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作者有話要說: 前陣子跑出去浪,曬的黢黑回來驚覺很久沒更新了,良心發現,趕緊寫了幾千字,幸好玩的時候也記得構思這篇故事,不然臨時抱佛腳,指定寫不出來。
(王忠嗣有一把一百五十斤的漆弓,換算下來大概2石多不到3石,當時軍中將士只要求開1石弓,將近3石是很硬的弓了。但王忠嗣很少用這把弓,總是藏在袋子裡,以示無所用,表明他治邊的基本思想在“安”而不在“戰”)
(李光弼是我另外一個萌點,平定安史之亂時,他領導的大大小小的戰鬥都很好看,奇謀疊出,看得我熱血賁張。可是這人的戰陣我不敢寫,也寫不出,默默的萌到死)
--------------------------------
如果有小仙女看到這裡,知道的請幫我解惑。一篇老文《梅上雪》因設定問題被全文鎖了,近日收到站短,說其中某個單章又違規,我試著修改了兩次,鎖定依舊,這樣就很無奈了。想不出法子解決就想偷懶,不知道這種全文鎖定而單章違規的,我不改這個單章成不成?反正全文都鎖了,大家也看不見。
☆、備戰
第五章
石堡城一戰的戰前準備,由於王忠嗣的極端不配合,變得異常緩慢。將士們從開始的群情激昂已經漸漸變得不那樣激動,每日裡跑到帥帳請求參戰的人漸漸也少了,王忠嗣抓緊時間,已開始在積石山附近布局,李光弼素性嚴謹,堪當大任,既然來了涼州,王忠嗣索性將他留下來,派去積石山主持大局。
無論王忠嗣怎麼拖,這場仗在入冬之前都要打了,萬一天冷落雪便要拖到明年開春,至尊絕不會有那麼好的耐性。
不似董延光的盲目樂觀,王忠嗣深知這是一場必輸的仗,既然會輸,就要做好輸了之後的應對,在積石山的防線就是最好的保障。敗兵退到這裡,即便是尚不完美的工事,他相信,以李光弼的能耐,依舊可以守住積石山防線,保住退下來的唐兵大部。
撥給董延光的四萬人如何計劃,他也已胸有成竹。
山地作戰,糧草輜重基本都要靠人背手提,因此四萬人中,真正的作戰部隊只有一萬,其他都是負責輜重補給的後備軍,後備軍由昭武校尉趙河領軍,負責補給和殿後。石堡城的問題是太險,因此難攻,其實本身規模並不大,因此守軍也絕不會多,只要唐軍自己陣腳不亂,蕃人就不敢出城追擊。趙河自小在涼州長大,對這一帶的地形氣候等等了如指掌,且諳熟戰陣,大軍初敗,軍心不穩,趙河的能力足可在這種情況下迅速收攏軍心,保證大軍可以順利撤到積石山防線。
作戰部隊中,董延光在涼州日久,手下嫡系已有千餘眾,加上原先同在皇甫惟明手下,與董延光同氣連枝的幾位將軍,林林總總湊一湊,足可湊起五六千部眾。這部分人,王忠嗣很難調配,便任由董延光安排,左右董延光嫡系不多,他不會捨得讓嫡系做先鋒,因此無論勝敗,損失都不會很大。
會派上去衝擊石堡城,用人命去填天塹的,一定是王忠嗣部的軍隊,也就是此次出兵的先鋒部隊。先鋒營由誰領軍,才是王忠嗣最費思量的。
原本李信能力超卓,是先鋒營很好的人選,可是李信急於求戰,今番卻不能用他,思來想去,最後定了陳睿爻,陳睿爻論武勇遠遠不及李信,但勝在聽話,王忠嗣給他的命令是儘量保證有生力量不失,一旦戰事受挫便退下來,那麼無論董延光怎麼說,陳睿爻也絕不會貪功冒進。
調令一出,李信急了。
眼看著石堡城一戰之後,他便要跟著王忠嗣返回朔方,朔方對陣的是奚人,奚人給王忠嗣這些年一頓收拾,已老實多了,只敢小打小鬧的擾邊,大戰很久沒有了。只是小打小鬧,哪裡能有軍功?因此石堡城之戰萬萬不能錯過,結果到了跟前,先鋒大印卻旁落陳睿爻!姓陳的哪一點比得上自己?
