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他在一邊遠遠見過許多回楊戩,楊戩比當年越發溫熟從容。他時時忍不住回想當年初見時楊戩那溫溫一笑,更時常搓著手暗念,不知自己這輩子能否如楊戩那般真正尊貴一回。
楊戩每年清明都去孝嚴寺祭拜父母,並在那裡用齋飯。前年,朱顯也帶著他跟了去,到廚房監看那些僧人置辦齋飯。那寺里一個叫圓照的年輕僧人湊過來跟他攀話,他一直暗學楊戩那般不驕不傲、從容和善,因此對圓照也溫溫和和,卻沒想到圓照竟給他帶來一次節運。
去年,劉西出宮採買菜蔬,圓照竟迎了上來,取出一張舊紙,求托他一樁事。他聽後,心裡暗喜。圓照拿的那張田契竟是楊戩父親舊物,如今雖已無用,卻畢竟可做留念。若是獻給楊戩,能得賞一聲贊也好。圓照又求他向太傅求恩,任命自己師父做住持,他自然沒有這本事,但這樣區區一個小和尚,誆一誆又能如何?於是,他滿口答應,接過那張田契歡喜回宮。
回到後頭廚房,他卻犯起難來,自己這位階,哪裡能去面見太傅?思謀許久,他才想到,恐怕只能經由殿值朱顯才成。只是朱顯行事極專斷,這功勞恐怕會被他獨占了去。再一想,朱顯是自己上司,即便被他獨占,他也會記我一筆情。何況太傅見了這田契,自然要問來由,恐怕還得喚我去回話。
於是,他便將那田契交給了朱顯,卻沒有說出圓照,只含糊說從孝嚴寺一個僧人手裡得來的。朱顯見了那田契,也有些欣喜,忙收進懷裡,贊了他兩句。
他搓著手等了幾天,朱顯卻將他喚到牆角,沉著臉說:“那田契一事,以後莫要再提,更莫要告訴旁人!”他驚了一跳,不知自己惹出了什麼禍端,忙連連點頭。朱顯卻再沒有說過此事。
直到今年正月底,朱顯忽然又將他喚到牆角:“你那張田契惹出了大禍,你趕緊出宮,去尋一個名叫陸青的相士,人都稱他為相絕。尋見他後,請他後日午時,在潘樓望春閣相會,有個貴要之人向他求教。這是一百兩銀子,你拿去給他做轎馬錢。”
他頓時慌得不住搓手,朱顯卻並不說有何內情,他也不敢多問,忙接過那兩錠銀鋌,揣在袋裡,急急出宮去尋陸青。四處打問了許多人,才打問出陸青家在西郊金水河邊。他忙租了頭驢子,急急趕往那裡。河岸邊枯柳間,小小一座院落,他敲開門,幸而陸青在家,竟是一個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年輕男子,身穿一領素絹道袍,面容溫靜清朴。他忙說明身份和來意,陸青聽了,微一沉思,而後說:“好。只是不知所見何人、所為何事,這銀子你拿回去。”
他站在門邊,猶豫了一陣,見陸青要關門,忙請求道:“陸先生,您能不能替我相相吉凶,我因一張舊田契,惹出了些禍災。”
陸青停住手,盯著他注視了一陣,而後說:“你這機運為節卦,為欲所牽,求通反梗。無事生事,其變莫測。若欲解此節,清明近午,去東水門外,尋一頂轎子,那轎子前有一男子,頭戴竹笠,手執一根彩綢竿。你湊近那轎窗,低聲念一句話。”
“什麼話?”
