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更讓朱顯敬佩自愧的是,自入宮以後,他對父母始終怨恨不已,即便得了假期,也不願回鄉省看,只托人捎帶些錢帛回去。楊戩於孝上卻最肯盡心,一生只念誦一部《孝經》。堂中長年供奉家人靈牌,每日清晨,洗漱之後,頭一件事便是上香祭拜。每年清明,都要去孝嚴寺做法事,祭祀禮懺。以他的官階勢位,這等祭祀大事原該選在大相國寺。而且照朝廷禮制,王公祭祀,出入該乘朱輪象輅,絡帶繡文,八鸞在衡,左建旗,右載戟,前有鹵簿導引,後有侍衛隨扈。楊戩卻自愧身殘體損,無法傳宗接代,於孝字第一義上便已終生成憾,無顏面對先祖,連供奉的七面靈牌上都不敢書寫家祖名諱,只供著空牌位。每年清明出祀,更不願大勢聲張,只便裝出行,就近選了孝嚴寺。一來因這寺香火清淡、寺門清靜,二來寺名正合了《孝經》中那句“祭則致其嚴”。
到太傅院中頭一年清明,朱顯跟隨太傅去孝嚴寺祭拜,親眼瞧見太傅那般誠敬,他大為震動,才告假回鄉,去探視了一回父母。見父母已然那般蒼老衰病,見了他,全都顫手顫腳、涕淚交流,他才終於消了那怨恨之心,和父母抱在一處,大哭一場。
回到太傅院,朱顯越發忠心,極力想各種法子讓太傅吃得精細可意。這般過了兩三年,他心中漸漸生出些念頭。許多人都羨妒他能進太傅院,卻不知他只在後頭管領飯食,連太傅跟前都到不得。這差事太輕微,太傅於飲食又全不介意,因而極難再有升進之機。身為內侍,本已隔絕人世,心裡頭空得似枯井一般,若再無這點兒念盼,哪裡能挨得過這長久空寂?
太傅自幼便有哮症,去年開春又發作,每日只喝幾口湯水。朱顯焦急無比,忙去御廚房尋辦提興開胃的菜餚,沒想到恰逢那個劉西會燒太傅家鄉吃食。他提了那吊爐燒餅和襄邑抹豬,忙趕回太傅院,叫侍候飯食的內侍端送給太傅,而後在後院焦急等信。半晌,那內侍才端了碗碟回來,他忙迎上去詢問。那內侍說:“太傅見了那燒餅和肉,略愣了一下,盯著怔了半晌,才抓起箸兒慢慢吃起來。燒餅吃了大半個,哮症原本要忌油葷,他卻連吃了幾塊抹豬肉。”朱顯歡欣無比,這餅和肉果然引動了太傅鄉情。那內侍卻又說:“太傅吃過後,吩咐說,往後莫要費這心思。”朱顯先一慌,隨即想,太傅這話是體恤下情,不願在飲食上過於耗費。於是,他去前院尋見太傅院掌事的黃門官,說明情由,將劉西差撥到自己手底下,雖不敢再烤那吊爐燒餅,卻可時時照著太傅鄉俗備些飯食。
朱顯能辦的,也只有這些,除了那回讓太傅略動了動心,之後便再無其他影響。即便那回,太傅也並不知是他所為,朱顯只能勸解自己,安分待時,安分待時。連太傅楊戩也並非一路平順,十二歲那年選入邇英閣做墨侍,三年後,選他的那墨監不知為何,竟自縊身亡。楊戩才十五歲,便升補為墨監。原本極慶幸,卻適逢神宗皇帝駕崩,哲宗皇帝繼位。哲宗那時才九歲,楊戩不慎觸怒那小官家,迅即被貶到淨司。淨司聽著乾淨,其實是最卑臭辛苦之司,專管清淘廁坑、運載糞桶。楊戩身有哮症,最怕這污臭之氣,卻不得不日日清早起來,推著糞車,在宮內收倒溲溺。三年後,雖由北司轉至南班,卻仍任淨職。幸而後苑御圃一位花監見他識得糞肥之法,將他申調至自己手底下,楊戩這才得脫污臭。
朱顯時常聽其他內侍講說楊戩這些舊事,心裡敬嘆不已。相比而言,自己晉升如此遲慢,恐怕是由於太過平順,未遭過劫難磨礪,因而成不得大器。
去年,那個劉西忽然偷偷遞給他一張舊紙,竟是楊戩家中當年舊田契。朱顯看著那田契,如同得了升遷令一般。太傅於家鄉吊爐燒餅都那般動情,若見了自家這舊物,不知會如何感念?那日,他正巧托人從襄邑尋買來一籃太傅家鄉的酥梨,那梨細脆如酥、甘美多汁,他命廚師蒸了一碗漉梨漿,親自端到前頭。一問侍者,太傅在書房內,他忙轉到書房,見書房門關著,太傅貼身小黃門侍立在門邊。他原本想徑直端進去,卻被那小黃門攔住,低聲說太傅正在審看艮岳樓殿營造圖,不許旁人攪擾,並從他手中接過托盤。他只得停住腳,心想恐怕別無面見之機,忙從懷裡取出那紙田契,擱到湯碗邊:“我偶然得了這個舊物件,你替我呈給太傅。我在門邊聽候回話。”
小黃門端著進去後,他惴惴等在門邊,片刻,那小黃門出來輕聲說:“太傅已收了那張紙,瞧了瞧,便丟到桌上,並無其他言語。”他大為失望,只能黯然退下。
回去後,朱顯忽然覺著有些不對:太傅那般有孝心,見到自己父親遺物,上頭又有父親親筆籤押手跡,他為何竟絲毫不動情?難道是不願人瞧破他的心思?睹物思親,又無甚見不得人之處,為何要遮掩?或許是他那等尊貴之人,不願讓賤侍瞅見悲惻之容?抑或裡頭真的藏了些隱秘心思?