但李信知道,自己跑去求節帥,節帥一準會直接駁回來,連話都不會讓自己多說,要拿到這個先鋒之職,得兜個圈子。
首先是拿下陳睿爻。這人比較老實,好糊弄,一頓酒喝下來,陳睿爻先替李信委屈上了,李將軍明明是最好的先鋒人選,只因與節帥在一些小事上意見不合,大戰來臨反被閒置。自己論能力武功都遠遠不及李信,卻要擔此重任,實在惶恐,因此酒醒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想法子辭掉先鋒之職,推薦李信上位。
第二步是爭取節帥身邊人的支持。這個身邊人,其實就是哥舒翰。哥舒翰眼高於頂,只看得上有本事的人,李信雖然勇猛,還沒有放在哥舒翰眼裡,可是哥舒翰和蕭易打了一架之後,倒將蕭易看作了個人物,頗為看重。
蕭易有一點和哥舒翰很像,都是直來直去的性子,李信有心拉攏他與哥舒翰的關係,故意安排二人幾次相遇,哥舒翰果然對這個敢在千軍萬馬之前自稱“風蕭水寒之蕭,千金不易之易”的直性子少年大生好感。蕭易也不瞞他,直承自己的野心,只盼能在先鋒營中任職,想做那個第一個衝進石堡城的人。
哥舒翰同樣是個有野心有膽氣的男人,第一個衝進石堡城這種夢想,他也有,只可嘆王忠嗣不鬆口,他沒法子參戰。如今這壓抑良久的滿腔豪情被蕭易挑了起來,哥舒翰大生知己之感,即便不能親身上戰場,有蕭易這個小兄弟替自己實現理想也是好的,二人說起這場戰事,各種假想推演,抵足夜談,欲罷不能。
(王忠嗣有一把一百五十斤的漆弓,換算下來大概2石多不到3石,當時軍中將士只要求開1石弓,將近3石是很硬的弓了。但王忠嗣很少用這把弓,總是藏在袋子裡,以示無所用,表明他治邊的基本思想在“安”而不在“戰”)
(李光弼是我另外一個萌點,平定安史之亂時,他領導的大大小小的戰鬥都很好看,奇謀疊出,看得我熱血賁張。可是這人的戰陣我不敢寫,也寫不出,默默的萌到死)
--------------------------------
如果有小仙女看到這裡,知道的請幫我解惑。一篇老文《梅上雪》因設定問題被全文鎖了,近日收到站短,說其中某個單章又違規,我試著修改了兩次,鎖定依舊,這樣就很無奈了。想不出法子解決就想偷懶,不知道這種全文鎖定而單章違規的,我不改這個單章成不成?反正全文都鎖了,大家也看不見。
☆、備戰
第五章
石堡城一戰的戰前準備,由於王忠嗣的極端不配合,變得異常緩慢。將士們從開始的群情激昂已經漸漸變得不那樣激動,每日裡跑到帥帳請求參戰的人漸漸也少了,王忠嗣抓緊時間,已開始在積石山附近布局,李光弼素性嚴謹,堪當大任,既然來了涼州,王忠嗣索性將他留下來,派去積石山主持大局。
無論王忠嗣怎麼拖,這場仗在入冬之前都要打了,萬一天冷落雪便要拖到明年開春,至尊絕不會有那麼好的耐性。
不似董延光的盲目樂觀,王忠嗣深知這是一場必輸的仗,既然會輸,就要做好輸了之後的應對,在積石山的防線就是最好的保障。敗兵退到這裡,即便是尚不完美的工事,他相信,以李光弼的能耐,依舊可以守住積石山防線,保住退下來的唐兵大部。
撥給董延光的四萬人如何計劃,他也已胸有成竹。