“一靜破百劫,無事即得安。”
第三章 中孚
中孚,信也。而謂之中孚者,如羽蟲之孚,有諸中而後能化也。
——蘇軾《東坡易傳》
朱顯拿到那田契,猶豫再三,還是行了一步險。
當年他也是為逃窮寒、求富貴,才閹了身體求做內侍。可進到這裡,才發覺宮中比外間更加艱險。原先覺著能服侍皇上,何等榮耀!其實幾千內侍,能見著御容的不過幾百,能親近的,則只有那幾十人。其餘的盡都分散於宮中各處,不敢高聲,不敢挺身,哪怕隔了幾十重殿宇,仍怕聲氣驚動到聖聽,每日都似背負一座山行走。
而內侍之間,則更加殘狠。全都是斷了根、絕了念的人,永隔人間歡愛,被置於萬仞絕壁之上,哪個不拼力抓住些權柄,以求延命?得著權柄的,又哪個不是心懷恨郁,尋機泄憤?朱顯入宮之後便發覺,自己並非來到皇宮,而是跌進了狼窟。
入宮之前,他爹反覆叮嚀,進到宮裡,分派在誰手底下,便一心一意盡力盡忠,這世上萬般皆可嫌,唯獨缺不得忠心之人。朱顯生在鄉里,原本也無多少機巧心思,便牢記著這番話語,這些年始終忠忠誠誠,先後換了十幾個上司,全都能信重於他,讓他能一步步穩穩晉升。入宮二十一年,升了三階。今年三十二歲,升至第八階祗候殿值。雖有些慢,卻也已高過宮中大半內侍。
他最欣喜的是,三年前竟被差撥到太傅楊戩院中。當今內廷,有三位宦官位極人臣:梁師成、童貫、楊戩。便是當今宰相王黼,在這三人跟前,也得低俯三分。宮中私下裡暗傳一句品評——“梁柔、童猛、楊和氣”。三人之中,楊戩為人最平和遜讓,因此最得宮中人心。
朱顯一直都極仰慕楊戩,到了太傅院中,不時能望見楊戩。兩三年來,楊戩臉上從未露過慍色,更未呵責過誰。朱顯掌管太傅飲食,也極輕省,楊戩口味儉淡隨意,每頓只叫整辦三四樣菜,也從未表露格外喜好哪樣。朱顯暗想:太傅在我這年紀,便已升到內侍最高一階,憑的怕正是這隨和儉淡之心。人人都爭,唯獨他不爭,好機運反都落到他這裡。如同爭水一般,費盡心機,左擋右攔,終不如只在最低處靜守,水自然會流聚過來。
楊戩每年清明都去孝嚴寺祭拜父母,並在那裡用齋飯。前年,朱顯也帶著他跟了去,到廚房監看那些僧人置辦齋飯。那寺里一個叫圓照的年輕僧人湊過來跟他攀話,他一直暗學楊戩那般不驕不傲、從容和善,因此對圓照也溫溫和和,卻沒想到圓照竟給他帶來一次節運。
去年,劉西出宮採買菜蔬,圓照竟迎了上來,取出一張舊紙,求托他一樁事。他聽後,心裡暗喜。圓照拿的那張田契竟是楊戩父親舊物,如今雖已無用,卻畢竟可做留念。若是獻給楊戩,能得賞一聲贊也好。圓照又求他向太傅求恩,任命自己師父做住持,他自然沒有這本事,但這樣區區一個小和尚,誆一誆又能如何?於是,他滿口答應,接過那張田契歡喜回宮。
回到後頭廚房,他卻犯起難來,自己這位階,哪裡能去面見太傅?思謀許久,他才想到,恐怕只能經由殿值朱顯才成。只是朱顯行事極專斷,這功勞恐怕會被他獨占了去。再一想,朱顯是自己上司,即便被他獨占,他也會記我一筆情。何況太傅見了這田契,自然要問來由,恐怕還得喚我去回話。
於是,他便將那田契交給了朱顯,卻沒有說出圓照,只含糊說從孝嚴寺一個僧人手裡得來的。朱顯見了那田契,也有些欣喜,忙收進懷裡,贊了他兩句。
他搓著手等了幾天,朱顯卻將他喚到牆角,沉著臉說:“那田契一事,以後莫要再提,更莫要告訴旁人!”他驚了一跳,不知自己惹出了什麼禍端,忙連連點頭。朱顯卻再沒有說過此事。