他百般納悶,卻始終想不明白,倒是不由得想起一個人:那人是後苑造作所一名黃門官,名叫丁鹿,官階比他高兩階。丁鹿不時尋見他,向他詢問太傅楊戩日常飲食起居。太傅楊戩當年便是由管領造作所,才得以施展本領,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修龍德宮,立了幾件大功勳,日益得聖上恩寵。
到太傅院中頭一年清明,朱顯跟隨太傅去孝嚴寺祭拜,親眼瞧見太傅那般誠敬,他大為震動,才告假回鄉,去探視了一回父母。見父母已然那般蒼老衰病,見了他,全都顫手顫腳、涕淚交流,他才終於消了那怨恨之心,和父母抱在一處,大哭一場。
回到太傅院,朱顯越發忠心,極力想各種法子讓太傅吃得精細可意。這般過了兩三年,他心中漸漸生出些念頭。許多人都羨妒他能進太傅院,卻不知他只在後頭管領飯食,連太傅跟前都到不得。這差事太輕微,太傅於飲食又全不介意,因而極難再有升進之機。身為內侍,本已隔絕人世,心裡頭空得似枯井一般,若再無這點兒念盼,哪裡能挨得過這長久空寂?
太傅自幼便有哮症,去年開春又發作,每日只喝幾口湯水。朱顯焦急無比,忙去御廚房尋辦提興開胃的菜餚,沒想到恰逢那個劉西會燒太傅家鄉吃食。他提了那吊爐燒餅和襄邑抹豬,忙趕回太傅院,叫侍候飯食的內侍端送給太傅,而後在後院焦急等信。半晌,那內侍才端了碗碟回來,他忙迎上去詢問。那內侍說:“太傅見了那燒餅和肉,略愣了一下,盯著怔了半晌,才抓起箸兒慢慢吃起來。燒餅吃了大半個,哮症原本要忌油葷,他卻連吃了幾塊抹豬肉。”朱顯歡欣無比,這餅和肉果然引動了太傅鄉情。那內侍卻又說:“太傅吃過後,吩咐說,往後莫要費這心思。”朱顯先一慌,隨即想,太傅這話是體恤下情,不願在飲食上過於耗費。於是,他去前院尋見太傅院掌事的黃門官,說明情由,將劉西差撥到自己手底下,雖不敢再烤那吊爐燒餅,卻可時時照著太傅鄉俗備些飯食。
朱顯能辦的,也只有這些,除了那回讓太傅略動了動心,之後便再無其他影響。即便那回,太傅也並不知是他所為,朱顯只能勸解自己,安分待時,安分待時。連太傅楊戩也並非一路平順,十二歲那年選入邇英閣做墨侍,三年後,選他的那墨監不知為何,竟自縊身亡。楊戩才十五歲,便升補為墨監。原本極慶幸,卻適逢神宗皇帝駕崩,哲宗皇帝繼位。哲宗那時才九歲,楊戩不慎觸怒那小官家,迅即被貶到淨司。淨司聽著乾淨,其實是最卑臭辛苦之司,專管清淘廁坑、運載糞桶。楊戩身有哮症,最怕這污臭之氣,卻不得不日日清早起來,推著糞車,在宮內收倒溲溺。三年後,雖由北司轉至南班,卻仍任淨職。幸而後苑御圃一位花監見他識得糞肥之法,將他申調至自己手底下,楊戩這才得脫污臭。
朱顯時常聽其他內侍講說楊戩這些舊事,心裡敬嘆不已。相比而言,自己晉升如此遲慢,恐怕是由於太過平順,未遭過劫難磨礪,因而成不得大器。
去年,那個劉西忽然偷偷遞給他一張舊紙,竟是楊戩家中當年舊田契。朱顯看著那田契,如同得了升遷令一般。太傅於家鄉吊爐燒餅都那般動情,若見了自家這舊物,不知會如何感念?那日,他正巧托人從襄邑尋買來一籃太傅家鄉的酥梨,那梨細脆如酥、甘美多汁,他命廚師蒸了一碗漉梨漿,親自端到前頭。一問侍者,太傅在書房內,他忙轉到書房,見書房門關著,太傅貼身小黃門侍立在門邊。他原本想徑直端進去,卻被那小黃門攔住,低聲說太傅正在審看艮岳樓殿營造圖,不許旁人攪擾,並從他手中接過托盤。他只得停住腳,心想恐怕別無面見之機,忙從懷裡取出那紙田契,擱到湯碗邊:“我偶然得了這個舊物件,你替我呈給太傅。我在門邊聽候回話。”
小黃門端著進去後,他惴惴等在門邊,片刻,那小黃門出來輕聲說:“太傅已收了那張紙,瞧了瞧,便丟到桌上,並無其他言語。”他大為失望,只能黯然退下。
回去後,朱顯忽然覺著有些不對:太傅那般有孝心,見到自己父親遺物,上頭又有父親親筆籤押手跡,他為何竟絲毫不動情?難道是不願人瞧破他的心思?睹物思親,又無甚見不得人之處,為何要遮掩?或許是他那等尊貴之人,不願讓賤侍瞅見悲惻之容?抑或裡頭真的藏了些隱秘心思?
他百般納悶,卻始終想不明白,倒是不由得想起一個人:那人是後苑造作所一名黃門官,名叫丁鹿,官階比他高兩階。丁鹿不時尋見他,向他詢問太傅楊戩日常飲食起居。太傅楊戩當年便是由管領造作所,才得以施展本領,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修龍德宮,立了幾件大功勳,日益得聖上恩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