:“丞相謬矣。僭祭岳瀆一事,安童實不知也。”
桑哥聞言,一時懵然,待回過神,暴跳如雷,當即厲聲指斥:“汝敢當廷偽證,視陛下如虛位耶!?”不待呂合剌回話,又向皇帝奏言:“呂合剌與安童串供,合謀欺騙,望陛下明鑑!”
見他當眾失態,忽必烈都覺臉面全無,立時喝止:“汝舉證無能,何必攀扯無辜?此事夠了!——安童還有何罪?”
皇帝的耐心幾乎告罄,待桑哥有所覺察,才冷靜下來。安童出身顯貴,深孚眾望。他既冒天下之大不韙,當眾彈劾,必要將其置於死地,否則便是陷自己於危境,得不償失了。
我只等待他所謂的下一樁罪名。今日皇帝的態度再明顯不過:安童乃木華黎後裔,大根腳出身,若非罪名確鑿,豈容桑哥肆意構陷?
桑哥沉吟片刻,才將最後的罪名緩緩道出,眾臣亦側耳傾聽,未免好奇:今日桑哥兩次受挫,也不知還有何招數,能劾倒安童。
他全然平靜下來,望著安童,淡淡一笑,繼而開口:“西北十年,丞相可曾記否?海都厚遇,丞相可曾記否?所授官職,丞相可曾記否?丞相素來竭心用事,便是在海都帳下,也不改夙志。敢問為海都效力,丞相可稱心否?”
此言宛如平地驚雷,在沉寂的朝堂上炸響,眾人怔了一刻有餘,而後皆倏然變色,頻頻搖頭,難以置信。誰能想到以“忠”字立家的木華黎後裔,會有這種貳臣之舉?誰能想到皇帝傾心信賴的宰相,曾為海都竭心效力?海都擾亂邊境數年,劫殺駙馬,屢屢犯禁,視忽必烈如仇讎,公然挑戰皇帝權威,是皇帝素來最恨之人。而他今日苦心回護的丞相,竟曾為這個仇敵效力?當真是個笑話!當真不可容忍!
忽必烈一張面孔冷似寒鐵,他全然懵住了,許久難以回神,好一會兒才緩和過來。他咬牙暗恨不止,氣得面部抽搐,臉上似笑還怒,表情怪異至極。不待旁人開口,皇帝親自從御座走下,慢慢踱至安童面前,突然一腳踢到他膝上,痛得他當即跪倒。皇帝猶不容情,猛地扭過他下頜,冷冷逼問:“桑哥所言可是屬實?”
安童面如死灰,眼裡全無神采,他垂下頭,木然道:“臣確曾在海都帳下任職,頗得厚遇,此事並非虛言。臣有負聖恩,陛下欲降罪,臣……悉從聖裁。”
“頗得厚遇?”皇帝驀地笑了,一時倍感荒謬,這個一直被他懷疑疏遠的丞相,竟在叛王那裡得到優待,真是天大的笑話。難道安童在他身邊,竟是明珠暗投了嗎!
他還真是冷落了賢良呢!
皇帝當真動怒了,神色卻異常平靜,只是這平靜的背後,恐怕隱著更為驚駭的風暴。眾臣皆訥訥無言,連桑哥也一時噤聲:他的目的達到了,他終於抓到對手一個難以洗刷的污點——這是皇帝不容觸犯的底線。
“你自己說說,朕應如何處置?”皇帝好整以暇地直起身,冷冷拋出一語。安童聽了,背脊一僵,而後道:“按罪論罰,悉從聖意,便是論死,臣也無一怨言。”
“論死?”忽必烈斜睨著他,目中泛著嫌惡,“你若這般硬氣,在海都帳下便應有覺悟,何至苟活到今日?”
此言太過錐心,眾人聽了,一時不忍。我怔怔看著二人,心中溢滿苦澀,對皇帝的恨意也一時到了極點:他縱有天大的怨憤,何至對安童羞辱至此?如此當眾摧折,無異於萬箭攢心!
安童沉默半晌,忽而抬眸,望著皇帝一笑,臉色並無怨懟,平靜地讓人驚心:“當日不死,蓋因夙願未償,心有牽繫;而今夙願已了,便是論死,其無憾也。”
他這是言明心志,逼皇帝下手?那心意過於決絕,連皇帝也為之一震,不由得扭過頭,避開那過於刺眼的目光。
眾人一時沉默,旋即竊竊私語:到底是什麼夙願,能讓安童丞相不顧名節,屈身侍奉叛王?又是怎樣的夙願,能讓他心意得償後,甘心從容赴死?他所求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