直到今年正月底,朱顯忽然又將他喚到牆角:“你那張田契惹出了大禍,你趕緊出宮,去尋一個名叫陸青的相士,人都稱他為相絕。尋見他後,請他後日午時,在潘樓望春閣相會,有個貴要之人向他求教。這是一百兩銀子,你拿去給他做轎馬錢。”
他頓時慌得不住搓手,朱顯卻並不說有何內情,他也不敢多問,忙接過那兩錠銀鋌,揣在袋裡,急急出宮去尋陸青。四處打問了許多人,才打問出陸青家在西郊金水河邊。他忙租了頭驢子,急急趕往那裡。河岸邊枯柳間,小小一座院落,他敲開門,幸而陸青在家,竟是一個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年輕男子,身穿一領素絹道袍,面容溫靜清朴。他忙說明身份和來意,陸青聽了,微一沉思,而後說:“好。只是不知所見何人、所為何事,這銀子你拿回去。”
他站在門邊,猶豫了一陣,見陸青要關門,忙請求道:“陸先生,您能不能替我相相吉凶,我因一張舊田契,惹出了些禍災。”
陸青停住手,盯著他注視了一陣,而後說:“你這機運為節卦,為欲所牽,求通反梗。無事生事,其變莫測。若欲解此節,清明近午,去東水門外,尋一頂轎子,那轎子前有一男子,頭戴竹笠,手執一根彩綢竿。你湊近那轎窗,低聲念一句話。”
“什麼話?”
“一靜破百劫,無事即得安。”
第三章 中孚
中孚,信也。而謂之中孚者,如羽蟲之孚,有諸中而後能化也。
——蘇軾《東坡易傳》
朱顯拿到那田契,猶豫再三,還是行了一步險。
當年他也是為逃窮寒、求富貴,才閹了身體求做內侍。可進到這裡,才發覺宮中比外間更加艱險。原先覺著能服侍皇上,何等榮耀!其實幾千內侍,能見著御容的不過幾百,能親近的,則只有那幾十人。其餘的盡都分散於宮中各處,不敢高聲,不敢挺身,哪怕隔了幾十重殿宇,仍怕聲氣驚動到聖聽,每日都似背負一座山行走。
而內侍之間,則更加殘狠。全都是斷了根、絕了念的人,永隔人間歡愛,被置於萬仞絕壁之上,哪個不拼力抓住些權柄,以求延命?得著權柄的,又哪個不是心懷恨郁,尋機泄憤?朱顯入宮之後便發覺,自己並非來到皇宮,而是跌進了狼窟。
入宮之前,他爹反覆叮嚀,進到宮裡,分派在誰手底下,便一心一意盡力盡忠,這世上萬般皆可嫌,唯獨缺不得忠心之人。朱顯生在鄉里,原本也無多少機巧心思,便牢記著這番話語,這些年始終忠忠誠誠,先後換了十幾個上司,全都能信重於他,讓他能一步步穩穩晉升。入宮二十一年,升了三階。今年三十二歲,升至第八階祗候殿值。雖有些慢,卻也已高過宮中大半內侍。
他最欣喜的是,三年前竟被差撥到太傅楊戩院中。當今內廷,有三位宦官位極人臣:梁師成、童貫、楊戩。便是當今宰相王黼,在這三人跟前,也得低俯三分。宮中私下裡暗傳一句品評——“梁柔、童猛、楊和氣”。三人之中,楊戩為人最平和遜讓,因此最得宮中人心。
朱顯一直都極仰慕楊戩,到了太傅院中,不時能望見楊戩。兩三年來,楊戩臉上從未露過慍色,更未呵責過誰。朱顯掌管太傅飲食,也極輕省,楊戩口味儉淡隨意,每頓只叫整辦三四樣菜,也從未表露格外喜好哪樣。朱顯暗想:太傅在我這年紀,便已升到內侍最高一階,憑的怕正是這隨和儉淡之心。人人都爭,唯獨他不爭,好機運反都落到他這裡。如同爭水一般,費盡心機,左擋右攔,終不如只在最低處靜守,水自然會流聚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