山地作戰,糧草輜重基本都要靠人背手提,因此四萬人中,真正的作戰部隊只有一萬,其他都是負責輜重補給的後備軍,後備軍由昭武校尉趙河領軍,負責補給和殿後。石堡城的問題是太險,因此難攻,其實本身規模並不大,因此守軍也絕不會多,只要唐軍自己陣腳不亂,蕃人就不敢出城追擊。趙河自小在涼州長大,對這一帶的地形氣候等等了如指掌,且諳熟戰陣,大軍初敗,軍心不穩,趙河的能力足可在這種情況下迅速收攏軍心,保證大軍可以順利撤到積石山防線。
作戰部隊中,董延光在涼州日久,手下嫡系已有千餘眾,加上原先同在皇甫惟明手下,與董延光同氣連枝的幾位將軍,林林總總湊一湊,足可湊起五六千部眾。這部分人,王忠嗣很難調配,便任由董延光安排,左右董延光嫡系不多,他不會捨得讓嫡系做先鋒,因此無論勝敗,損失都不會很大。
會派上去衝擊石堡城,用人命去填天塹的,一定是王忠嗣部的軍隊,也就是此次出兵的先鋒部隊。先鋒營由誰領軍,才是王忠嗣最費思量的。
原本李信能力超卓,是先鋒營很好的人選,可是李信急於求戰,今番卻不能用他,思來想去,最後定了陳睿爻,陳睿爻論武勇遠遠不及李信,但勝在聽話,王忠嗣給他的命令是儘量保證有生力量不失,一旦戰事受挫便退下來,那麼無論董延光怎麼說,陳睿爻也絕不會貪功冒進。
調令一出,李信急了。
眼看著石堡城一戰之後,他便要跟著王忠嗣返回朔方,朔方對陣的是奚人,奚人給王忠嗣這些年一頓收拾,已老實多了,只敢小打小鬧的擾邊,大戰很久沒有了。只是小打小鬧,哪裡能有軍功?因此石堡城之戰萬萬不能錯過,結果到了跟前,先鋒大印卻旁落陳睿爻!姓陳的哪一點比得上自己?
但李信知道,自己跑去求節帥,節帥一準會直接駁回來,連話都不會讓自己多說,要拿到這個先鋒之職,得兜個圈子。
首先是拿下陳睿爻。這人比較老實,好糊弄,一頓酒喝下來,陳睿爻先替李信委屈上了,李將軍明明是最好的先鋒人選,只因與節帥在一些小事上意見不合,大戰來臨反被閒置。自己論能力武功都遠遠不及李信,卻要擔此重任,實在惶恐,因此酒醒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想法子辭掉先鋒之職,推薦李信上位。
第二步是爭取節帥身邊人的支持。這個身邊人,其實就是哥舒翰。哥舒翰眼高於頂,只看得上有本事的人,李信雖然勇猛,還沒有放在哥舒翰眼裡,可是哥舒翰和蕭易打了一架之後,倒將蕭易看作了個人物,頗為看重。
蕭易有一點和哥舒翰很像,都是直來直去的性子,李信有心拉攏他與哥舒翰的關係,故意安排二人幾次相遇,哥舒翰果然對這個敢在千軍萬馬之前自稱“風蕭水寒之蕭,千金不易之易”的直性子少年大生好感。蕭易也不瞞他,直承自己的野心,只盼能在先鋒營中任職,想做那個第一個衝進石堡城的人。
哥舒翰同樣是個有野心有膽氣的男人,第一個衝進石堡城這種夢想,他也有,只可嘆王忠嗣不鬆口,他沒法子參戰。如今這壓抑良久的滿腔豪情被蕭易挑了起來,哥舒翰大生知己之感,即便不能親身上戰場,有蕭易這個小兄弟替自己實現理想也是好的,二人說起這場戰事,各種假想推演,抵足夜談,欲罷不能。